我們需要先了解心理輔導活動課概念的界定
1、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種“發展性團體輔導”
臺灣學者廖鳳池等(2002)認為:“一般學校的班級輔導活動課程可視之為輔導與心理教育團體,其組成人數較多,所探討的課題屬發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題,對個人的涉入較淺,團體時間長短不拘。”
臺灣學者李坤崇(1998)認為:班級體輔導(即“心理輔導活動課”)系“以全班學生為對象,運用適切的輔導策略或方法,借著團體互動,協助學生重新評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調整認知與增進因應能力,以預防或解決問題并激發學生潛能。”
2、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種“活動課程”
它是以學生的情意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它拒絕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學科知識。從本質上說,“課程”除了文化屬性之外,還有它的社會屬性和人本屬性。
3、心理輔導活動課是“發展性輔導”與“活動課程”的有機統一體,是心理輔導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特殊形式,是學校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性輔導”與“活動課程”之間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內涵與載體的有機統一,就像一個人的精神與肉體不可分割一樣,不能將其機械地割裂為“貨物”與“外殼包裝”的關系。
從以上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心理活動課不是心理學專業課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學概念和理論知識為目的的;但并不是說心理活動課中就絲毫沒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事實上,每一節心理活動課都是以相關心理學理論基礎為背景知識,只是這些知識并非是以學科的直接結論和理論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經過處理后以比較通俗化、生活化的闡釋形態出現的,并滲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始終。
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其發展性、預防性功能的重要載體,是一種有目標、有系列、操作性較強、相對穩定而又靈活機動的團體輔導形式。一般說來,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基本上處在同一水平上,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及情感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體呈現出一種普遍性和規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過班級團體輔導的形式來加以解決,使同一年齡段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能整體性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并可預防因缺少必要的關注、疏導而可能發生的心理不適應、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
中小學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內容,大體可分為自我意識輔導、學習心理輔導、人際交往輔導及生活適應性輔導等四個部分,以年齡特點為依據安排不同要求的活動素材,呈現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系列化結構。
我把心理輔導活動課“追求的境界”總結為六個關鍵詞(出示課件)參與、體驗、分享、感悟、自助、發展。這六個方面也是評價心里輔導活動課的重要依據。
崔潔--山東(291207736) 2012-9-8 22:33:29
我寫的點認識,你看能否用的上
崔潔--山東(291207736) 2012-9-8 22:34:04
現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我們看看
1、心理輔導課與思品課有何區別?(出示課件)
(1)課程功能不同。(2)課程內容不同。(3)思品課更強調認知成分一些,心理輔導課更強調體驗成分。 (4)思品課更注重主流社會的價值標準,思品課教師不能保持價值中立,思品課不能有錯話。比如: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這種現象,在思品課上老師就要告訴學生這樣做是不講衛生不對的;而如果在心理輔導課上,有此行為的人很可能是因為心里緊張,用此舉動緩解緊張的心理壓力或者是一位有強迫癥的人難以自控的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我們就不能直接說你不對,用道德的標準來衡量。
2、心理輔導課與主題班會課有何區別?
(1)可以采用同樣的大團體活動形式,但承載的內容不同;
(2)教師角色不同:權威?導演?朋友?
(3)學生心態不同:有防衛?無防衛?
(4)價值判斷標準不同:主流?非主流?
(5)技術含量不同,訓導?自覺地運用團體動力學原理和各種輔導技巧?
3、心理輔導課與小組團體輔導有何區別?
(1)團體規模不同:8-12人?50-60人?(2)團體成員的組合結構不同 :可篩選?不可篩選?3)團體原有的基礎不同 :新?舊?短程?長程?凝聚力高?一盤散沙?相互信任?關系錯綜復雜?4)時空條件不同:受限?不受限?有彈性?無彈性?(5)輔導教師關注的焦點不同 :每個成員態度行為的改變?全體成團共同的發展性主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