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標準固然要看其社會適應,但更要緊的還要看當事人自己的“痛苦程度”(這一點許又新有精彩論述)比如陳景潤,旁人看來是“癡人“、“怪人”,但他自己沉浸在數學研究中,并不覺得痛苦;他雖然注意力狹窄到除了數學研究外,幾乎注意不到其他事情的程度,但他樂在其中。所以即使他生活的時代有心理咨詢,他大約也不會去的,他不覺得有何不適,盡管人們為了治療,討論制定了健康的標準,但大師們有都很接納“帶著癥狀生活”這樣一種狀態。因而正常與非正常的兩個維度應該是我們要重點考量的:1、是否妨害他人和社會;2、個人的痛苦程度,個人有無改變的愿望
陳愛國督導坊(1040716906) 12:08:48
許又新老師曾多次親自為我授課并督導,是我敬重的老前輩,但他的-些觀點仍站在醫院醫生角度,起著阻礙中國心理咨詢事業發展的作用。現在的心理咨詢,已不是病不病或“帶著癥狀生活”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要去自我分析自己是怎么為自己設下陷井的,自己的潛意識是怎么支配自已命運的,從而達到自己認識自己,自己覺察自己,自己解教自己的目的。
陳愛國心理督導坊(1040716906) 12:16:24
越是成功人士,越是要分析和認識自己,因為他們更輸不起,陳景潤英年早逝,劉翔兩次敗逃在起跑線上,是國家也是自己的巨大損失,均有很深的潛意識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