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爾濱市進行了一次老年人口調查,發現在全市城鄉1042萬總人口中,有百歲以上的老壽星189人,是歷年來發現最多者。其中,女性占2/3以上。
這項課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教授王宇,筆者就此采訪了王老師,探討這些百歲老人的長壽“密碼”。
密碼”之一
心態平和,喜歡交流,隨遇而安,從容淡泊
家住南崗區文興街的陳金營老人已經101歲了,他的孫子說:“從來沒見過爺爺發脾氣,爺爺是個比較慢性子的人,奶奶則是一個急脾氣,老兩口的性格正好可以互補。有一次奶奶和爺爺發脾氣,爺爺在一旁微笑,說我出去溜達溜達。
爺爺出門后,奶奶哭笑不得,氣也消了?!奔易『籼m區北大街103歲的李陳氏也是脾氣好,愿意和人交流。
有人問老人長壽秘訣是什么,她回答:“沒什么長壽秘訣,家里人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愿意‘嘮嗑’,有話不憋著,說出來心里痛快?,F在生活好了,更沒啥不知足的、沒啥看不開的?!?/p>
百歲老人大都性格好、脾氣好,不愛生氣、發火,心胸開闊,待人隨和。即使在大災大難面前,也總能保持淡定、從容的態度。就是說,在性格“密碼”上,哈爾濱的百歲老人們普遍樂觀豁達、心態平和,因知足而常樂。
這189位百歲老人基本都是平民百姓,多數沒有參加過固定工作,有退休金的僅占1/6左右,大都靠子女孫輩養活,只有一位是大學教授。他們大都隨遇而安,不思名利,甘于淡泊。
密碼”之二
普遍有長壽家族史,個子不高
在調查中發現,有60%左右的百歲老人有家族長壽史。比如,家住南崗區的于秀芳老人,今年已經102歲,他在山東的哥哥已經106歲。
家住呼蘭區北大街的李陳氏已經103歲了,她的兩個妹妹在山東德州,也快要100歲了。家住雙城市103歲的張鳳恩和99歲的張李氏這對壽星夫妻也是如此,張李氏母親活了100歲,張鳳恩姐姐活了102歲。
東北人都長得人高馬大的,可是,這些百歲老壽星大都長得比較矮小。女壽星身高都只有1.45米左右;男壽星的身高到1.7米的也不多。他們又小又瘦,最初還以為他們是南方人,不過調研發現,他們當中有不少都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
雖然人在老年時身體會萎縮,但是他們在青壯年時的身高就比大多數人的身高要矮一些??茖W已經證實,人的身高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這次《報告》中也提出了“遺傳因素”問題,認為遺傳因素也是決定人是否長壽的因素之一。
密碼”之三
粗茶淡飯分外香,沒吃過補品
飲食對于人的壽命的影響至關重要,人到底吃什么能夠長壽呢?有專家認為,百歲老人的飲食結構一定是合理的,他們一天的飲食當中各種營養比較均衡。但實際上百歲老人的飲食沒有那么講究和精致,大都很隨便。家住南崗區清明二道街的顧岳珍老人已經109歲了,是所有百歲老人中年齡名列前茅的。
她一日兩餐,早8點一餐,下午3點一餐,每頓飯都要喝玉米面粥,有的時候還吃兩個自己做的小窩窩頭。老人喜歡吃的一道菜與眾不同,就是用做完豆漿剩下的豆腐渣炒白菜。老人認為:豆腐渣含有的營養價值很高,用它和清熱解毒的大白菜一起炒,能排出體內廢物。
這些老人小時候大都生活在多子女的貧困大家庭,家里沒有足夠的糧食給孩子們吃,所以長年累月吃的東西就那么幾樣,如窩頭、大餅子、玉米面粥,再加上白菜、土豆。
冰城的百歲老人都是從苦日子里走過來的,按現在的視角來看,他們的飲食非常粗糙,營養基礎也差,可是他們卻依然有一個硬朗的好身板,生活的艱苦并沒有給他們的身體帶來任何“后遺癥”,反而讓他們把人生的歲月走得更久遠。這種現象令人深思。
原來人的體內有一種“節約基因”。當人的生活極度貧困、食物極度匱乏的時候,這個基因為了使人生存下去,就會對身體進行調節,即身體攝取的食物減少時,它會使人的代謝也同時減慢。而一旦生活條件好轉了,食物充足了,這個基因又會適當地進行調節,不過,它不是劇烈地調節,而是逐漸地調節或可稱之為“逐漸適應”。
當那些百歲老人們趕上了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他們沒有一下子大量食用,而是始終保持定量攝入,說白了,就是他們懂得“節制”,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這是百歲老人飲食上的共同特點。
很多人都認為,“食補”或者“藥補”可以提高人體素質,增強免疫力。但是,觀察老壽星們的平時飲食,卻與“食補”“藥補”大相徑庭,他們從不特意吃什么、補什么,而是家里人吃什么就跟著吃什么。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一輩子都沒吃過人參、鹿茸、海參等高檔補品,有的甚至見都沒見過。大多數百歲老人沒有刻意養生,生活上不過是順其自然而已。
老壽星們大都是干瘦干瘦的,可以看出,他們從青年到老年均沒有經歷過肥胖階段,始終保持正常的體態。俗話說“粗茶淡飯分外香”,家里的粗茶淡飯,讓老壽星們健康長壽。
密碼”之四
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很少上醫院
調查中發現,百歲老壽星現在大都行動不便,只有28人還可以行動自如。道里區新發鎮五一村陳玉蓮百歲老人,自己能種菜園子,能擔柴草,令人嘆服稱奇;居住在道里區托老所的孟憲彩老人,101歲還能經常與社區老年人跳大秧歌。專家認為,他們之所以還可以像年輕人那樣活躍,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年輕的心。
這些百歲老年人大都有良好的生活規律,常年保持固定的生活習慣。其中,睡覺、起床的時間常年保持不變,即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一日三餐或兩餐,不嗜煙酒或少嗜煙酒。他們當中幾乎沒有人患過“神經衰弱”。長壽老年人們從來不熬夜,睡眠質量絕對是一流的。
他們總能讓身體得到很好的休息,通過良好睡眠的調節,將潛在的疾病趕走,這可能也是他們長壽的密碼之一。
家住道里區的孫修暖老太太103歲了,每日飲食起居都是固定不變的,十分規律。孫修暖老人在80歲的時候聽說用手梳頭可以舒筋活血,有益頭部健康,她便開始每天用雙手梳理頭發100多下,并用搓熱了的手來搓面部。從此,這個習慣堅持了20多年,如今,孫修暖老人頭發中又長出了黑發,看上去氣色不錯,比其他百歲老人顯得年輕不少。
這些百歲老人一般身體素質好,無大病,很少上醫院,有的一輩子沒到過醫院。有一位百歲老人自己總結長壽的原因說:“就是一條,少吃藥,少受害。”
百歲老人對待疾病的經驗有借鑒意義。如今,很多人不舒服就吃藥,常年吃藥,有的甚至就是無病也吃藥。是藥三分毒,可吃可不吃的藥最好不吃,尤其不要常年服藥。當然,真有病了一定要去看醫生,在醫囑下認真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