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陰精(物質)和陽氣(功能)的對立統一關系中。
人體的陰精是陽氣的物質基礎,精能化氣,以推動,調節控制機體功能的發揮。人體的陽氣是陰精的能量表現,陽氣運動能激發機體各種功能,并促進陰精的化生。精與氣互根互用,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維持著人體動態平衡。
無論疾病的病理變化多么復雜,最基本的不外乎邪正盛衰和陰陽失調。
陰陽消長是有一定閾值的,超過了閾值,事物就會由化至變,或由變至化。陰陽動態平衡失調,說明機體發生疾病。
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取決于正氣和邪氣兩個因素。正氣指人體的功能活動及抗病康復能力;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邪斗爭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飽和與平衡,就會導致了陰陽偏盛、陰陽偏衰或陰陽兩虛的病理現象。
正氣有陰精陽氣之分,邪氣也有陰邪陽邪之別。陰邪侵體,導致陰偏盛,陰盛則寒實;陽邪侵體,導致陽偏盛,陽盛則實熱。陰盛損傷陽氣,導致陰勝則陽病;陽盛損傷陰液,導致陽勝則陰病。這是陰陽偏盛。
陰不足,導致陰偏衰,陰虛則內感虛熱;陽不足,導致陽偏衰,陽虛則外感虛寒。陰精虧損,使陽氣生化不足或耗散,陰損及陽,也會導致陽虛;陽氣虧損,使陰精生成不足,陽損及陰,也會導致陰虛。這是陰陽偏衰。
既可用陰陽分析生理功能和現象,又可用陰陽概括病證屬性。藥物性能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也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診斷治療疾病的關鍵是分辨疾病證狀體征和藥物的陰陽屬性。
陰陽偏盛,表現出亢奮有余的病理變化,宜用損其有余,實者瀉之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表現出衰退不足的病理變化,宜用補其不足,虛者補之的治療原則。陰陽互損,最終導致陰陽兩虛,宜用陰陽雙補的治療原則。
總之不外乎調整陰陽,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陽盛瀉熱,陰盛袪寒,陽虛補陽,陰虛滋陰,從而使陰陽飽和,達于平衡。
具體治療原則有八種。陰盛則寒實,宜用寒者熱之之法;陽盛則實熱,宜用熱者寒之之法;陰勝則陽病,宜用袪寒兼溫陽之法;陽勝則陰病,宜用清熱兼滋陰之法;陰虛則虛熱,應陽病陰治,滋陰制陽,不宜直折其熱;陽虛則陰寒,應陰病陽治,補陽消陰,不宜直袪其寒;陰損及陽,宜用補陰為主,兼顧補陽;陽損及陰,宜用補陽為主,兼顧補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