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恩會
刊載:《深圳特區報》第5版,1992年8月29日
書聲瑯瑯的校園里,麥浪滾滾的田野上,機聲隆隆的割煤機旁,海風習習的軍艦上,塔林高高的化工城里。。。。。。先后留下我的身影。盡管人生畫面在變,我的讀書嗜好卻始終未變。我讀《共產黨宣言》《矛盾論》,我讀《楚辭》《菜根譚》,我讀《新舊約全書》《浮士德》。。。。。。與馬克思、毛澤東、屈原、洪應明等著作者進行精神對話,使我這顆平凡的心靈與古今中外的偉大智慧結合在一起。在我讀過的一些書籍里,可見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我與著作者們精神對話的真實記錄。有時,批注的文字比原文還多。例如,我讀《菜根譚》書中這樣一段文字:
“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對這段絕妙的文字,我寫下批注:
“‘恰好’就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客觀事物,要作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學會客觀地立體地辨證地看問題。所謂好文章難做,難就難在這里。‘本然’,即人之本來面目。真實、自然、不裝假、不做作,孩童的可愛之處就在于此。奇書《厚黑學》揭露官場上某些人奉行的‘空’、‘恭’、‘繃’、‘兇’、‘聾’、‘弄’六字言,則是對本然的反動。”
不過,《菜根譚》所宣揚的“無欲”、“知足”之類說教,我卻實不敢茍同。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生只為欲字累,便如牛馬,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
我批道:
“人生總是有所欲求的,昔日不得溫飽的百姓求衣、求食、求舍;今日走向小康的國人求知、求富、求樂。。。。。。這欲求種種,原本是人之天性,也是促成人類改造世界創造歷史的原始動力之一。應該看到,各色各樣的人所追求的“欲”,往往是有其特定的具體內容的,應具體分析與對待才是。如果我們追求的“欲”,不僅滿足一己私利,而且能給人類帶來幸福,給社會帶來進步,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的書,我實在舍不得在潔凈的書頁上寫寫劃劃。于是,一邊與著作者對話,一邊將對話內容記在讀書札記里。不斷與偉大的著作者對話,使我的精神世界變得日趨充實、寧靜、深邃。我深深地感謝那些給我知識給我智慧給我力量的著作者。倘若我的生活中失去了他們,愚昧無知的灰色云幔就會籠罩我的整個人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