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正
日前,《財富》正式發布“2015年度全球商業人物”50強榜單,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名列第18位,在中國企業家中排名第2。并且,《財富》對馬明哲把握中國中產崛起的趨勢、帶領中國平安多元化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
馬明哲是草根出身,高中畢業后下鄉當了知青,還學會了開拖拉機。回城后他在蛇口工業區社保公司工作,并因為對商業保險的認識,得到了工業區主任袁庚的賞識,在后者的幫助下,才創建了中國平安。
此后他用了20年多年時間,從僅有13名員工的單一財產險公司到中國三大綜合金融集團之一,成為第一家躋身《福布斯》世界500強的非國有金融機構,目前總資產4.2萬億,8900萬客戶,利潤近400億。
馬明哲的成功,有時代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努力。但不可否認,真正成就他的還是保險業。這是一個相信能力和拼搏的行業,1980年代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保險業,沒有太多的利益糾葛,不問出身,不論過去,只要你能力強、出業績,地位和資本就步步高升。
因此,在近30年的高速增長中,保險業培養出了一大批能人,除了馬明哲,還有國壽的楊明生、泰康的陳東升、安邦的吳小輝等等,無不在當今的中國乃至世界上呼風喚雨。
保險給他們帶來了成功,他們的成功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保險業。
2014年開始,保險業進入高速發展軌道,幾乎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和股市動蕩的太大影響。尤其是“國十條”落地,保險業成為資本最青睞的行業,各行業大佬爭相來敲門。
IT業的馬云和馬化騰,制造業的魯冠球和楊元慶,地產業的王健林和許家印等人,都將保險視作所屬集團的戰略板塊,或收購或組建新的保險公司,唯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與此同時,其他行業的精英人士,也將保險業視為實現人生理想的最佳選擇之一,甚至連政府廳級高官如山東菏澤副市長張毓華,也辭職下海投身保險業。
雖然他們的保險之路剛剛開始,但保險業已經開始給予回饋了。比如馬云和馬化騰也出現在 “2015年度全球商業人物”50強榜單中,分別位列第25位及第27位。保險顯然也給他們加了不少分——50強榜單只有四個中國企業家,保險人一舉拿下其中三席。
雖然有這么多大佬加入了保險業,但保險依舊有足夠的空間。
先從保險深度看,目前世界平均保險深度是6.5%,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在8%以上,而我國僅有3%,全球排名第46位;而保險密度的世界平均水平是655美元,我國目前僅有209美元,全球排名第61位。
這是差距,也是發展的空間。去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的保險深度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人均3500元的量化目標。
這意味著,從2014年至2020年,我國保險業年均增速必須要達到17%,遠遠高于GDP。
前不久舉辦的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保險論壇上,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進一步表示,到2020年,全國保費收入將達到5萬億元,而新增可運用保險資金將超20萬億!
這意味著,未來5年將有源源不斷的居民財富進入保險行業。而越做越大的保險蛋糕,將是所有的現任保險人和未來保險人帶來更多的機會。
大幕已經拉開,號角已經吹響,遠遠地都看見了保險業的井噴盛宴。只要抓住機遇,一個中小型保險公司,可能就是下一個平安;而只要抓住機遇,說不定,你也將成為“全球商業人物”上策馬奔騰的中國企業家。
向日葵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源自IM保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