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寓兵于農的軍事制度。
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將建州女真各部落的壯丁組織起來,以300人為一個牛錄(漢語意思為箭),5牛錄為一個甲喇,5甲喇為一個固山(漢語意思為旗),每旗大約7500人,八旗軍一共有六萬人。
萬歷43年(公元1615年),一共形成了八個固山,用不同顏色的旗幟以區別,稱為“八旗”,這八旗分別為正紅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鑲紅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白旗。
八旗兵丁出則為戰、入則務農。因此八旗制度成為一種兵民合一、軍政一體的社會組織制度。八旗旗主即是各部落的軍事首腦,又是政治首腦,旗主全部由努爾哈赤的兒子和侄子擔任,稱為“固山貝勒”,努爾哈赤既是八旗的家長也是最高的軍事統帥。
八旗開始只有八旗約六萬人,后來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有24旗,約18萬人,但仍然稱為“八旗”。
八旗軍為后金入主中原奠定了軍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