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已有多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關節鏡清理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沒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但對于半月板撕裂伴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且有癥狀的患者而言,關節鏡清理半月板部分切除仍是臨床醫生經常實施的治療方法之一。然而,這種治療方式相比非手術保守治療在功能預后方面是否具有顯著優勢,也還缺乏證據支持。最近,美國波士頓市布里格姆和婦女醫院的 Jeffrey N. Katz 博士等實施了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對此相關問題進行了考察,并于近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其研究報告。
該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為 45 歲及其以上的癥狀性半月板撕裂伴輕、中度 OA 患者,病例的半月板撕裂及 OA 均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研究征募的 351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個治療組,一組接受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后實施物理治療;另一組接受標準物理治療方案。對于隨機進入各組的患者,醫生或患者可斟酌后選擇手術治療。治療方案完成后 6 及 12 個月實施療效評估,主要評估指標為隨機分組后 6 個月,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 軀體功能評分的改變情況(分值范圍為 0-100,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
表 1. 患者的基線特征
研究結果顯示,在意向治療分析中 *,6 個月后手術治療組和物理治療組的的平均 WOMAC 評分分別改善了 20.9 分 [95% 可信區間(CI)為 17.9-23.9] 和 18.5 分(95% CI 為 15.6-21.5)(平均差值為 2.4 分,95% CI 為 -1.8-6.5)。在 6 個月時,51 例(30%)被分配到單純物理療法組的患者在研究期間接受了手術治療,9 例(6%)被分配到手術治療組的患者最終未接受手術。12 個月時的結果與 6 個月時相仿。組間的不良事件發生頻率無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經意向治療分析,未發現兩組在隨機化治療后 6 個月在功能改善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在 6 個月內,單純理療組中 30% 的病例接受了手術治療。
表 2. 主要及次要評價指標的結果
表 3. 所有分配進入治療組患者的 12 個月后不良事件
附注:* 意向治療分析(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 ITT)是指將受試者隨機分入 RCT 中的任一組,不管他們是否完成了試驗,或者是否真正接受了該組的治療,都保留在原組進行結果分析。這種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隨機化的信息,也有人翻譯為“意愿治療分析”、“即定治療分析”、“打算治療分析”、“意圖治療分析”。
【編者按】有癥狀,且經影像學證實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在美國約有 900 萬。而半月板撕裂的患病率也很高,50 歲以上的人群中患有半月板撕裂者高達 35%,其中三分之二都沒有癥狀。半月板損傷在患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中患病率尤其高,臨床通常都進行關節鏡下的半月板部分切除。該手術方式主要通過修正撕裂的半月板,使其邊緣變得穩定、平整。同樣參照美國的數據,每年約有 46.5 萬例患者接受這一手術。
由于半月板撕裂合并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很高,并且二者都有可能沒有任何癥狀,這對于臨床決策來說是一個挑戰:有癥狀的患者,其癥狀是來自半月板撕裂,還是骨關節炎,或者二者兼有。如果醫生懷疑癥狀來自半月板撕裂,通常會建議患者進行關節鏡手術。至于骨關節炎,至少有兩項隨機對照研究對此進行了驗證。其中一項研究比較關節鏡清理和假手術,另一項比較關節鏡清理和非手術,二者的結論都顯示,在 24 個月內的功能改善和疼痛緩解方面,關節鏡清理沖洗和對照組相比,無論統計學還是臨床方面,都沒有明顯差異。
通過以上研究,對于有臨床癥狀且影像學證實伴有半月板撕裂的骨關節炎患者,關節鏡手術和理療都有可能較好地改善功能、緩解疼痛。也就是說,對于這樣的患者,關節鏡手術雖不是首選或者唯一的治療選擇,但仍是可行的治療方案,尤其對于理療等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