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化工”)或許很快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年鑒上。如果中方順利“聯姻”世界第一大農用化學品公司——瑞士先正達公司,那么這筆高達430億美元的巨額交易將改寫中國公司出海收購的紀錄。
中國化工和先正達已達成收購協議,先正達董事會全體一致推薦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100%股權的要約,要約價格為每股465美元現金。要約還允許交易交割時支付的每股5瑞郎特別分紅,取決于先正達股東批準。先正達已發行股本金的總價值為430億美元。
本次交易由匯豐銀行、中信銀行[1.46% 資金 研報](國際)擔任中國化工的財務顧問,先正達的財務顧問由摩根大通、高盛、瑞銀和Dyalco擔任,本次收購取決于有關國家的反壟斷審查和批準。
《第一財經日報》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此次430億美元的交易全部使用現金交易,這也是瑞士監管機構的要求。據傳,此次財團貸款總額高達500億美元,高于交易總額。據知情人士稱,如果該交易對美國國家安全形成威脅,美國相關機構CFIUS可能會成為該交易的一個障礙,不過接近交易人士認為,目前這個風險很小。
而先正達之前未能出售是因為買方報價不夠高,此次交易將對雙方公司都帶來收益。
就有關再上市問題,交易完成之后,先正達先從紐交所和瑞士證券交易所退市。而符合邏輯的做法應該是在瑞士再上市,因為保持公司的瑞士屬性本身也是該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述知情人士還透露,該交易反映了中國企業參與并購時的長期戰略眼光,中國化工此次大手筆收購投資其實是為幾十年之后作的考量。
中國化工對先正達勢在必得
多位化工界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先正達毫無疑問是農業化學品行業的“白富美”。此前,多家跨國巨頭都垂涎于它,但最終中方離勝利的終點最近。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化工2014年的利潤還是虧損的。
早在2015年,接觸過先正達的公司除了中國化工之外,還有美國杜邦公司、先正達競爭對手孟山都以及巴斯夫。其中孟山都希望并購先正達的決心、信心最大,但是先正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對方提議。
先正達有著其他公司不可比擬的純正農業“基因”,其作物保護占銷售額75%,種子占20%。而孟山都在農藥業務領域只有草甘膦,它一直希望可以通過拿下先正達補足自己的短板。即便如此,先正達還是不甘心被同行買下。杜邦、巴斯夫等化工名企也都做好了與先正達交易的準備,不過此后也無下文。杜邦最終選擇與陶氏化學進行全線整合,在整合過程中,杜邦處于下風。
中國化工此次430億美元的大手筆,同樣也有前兆。起初,有消息稱中國化工看中的是先正達種子部門,但雙方都未予置評。2月3日,雙方終于對這次收購做了第一次公開表態,未來還要看是否可以通過相關國家的審查。不過也有說法稱,先正達還留了一句話,“也會考慮中國化工之外的其他公司并購價格。”
從目前中國化工的業務構成看,先正達的進入將會給中方帶來巨大利好。
2014年,先正達收入達151.3億美元,凈利潤為16.2億美元,凈利率為10.7%。相對應的是,中國化工在該年的凈利潤并不高。中銀國際的點評報告稱,中國化工當年虧了1.39億美元。不過記者查詢相關財務報告發現,該公司當年的凈利潤是2億多元。
本報記者拿到的、來自中債資信的“中國化工2015年跟蹤信用評級結果”報告顯示,中國化工信用等級為AA+。該報告稱,中國化工旗下的化工新材料、農用化學品及橡膠等子板塊均具備較強的技術及品牌優勢,市場地位顯著,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宏觀經濟下行對公司經營的負面影響,整體經營風險很低。
2014年,中國化工收入2576.31億元,受到藍星公司部分化工產品價格回升影響,其毛利率為11.89%,小升了1.29個百分點。同期,該公司經營性利潤達到23.24億元,相比2013年的-50.56億元有所提升。
與其他大型化工企業不同的是,雖然中國化工涵蓋了石油加工及煉化、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氯堿化工[-0.30% 資金 研報](600618,股吧)產品、橡膠輪胎等四大傳統化工產品線,但第五大板塊“農用化學品”也是該公司重要的收入及利潤來源。
這份資信報告提及,中國化工的石油化工板塊于前年實現了原油加工量1660.9萬噸,汽、柴油銷量為327萬噸、721萬噸,分別下降4.37%和上升13%。2014年,該板塊的營收和毛利潤為1253.25億元和76.83億元,石油化工業務為中國化工的第一大收入板塊。
它的第二大業務“化工新材料”中,主要產品蛋氨酸和聚乙烯,產量為29.47萬噸、42.1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了19%和434%。該板塊的收入和毛利潤分別是531.16億元、89.34億元左右。氯堿化工板塊則包括聚氯乙烯和燒堿,總計實現營收101億元,毛利潤8.45億元。橡膠板塊2014年獲得了115.84億元收入,毛利潤是23.23億元。
在農化領域,中國化工的拳頭產品是殺蟲劑和除草劑,分別有5.14萬噸和3.69萬噸的銷量,尿素產量141.18萬噸,相比2013年的163.7萬噸有所下降。由于殺蟲劑和除草劑產量回升,農化整體板塊的收入、毛利潤于當年分別達到317.06億元、80.9億元。
從五大板塊來比較,農化板塊的收入在2014年名列第三,占比為12.31%;其毛利則僅次于化工新材料,高于石油化工業務,占比高達26.41%。此外,農化板塊的毛利率則是五個板塊中最高的,25.52%,超出了橡膠制品5個百分點。收購先正達之后,農業農化板塊將會成為整個中國化工的支柱性子行業。
中國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
中銀國際研究員馬太認為,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更多地考慮戰略價值。“畢竟中國化工規模大,而實力不強,技術水平、管理能力都較一般。而先正達是世界500強、全球第一大農藥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價值創造力突出,盈利能力較強,戰略上也可產生協同。”該分析指出,國內農藥和種子原創性開發力度不足,技術多來源引進吸收,而先正達是農藥和種子行業翹楚,創新能力強,并購以后除提升經營規模之外,有助于提升中國在作物植保、種子培育的技術實力。
另一方面,透過先正達的產品及技術,中國化工也可開發中國及周邊市場。
“在亞洲,先正達的業務處于快速增長階段,主要得益于當地采用了殺菌劑、印度使用了其水稻綜合解決方案,而新注冊法規和對高價值種子的需求增加,也拉動了先正達種衣劑的需求。中國化工可聯合先正達,一起審視和發展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業務。”長江證券[1.40% 資金 研報](000783,股吧)分析師陳佳曾指出。
而中國化工旗下的安道麥公司(原以色列馬克西姆阿甘公司)正與沙隆達A[0.00% 資金 研報]整合上市,“二者從事農藥原藥及制劑生產和銷售,與先正達存在同業競爭。未來,中國化工有可能對先正達及沙隆達進行重新整合。”馬太判斷。
而就海外市場來看,先正達除了在亞太地區占有一定份額之外,其最大市場位于北美地區,雖然該區域的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據了先正達33%的份額(2014年),拉美和亞太地區的占比為27%。中國化工可以借助先正達的力量,也了解歐洲、美國地區的農業、化工產品需求,從而為自己擴展海外業務帶來利好。
在收購方面,“它可能會依靠央企背景,獲得來自政府、各方機構的融資支持。”一位基金公司的化工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前述那份資信報告稱,財務上,中國化工的盈利及獲現能力基本穩定,仍面臨一定的財務風險,外部支持仍然具有較強的增信作用。
本報記者掌握的前述資信報告還顯示,中國化工2014全年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115.58億元,與2013年基本一致。同期,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和全部債務資本化比率分別為81.47%和75.9%;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全部債務/EBITDA、EBITDA利息保障倍數分別是0.88倍、0.59倍、7.86倍及2.06倍。這份出自2015年7月的報告還評價,短期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下,預計主要化工產品的價格仍然在低位徘徊,公司盈利能力也處于目前水平,出讓虧損子公司、償還有息債務等綜合影響下,有利于改善公司財務表現。
與此同時,本報記者也獲得了一份2015年三季度的中國化工財務報表。截至去年9月底,該公司的貨幣資金為298億元,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分別是25.6億元、269.994億元。中國化工的短期借款由去年年初的642.3億元降至577億元。去年1~9月,該公司營收總額為1763億元,公司利潤總額是17.6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