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期間的漢能薄膜發電陷入監管與反監管的口水官司中,從而令復牌更具不確定性。今年5月20日,漢能因暴跌而緊急停牌至今。
日前,香港證監會認為漢能在經營上過度依賴母公司漢能控股,從而要求漢能向其提供漢能控股財務報表及實控人李河君個人貸款詳情。結果,該項要求被漢能以無法強制相關方提供資料為由拒絕,香港證監會遂勒令漢能停牌。
上述指令是基于證券及期貨規則之條例第8(1)條而發出的,漢能稱不接受該指令,并將根據證券市場規則第9條授予的權力向香港證監會申訴撤銷停牌指令。同時,漢能宣稱不排除“尋求司法途徑”。
據悉,香港證監會此前曾多次根據第8(1)條勒令上市公司停牌,但鮮有港股公司根據第9條予以反擊。實際上,香港證監會與漢能爭論的核心在于,漢能是否存在披露重大關聯方財務指標的義務?
以A股上市公司為例,中國證監會一般會要求上市公司詳盡披露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企業的關聯交易,包括關聯銷售、大股東占款等數據,相當一部分公司因隱瞞關聯方或關聯交易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此外,A股公司還會選擇性披露重大關聯方的財務指標。所謂選擇性披露,一是并非所有A股公司都愿意披露控股股東、實控人的財務指標;二是部分公司可能會披露控股股東財務指標,但未必會披露實控人財務指標;三是A股公司一般在增發等重大資產重組公告中披露控股股東財務指標。
換言之,嚴格執行信披制度的A股公司肯定會披露關聯交易,但不一定會披露關聯方財務數據。例如同一自然人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的情況在A股極為常見,但投資者并不能完整知悉該自然人的財務狀況。在這些A股公司看來,披露實控人的財務狀況可能并不是信披義務。
記者從日常采訪的實務經驗中也了解到,部分公司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不清楚控股股東、實控人的動向及財務狀況,更無權利要求控股股東、實控人等關聯方披露財務指標。
回到漢能,比照A股公司,漢能須披露與漢能控股甚至李河君的關聯交易金額,但是否必須披露漢能控股及李河君的財務狀況,則尚無定論。
漢能的復雜之處在于,漢能近年半數以上的營收來自于漢能控股等關聯方,個別年份幾近100%,漢能控股的財務狀況對漢能形成顛覆性影響。在目前的A股中,尚無一家公司存在類似的銷售結構,個別公司對關聯方較為依賴,但不至于超過90%。
無疑,漢能給監管部門制造了監管難題。記者認為,如此高比例的關聯交易,在面對監管部門和公眾的質疑時,公開透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情況下,選擇性披露部分關聯方財務指標或許是增強投資人信心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