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向是看問題黑白分明,很少去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對農民的評價,動不動就是善良、勤勞、淳樸,當然了,這和大多數網民的出身也有關系,網上學生和上班族多,不少都是農村出身,因此一見有說農民不是的話就立即大吐苦水。我準備了套雨衣,客觀的評價一下農民。
一、農民的分類
農民按分類來講可以簡單的分成兩類,80年之前出生的農民與80后出生的農民。
70年前出生的農民可以說是大多數比較善良、也比較淳樸、勤勞、逆來順受,褒義的詞語用在他們身上我覺得不為過,他們只所以無法改變命運是因為時代沒有給他們條件,沒有高考,嚴格的戶籍制度使他們幾乎無法改變農民的身份,他們只能默默的耕耘。
但是70后出生的農民與之前的農民相比卻不是那么簡單,現在的農民為什么還是農民?不是沒有機會,是他們自己沒有抓住機會,高考、經商、搞養殖等等都是擺脫農民身份的多種道路,為什么沒有成功?
這主要還是跟他們的本身素質有關系,上學時不愛讀書,經商又目光短淺自然是成功不了的,而且80后的農民很顯然對比前一代有著極強的惰性和自私自利的特性,所以嚴格來講,80年代后的農民只所以是農民,是因為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條道路,社會是優勝劣汰的,不可能人人都平等。
不要和我說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機會,恩!這條理由看起來很合理。但不知道持這種觀點的看見那些成功不做農民的人了嗎?
二、農民是不是天性就善良、淳樸的?
我可以肯定的說,絕對不是。農民起家的很多,做了地主,開了工廠的更多,但是起家之后的他們對待佃戶和民工絕對不比別人強。
張獻忠、李自成之流可以借鑒,文革中的農民可謂風光無限,農民的大隊書記是典型,記得當年女知青回城時期農民大隊書記的“風采”么?那種“風采”真是令人發指!
人只能溫飽才對文化知識有需求,只有文化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悲天憫人的觀念,只有被尊重的人才能懂得尊重別人,一個從來未被尊重的人群是得勢后是不會尊重他人的。
三、農民不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這也是不全正確,在很多方面農民都會維護自己的權益,例如說村長選舉,許多農民懂得收錢投票,會懂得喝酒,會懂得手里的選票可以換成真金白銀,但是他們不懂得這樣做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收了人家一百塊錢,往往需要用一千塊去還。與其說農民不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如說農民不會維護自己的長期利益,簡單來說就是目光短淺,見利忘義,價值觀缺失。
現實里往往是,農民收了錢就投票,結果選出來的村長占他們便宜,又到處去上訪告狀,你說這值得同情還是不值得同情?
以前有個典型的例子,大學生競選村長,組織志愿者支教,募集捐款修路,做了不少好事,結果就是死活選不上。為毛?因為沒錢給農民。
所以嘛,凡事不要非黑既白,什么樣的人都分兩種或兩種以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