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新提出“泛科幻”這個概念,就我所知的范圍內,不論國內學界,還是國外學界,并沒有真正地被人提出來過。而本文主要論述的就是關于“泛科幻”這個概念的定義及其分類并簡明介紹了“泛科幻”這個名字的來歷。在本文中“泛科幻”的定義一共有兩條,并被分為了三大類。
“泛科幻”這個概念是我接觸科幻并涉之甚深時接觸到一些非科幻的幻想文學而形成的。業內人士常常在討論什么是科幻,并為其定制各種定義,為其制造各種條框。而這種做法往往將一部分科幻小說踢出了科幻圈,而將一部分偽科幻小說甚至非科幻小說接納了進來。而這樣做往往就會造成科幻與非科幻之間積累重重矛盾,從而阻礙了中國幻想文學的發展。
而“泛科幻”被提出的初衷就是為了消除幻想文學之間的隔閡,將屬于“泛科幻”定義內的一切幻想文學整合起來,實現幻想文學的團結和發展。
希望此篇論文能夠拋磚引玉,能請出真正的大師來整合幻想文學并使幻想文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泛科幻”還只是一個不成熟的概念,但相信這個概念的提出能給中國低迷的幻想文學帶來不一樣的色彩。
一、總綱
要準確地概括科幻或科幻小說無疑是個困難的工作,現在的學界對于科幻的定義還在爭論不休。而在我看來,學界定義的幾條所謂科幻的概念,皆是在以偏概全,并沒有真正地將科幻裝入它所屬的那只瓶子里。所幸,本文所探討的并不是科幻的定義。但科幻的某些定義為本文中“泛科幻”的定義提供了幫助和支點。“泛科幻”這個概念,與如今所謂的科幻或科幻小說的定義中的某些要點息息相關,這些息息相關的因素在下面的文章中會點出來。
“泛科幻”這個概念,就我所知的范圍內,不論國內學界,還是國外學界,并沒有真正地被人提出來過。而偶爾被人們所稱呼的那個稱為“泛科幻”的東西,并不是我所要解答的這個概念,而是“寫得不好的科幻”或者說“沒有硬科幻內核的科幻”,所以這個概念可以說是由我提出來的,也許“泛科幻”這個名稱會與其他人提出的某些觀點重名,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泛科幻”里面有什么。而“泛科幻”之所以加上“科幻”二字并不是因為這是屬于科幻領域的概念,而是“泛科幻”的概念出自科幻。
“泛科幻”這個概念是我接觸科幻并涉之甚深時接觸到一些非科幻的幻想文學而形成的。業內人士常常在討論什么是科幻,給科幻加一些條條框框后說這就是科幻,但他們所定的條框恰好將一批優秀的科幻作品剔除出科幻范圍,從而站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上;而某些非科幻類的幻想文學又能用這些條框來肯定其科幻價值,但這些文學作品又明顯不是科幻。這種制定規則的方法不僅生硬,更是造成了幻想文學的內戰,阻礙了中國幻想類文學的發展。
而“泛科幻”被提出的初衷就是為了消除幻想文學之間的隔閡,它是一個單獨的概念,并不依賴于任何幻想文學體裁,也不偏頗于科幻或其他幻想文學體裁。“泛科幻”力圖制造一個公平的環境,將符合它定義的一切幻想文學作品歸納于旗下。
二、定義
一個概念的提出,往往說的就是這個概念被如何定義。定義就像是塑骨,這個概念是什么樣子,是什么“物種”,皆由塑骨決定。“泛科幻”的定義脫胎于科幻,但卻并非科幻那么簡單。
先來看看對科幻和科幻小說的一些定義:
維基百科 | 百度百科 | |
科幻 | 以科學知識為題材并發揮幻想,內容一般為虛構或完全違背現有知識。 | 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
科幻小說 | 主要描寫想象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 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 |
這些定義要么偏頗,要么片面,都不能完整地概括現在豐富多彩的科幻類型。但從這些定義中,便概括出了泛科幻的兩個定義:
幻想文學作品中要存在作品所描寫世界的規則或者公理。而這種規則或公理必須是被讀者群及作者群公認的。
近幾年在中國網絡文學中,充斥著大量的幻想文學,而大多數幻想文學中世界的架構,都是約定俗成的,作者往往不用費多少力氣去構架世界,世界是現成的,作者只需要往其中添加人物和劇情就可以了。下面便列舉出幾個比較典型的屬于“泛科幻”的題材。
(一)、喪尸類
這里說的喪尸并非中國所謂的僵尸,喪尸是一種不死生物。這個詞來自巫毒教信仰。根據巫毒教信仰,“Houngan”或“Mambo”可以復活死者。復活之后,死者并不會擁有自主意識,并仍被舉行復活儀式的人操縱。如此復活的死者就叫喪尸。
起先,喪尸只是在游戲或電影中為惡魔服務。而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喪尸是由病毒侵入人體變成的,游戲《生化危機》系列便是最為經典的病毒喪尸類體裁。
而在文學上,《喪尸求生手冊》這本書的出現將喪尸從奇幻推向了科幻,該書第一次以類紀實的方式將喪尸寫成了一種生物,使人們開始相信世界上有喪尸的存在,而“浴鹽”案件的發生則使人們更加堅定了這種想法。
自此之后,作者們不必冥思苦想喪尸們的來歷,因為作者本身和讀者都知道,喪尸的出現是在某些情況(化工原料泄漏、瘋狂科學家的實驗、隕石撞擊等)下,由病毒感染、人類變異、寄生蟲寄生所造成的。
這種約定俗成的情況,成了幾乎所有喪尸類體裁的作品中的世界的規律,喪尸在那個世界里是合法的,合乎那個世界的科學的。所以,依照這種規律寫出來的作品,便在“泛科幻”的概念中了。
喪尸類題材的描寫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1、喪尸出現時普通人的求生。如山間小和尚(飽了)的《生化末日之求生》描寫了一位叫秦天的小市民在出現喪尸危機時的求生故事。
2、末日題材中喪尸的出現及擁有超自然能力的主角的求生。如霓虹燈泡的《末世血魔》描寫了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莫雪,在末日之年,獲得了超能力求生的故事。
3、主角變身為喪尸或類似的生物。如雨水的《混在喪尸的世界》描寫了一位叫楊亦的人獲得一具喪尸分身的故事。
(二)、洪荒類
洪荒類小說以《封神演義》、《西游記》、《山海經》及中國中原神話為基本世界架構,多描寫主角修真的經歷。洪荒類小說的大致描寫流程如下:
盤古開天辟地→上古神話時期(造人、補天、炎黃大戰蚩尤等)→周武王伐紂→唐僧西游
其中關于《西游記》的內容又發展出單獨的西游類小說,主要描寫的是主角跟隨唐僧師徒西游,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此類小說中,佛教為反面形象,唐僧取經是佛教入主東土的陰謀。
有趣的是,大多數洪荒類小說中,西方教(即佛教)亦是反面形象;而道教三清中,老子的人教奉行無為而治,無所謂正邪,元始天尊的闡教為反面形象,通天教主的截教,往往是正面形象,正好與《封神演義》的設定相背,大多洪荒類小說中的價值觀是以東方教為正統,西方教為旁門的。
此類小說中人物的力量境界體系劃分,已經成為了經典的中國本土式的劃分方法。
煉氣士 | 大羅金仙 | 準圣人 | 圣人 | 天道 | |
境界 | 初始修煉 | 修煉有成 | 一方霸主 | 與天地同壽,圣人之下皆為螻蟻 | 規則的制定者 |
代表人物 | 闡教十二金仙 | 冥河老祖、孔宣 | 三清、三皇、女媧、接引 | 鴻鈞、盤古 |
這套劃分方法適用于大多數洪荒類小說,有些作品中也將煉氣士劃為太乙散仙、太乙金仙等等。著名的神話人物孫悟空的境界便是太乙金仙。這種對力量體系的劃分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規則,就算是作者也不能隨意更改。
對于一個成熟的世界來說,生活在其中的種族是必不可少的,如同DND中的矮人、精靈、人類、龍族一樣,洪荒類小說也劃分出了嚴謹的種族分類。
先天神魔 | 妖族 | 巫族 | 人族 | 其他種族 | |
代表人物 | 鴻鈞、盤古 | 帝俊、東皇太一、女媧 | 祝融、后羿 | 三皇 | 三清(盤古清氣所化)、接引(先天金庚之氣化形) |
其實洪荒類小說的情節,往往與種族問題密切相關。如洪荒類小說必然會出現的幾個情節:盤古開天、三族爭霸、鴻鈞講道、紅云讓座、巫妖大戰、封神之戰等。
這些情節如同歷史一樣,只要涉及到這個時期,就必定會有這些事情的發生。洪荒類小說中主要的一個派別就是“穿越派”,即主角穿越到洪荒時代,對于這時的作者、讀者及主角來說,這些就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和事。
最為經典的洪荒類小說是夢入神機的《佛本是道》,這部作品也是洪荒類小說的開山鼻祖,制定了許多洪荒類小說的情節和規則。
(三)、科幻類
科幻類小說是最為接近“泛科幻”概念的小說類別。科幻小說是本章列舉出的四類小說中唯一一個大類(其他分別歸類為科幻、玄幻與奇幻)。科幻類小說可分為三類,分別為過去的時空、未來的時空以及架空的時空,下面就來一一分析下這三類。
1、過去的時空。意為在作者寫出作品的當時,作品的基本背景在成書之前。這類作品多在中國產生,作者多以中國古代歷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創作作品。作者在寫書時,往往提取史書或神話中的寥寥數語,發揮想象,用人類現今科技能夠解釋的觀點(或歸功于外星人等),來闡述史書或神話中的字句。
這類作品往往因為沒有過硬的科技內核而被稱為“軟科幻”,作者也不會花時間去構思如何把高科技套進小說中,而只是單純地講故事。正因如此,業界對于科幻的定義才沒有將這類小說算進去。
這類小說的特點是,不必描寫讀者陌生的世界,因為這類小說的世界是架構在歷史或神話上的。作品中的背景,作品中角色們的生活習慣,完全是被我們所熟知和理解的。
當然也有作者描寫近現代中國的,也可歸于此類。
如長鋏的《昆侖》,便是描寫周穆王西游會見昆侖西王母的故事。
2、未來的時空。即作品的基本背景在作者成書之后。這是科幻類小說中最多的一類,業界對科幻的定義也是參照這類小說來定的。這類作品大多描寫未來的科技發展、人類社會,因此作品中有很多基于人類現今應用科技和前沿科技的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科普作用。所以這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主流文學所認可的。
因為這類作品中對于科技的描寫是有科學根據的,所以作品中描繪的情節不僅在作品中的世界里是合理的,而且在現實世界中也是能被找到基礎的。盡管這類作品之間沒有什么共同性,但在人類社會這個大前提下,這些描寫都是合法的、被認可的。
這類作品中出名的作品非常多,如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等等。
3、架空的時空。即作品的基本背景不可能,也沒有發生在人類社會中。這類作品在科幻類小說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作者們往往將故事背景設置在歷史的另一種可能上,或者直接設置在其他的平行宇宙中。
如著名的蒸汽朋克,便是建立在人類的蒸汽科技發展到極致的歷史可能上。這類作品的描寫集中在人類沒有棄用蒸汽技術,而是依舊將其發展下去時的社會、生活、科技上。這其中最為經典的即為威廉吉布森和布魯斯斯特林的《差分機》。
(四)、魔法與斗氣類
這類小說起源于國外,是最為經典的奇幻題材。當然,魔法與斗氣是中國網絡文學上的說法,嚴格來說,奇幻的分類是主流奇幻和劍與魔法。而中國網絡文學則繼承了奇幻的這兩種分類,獨創出了魔法與斗氣。但魔法與斗氣沒有拋棄西方主流奇幻的精華部分。
西方主流奇幻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DND(Dungeons & Dragons)規則,即龍與地下城規則。DND規則脫胎于一款桌上角色扮演類游戲,即DND游戲。可以說,DND是一個準則,或者說是一個系統,它的精神之一,就是追求完善和復雜。這種規則力求創造出一個完整和完善的世界,包括歷史和文化。現實世界中有的DND都可以有,至于沒有的,只要合理,也可以出現在DND這個框架下。同時,這個完善和復雜的世界的另一個追求就是平衡,沒有絕對的力量,如同現實世界一樣。
DND規則深遠地影響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奇幻文學,在這個規則下,存在即是合理,就像現實世界一樣,不必想它為什么在那,因為它就在那。
在這種規則下,最出名的最經典的小說當屬《魔戒》了。
以上就是“泛科幻”定義下比較典型的幾種小說類別了,但就列舉的這四種類別來說,其中還有一些作品不屬于“泛科幻”的概念,并不是說是這種類別就屬于“泛科幻”了,只是以上四種類別中大多數作品是屬于“泛科幻”的,具體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的。
三、分類
分類也許是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了,特別是在“泛科幻”概念中,更不能隨便地就將作品分為簡單的奇幻、科幻,因為“泛科幻”本身就是一個聚合概念,將里面聚合的內容拆開來就沒有意義了。
在這里,我提出了 “泛科幻”的三大類別。
這三大類別是按作品內容進行區分的。“泛科幻”可分為基于真實的作品、接近真實的作品和脫離真實的作品。這里的真實,意思是現實世界的規則、定律。
(一)、基于真實的作品。即作品立基礎于現實世界,無論作品中出現何種科技,何種定理,或魔法內力等等,只要作品中的基本世界觀、物理定律等基本與現實世界一致,就可以歸入此分類中。如著名科幻作家何夕的科幻小說《人生不相見》、《達爾文陷阱》,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的科幻小說《拉克是條狗》等。
(二)、接近真實的作品。作品中主要描寫的物理定律、能量形式等等基本與現實世界一致,但世界觀或作品中的人物與現實世界有較大差異的,歸入此類。如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經典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王晉康的科幻小說《與吾同在》,網絡作者飽了的《掙扎在生化末日》等。
(三)、脫離真實的作品。作品中有對于物理定律、能量形式等基本規律的自成一套的體系,即違反了現實世界的物理規律,卻又有著作品中世界自己的物理規律的,歸入此類。如網絡作者張恒的《無限恐怖》,網絡作者邀天望明月的《洪荒之長耳定光仙》,著名科幻奇幻小說家喬治·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等。
四、結語
“泛科幻”的定義及分類就是這樣了,這個概念還不是怎么成熟,也不知道能不能達到我預想的,消除幻想文學之間隔閡的目的。中國的幻想文學起步不比世界晚,《山海經》這部地理志就充滿了幻想文學的色彩,只是中國的幻想文學沒有成體系地出現過。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是晚清荒江釣叟的《月球小說》,中國第一部仙俠小說是民國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中國最早的玄幻小說是1988年香港黃易的《月魔》。生活在這么一個幻想的國度里,我們從來都不缺想象力,為什么中國的幻想文學發展這么緩慢?原因還是在于中國幻想文學陣地里的各位都是在孤軍奮戰,沒有發展出一整套的文學體系和商業體系。希望我這篇論文能夠拋磚引玉,將來會出現一個將中國幻想文學整合起來的發展起來的人。
參考文獻
1、Max Brooks:《喪尸求生手冊(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 Complete Protection from the Living Dead)》,Three Rivers Press · New York,2003年。
2、夢入神機:《佛本是道》,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年。
3、詹姆斯·岡恩:《太陽舞 從海因萊恩到七十年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4、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魔戒》,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
5、吳巖:《論科幻小說的概念》,《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04年,第1期。
6、胡捷:《論蘇聯科學幻想讀物》,《作家論科學文藝》,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
7、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8、吳巖:《兒童科幻小說的功能》,《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1991年。
9、童恩正:《談談我對科學文藝的認識》,人民文學,1979年。
10、吳定伯:《美國科幻定義的演變及其他》,《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1991年。
11、吳巖:《尋找新世界》,《科幻世界》,2002年,第11期。
12、弗雷德里克·勒納:《什么是現代科學小說》,科普創作,1990年。
13、吳巖:《科幻小說的讀者期待模式》,《公眾理解科學:2000年中國國際科普論壇》,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致謝
這篇論文源于我在一個論壇上的討論。與科幻迷討論什么是科幻,結果眾人討論了半天也沒有討論出滿意的結果來,理由是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定義在剔除其他幻想文學的情況下完美的定義科幻小說,而本文中關于科幻的分類,也是在那時候被我第一次提了出來,在那之前,科幻的分類不過是軟科幻和硬科幻罷了。而與此同時,同論壇的奇幻迷們也開始定義奇幻,他們不出意外地也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奇幻定義。
其實在我的眼里,任何小說包括非幻想類的小說都可以解讀成科幻,這個念頭是在看《無限恐怖》這本小說時成型的,這本小說中將修真解釋成了符文科技,一個個符文就相當于人類社會中的電路板,通過特殊的排列后只要一點點小小的能量激發,便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而DND規則下的奇幻小說則可以解釋為平行宇宙,甚至是在我們宇宙中某顆星球上發展出的另一種人類不了解的科技文明。
人類中古時期的地心說、日心說在當時是權威科學,而現在不也被推翻了么。所以所有的超乎常識的超自然情形都可以被認為是科學的,剩下的只是怎么去解讀它,而現代物理學的發展,量子論的出現,超光速中微子的發現正顛覆著人類的常識,相信不久之后,一個手中正釋放著火焰魔法的人出現在我面前我也完全不會驚訝。
最后,感謝那些可愛的科幻迷奇幻迷們,與他們的每次談話都能讓我產生靈感。感謝所有在這篇論文成形過程中給予過我幫助的人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