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建帥律師
對于任何企業而言,法律風險防范都至關重要。為企業服務的專業法律人員無外乎分為
“公司法務人員”和“外聘律師”兩大類——前者不再是對外提供服務的律師,而是企業的員工;后者則仍為律師,只是常年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是成立專職的法務部還是聘請外部律師呢?這是很多中小企業猶豫不決的問題。
前者需要人員、設備、場所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后者則可能因不足夠了解企業特點而在法律風險防范方面有所欠缺。 除法務人員類型的選擇外
,中小企業的法務問題還包括合規管理、法律風險評估、法律法規學習、法律人才培養等內容。只有全面并深入地了解所有這些問題,并有效規避相關風險,才是中小企業法務管理的上策。
那么,目前中小企業法務管理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其內因和外因分別有哪些?癥結又在何處?考慮到企業成本、靈活性及效率等原因,專業法律人士又如何評判 “成立法務部”與“聘請外部律師”,哪個更適合中小企業?他們又會提出哪些建議?
律師眼中的中小企業法務
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驚人——截至2008年,全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4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沒有本質區別,作為個體而言,其自身特征決定了其法律事務的主要特點。”在接受《公司法務》采訪時,專職法務工作者武揚先生表示。他認為,就大型企業法律事務的研究而言,目前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比之下,對中小企業法律事務的研究力量則十分薄弱,研究成果幾乎為空白。這一現狀與我國中小企業數量之大、重要性之高以及國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關注極不相稱。
“中小企業發生法務問題或法律風險是正常的,不發生才不正常。”資深律師、北京中永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興成律師表示,
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一旦有法律風險發生便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這也是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三年的重要原因。 如此看來,不管規模大小,企業都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而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在諸如融資、投資、采購、銷售、人事、稅務、知識產權等經營管理活動中,會遇到法律風險,中小企業概莫能外。 中小企業的法務問題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中小企業老板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嚴重低下,誤認為注重法律與企業盈利是矛盾的;二是中小企業的法律資源配置薄弱,其重大決策缺乏法律論證,經營管理得不到法律的保駕護航;三是一旦發生法律風險,中小企業應對能力弱,法律風險往往對中小企業沖擊很大,甚至導致企業走向破產、清算。 在這種現狀下,中小企業自身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就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除自身原因外,中小企業所面臨的法治環境也并未完善,在促進中小企業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法治環境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法人治理結構不善是根本
那么,中小企業應對法律風險表現脆弱的現狀該如何改善? “中小企業之所以應對法律風險的能力較弱,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業的
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劉興成律師認為,相當部分的中小企業是家族企業,沒有嚴格按照公司法規定的法人治理結構運作,中小企業的生死興衰往往只取決于其主要負責人或實際控制人的素質和能力,這是非常悲哀的現狀。
導致企業內部法律風險的主要原因是
中小企業法律事務管理的缺失和薄弱。許多中小企業并無法律顧問制度,或只把法律顧問作為擺設,法律顧問在企業決策中沒有體現相應的決策地位,只在糾紛發生時才被啟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實質分離,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沒有實際運作,股東會中一股獨大等現象較為普遍。”武揚認為,這些都導致中小企業主的法律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企業的法律意識。
按照國際慣例,企業在法律事務方面的開支一般要占銷售收入的1%,但我國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在法律事務方面的開支甚至還占不到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呂景勝教授在2007年“我國中小企業法律風險實證研究”中,調查了221家中小企業,其中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48家,占66%。在221家企業中,法律事務方面開支在l0萬元以上的僅49家,占22%;法律事務開支在30萬元以上的僅l3家,僅占6%。
外聘律師 VS. 內部法務
目前,我國大部分大中型企業已設立了專門的法務部來處理企業涉法問題,包括知識產權、合同、勞動糾紛等方面。但是,很多中小企業還在“成立法務部門”和“聘請法律顧問”之間徘徊。顯然,他們需要作出一個清晰的抉擇,而且抉擇越快對企業越有利。
一般觀點認為,公司法務人員與外部律師是兩種職業定位,二者的工作立足點不同。公司法務人員屬于職業經理人,應站在企業戰略和體制層面思考問題,對公司法律事務予以全盤管理和決斷,并且應當參與企業最高層的重大決策,對法律風險應以事前預防為主;外部律師則是提供有償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沒有企業管理權限,更多情況下充當“顧問團”、“救火隊”的角色,對法律風險以事后救濟為主。
“相比之下,我認為外部律師在中小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方面有獨到的長處。”現今我國法律服務市場已經走向專業化分工,資深律師大都在某些專業領域實踐經驗豐富、信息渠道眾多、業務交流頻繁、人脈資源強大。在利益激烈對抗或遇到重大疑難問題時,外部律師更能顯示出靈活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法律風險防范專業水平和效果上,資深外部律師未必有明顯欠缺。
中小企業成立專職法務部門的情況很少見,一是因為中小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老板往往認為不需要專職法務部門,二是成立專職法務部門的成本太高。”有的律師也認為,成本永遠是中小企業考慮的重點之一。只有專職法務部門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整體成本或產生收益時,中小企業才會考慮設立,例如涉及知識產權和合同較多的中小企業。 還有的律師認為,由于外部律師對本企業了解不夠,在法律風險防范方面有所欠缺的現象確實存在,但并不嚴重。恰恰由于外部律師為多家企業服務,外部律師有廣闊的視野和足夠的經驗,可以借鑒別的企業的優良制度和做法,在法律風險防范方面對本企業更有建設性。
律師建議,出于成本和收益兩方面的考慮,聘請外部律師更應成為中小企業的第一選擇。中小型企業可以沒有專門的法務部門,但不能沒有外聘律師。企業聘請外部律師只需要支付其相當于公司法務人員的工薪待遇,不需要投入辦公設備和場所等成本。 正確定位法務部管理
資深法務工作者、曾先后擔任多家企業法律顧問的段明律師也是一位長期關注中小企業法務問題的專家。在他看來,
公司法務人員的招聘與管理困難也是企業法務問題的核心所在。 “對于已經設立法務部門的企業來說,法務人員的管理是一件比較頭痛的事情。”段明律師表示,企業法務人員相對來說比較機動,工作方式和時間上也比較靈活。長此以往,公司法務人員管理就可能出現問題,比如人員流動大,工作內容難以控制等。
即使在法務部門管理順暢的企業,其法務部的運營也往往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員結構不合理、法務人員經驗不夠豐富、歸屬感不強等。
在公司的經營管理中,公司法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一般的銷售合同的簽署與修改到重大事項決策的做出,都離不開公司法務。然而法務人員在企業的前景卻往往不如其他職業經理人,晉升機會也相對比較少。究其根本,很多企業管理者還是將法務人員定位成了“律師”。
“律師是什么?顧名思義,就是當有法律訴訟出現,或者在有可能會發生法律風險的時候才能發揮其作用。當老板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的時候,公司法務人員晉升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段明律師表示。
他還建議說,除法務人員的選擇以外,中小企業的法律事務還應立足于防范風險,應講究經營過程中合同的精細化,研究糾紛產生后解決方式的程序化。
例如,北京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個典型的中小企業,因企業發展的需要,2009年準備購買位于北京昌平區的一個辦公樓和庫房,并擬出價600萬元收購。但律師經過調查與資料審核發現,該地是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使用權具有不同的市場價值,遂建議修改報價,并最終以280萬元成交,不僅為企業節省了300多萬元的成本,還防范和化解了收購資產的風險。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從法律風險的基本因素產生到法律風險后果顯現之間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將法律風險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應該成為法律事務管理的主要目的,這對中小企業來說,也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將
法律事務管理和企業日常管理融為一體,應是未來中小企業防范法律風險和解決其他法律事務問題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