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秦楚博弈的新戰場——武陵山區
相比于短命的秦武王,繼承秦國大統的新君(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可是一個長壽的君王,足足在秦王的位子上呆了57年(前306年——前251年)。而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就是由他所創立的。秦昭襄王的命實在是在長了,繼位成為“秦孝文王”后不到一年也隨他而去了。再接下來就是秦莊襄王“異人”,僅3年多秦王,因此,秦國統一天下的“精華”部分,并不是在秦始皇時代,而是秦昭王時代。
70.1三國攻楚“垂沙”之戰與地緣影響
在秦昭王制定策略之前,發生一次戰爭。為了不讓楚國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消化新得到的“東楚”, 魏、韓、齊三國聯軍選擇了南陽盆地作為攻擊的對象。在攻入方城夏道之后,雙方在宛邑(南陽市)東南方向的“垂沙”展開了決戰(唐河縣西南)。垂沙之戰最終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
在戰國這種群雄并立的格局之下,滅掉一個二流國家,取得一塊有潛質的地緣板塊也意味著打破了舊有的平衡,隨之受到其他諸侯的聯合攻擊。如秦國并吞巴蜀,之后齊國吃掉宋國后,都碰到類似的情況。而楚國無論是在出于穩定新占土地的內部結構,還是防線長度的問題上。在開放的平原地區作這種兼并,其維護成本都要高于吞并個封閉的地理單元。楚國在垂沙之戰的失敗,其實根源也正在于此,要消化那么大塊“東楚”地區,必定牽扯掉楚國很大一部分兵力。
楚國在垂沙的失敗,造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1、先是楚國的內部爆發了“農民起義”,“盜匪”莊硚造反。而莊硚最后也被楚國招安了,并在我們隨后的章節中,發揮的新的作用。但楚國暫時性的陷入了內部分裂的狀態。其實楚國本身的管理架構就是比較松散的,對于很多被征服地區,還是采用“因其俗”的方法讓他們自治。加上如此廣闊的疆土,和復雜的民族成分,階段性的出現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
2、在魏、韓、齊三國聯軍和莊硚的內外夾攻之下,秦國隨后在公元前300年、298年對楚國展開了兩次攻擊。攻擊的方向也是南陽盆地,而選擇的攻擊線路,仍然是丹江通道。秦國這次的乘火打劫,讓他們得到了楚國析邑所轄的15座城邑。
3、與南陽盆地地緣關系最為密切的韓國,乘楚國內憂外中患之機,占據了南陽盆地的地緣中心“宛”邑(現在的南陽市)。從此,南陽盆地再也不是楚國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了多國角逐的競技場。而南陽盆地變成“四戰之地”,足以抵消楚國獲得“東楚”地區所帶來的實力增長。公元前291年,秦人又從韓國手中奪取了“宛邑”。自此,秦楚兩國地緣博弈的主戰場,由丹江通道,轉移到了南陽盆地。地緣平衡的天平,進一步向秦國傾斜了。
70.2秦國攻楚的推展
秦國在將對楚作戰的防線推至南陽盆地后,并沒有進一步與楚國展開對抗。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崤函通道、洛陽盆地、中原地區又一次成為了秦國的戰略重點。因為秦人占據了整個南陽盆地,楚國也可以據大洪山兩側以自守,保證自己在江漢平原的核心區的戰略安全。因此還是從巴蜀著手,早日將四川盆地消化為熟地,以順江直下直接攻擊楚國在江漢平原的核心區。
從地緣格局上來看,無論是秦攻楚,還是楚攻秦,連接渭河平原——南陽盆地的丹江通道都是唯一的選擇。而現在,占據了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秦國,又多了漢水、江水兩條戰略通道,對楚國施加戰略壓力。不過丹、漢、江三水并不是秦、楚之間地緣博弈舞臺的全部。其攻擊的都是楚國的核心區——西楚地區。而楚國長期經營的南楚地區,以及新拓展的東楚地區并沒有承受直接的壓力。
東楚地區——如果秦國想在這個方向給楚國以壓力,與那個東方大國“齊國”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更為現實。
南楚地區——如果秦人想四川盆地為基地,東向攻擊南楚地區,那么現在的湖南省就是他們的攻擊方向。只不過需通過湖南西部武陵山區,而在這里有楚國的黔中郡。
70.3武陵山區與澧、沅兩水道
“武陵山區”位于云貴高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的西端山脈“雪峰山”之間。而從形態上來看,武陵山區是屬于典型的“褶皺山”。與武陵山區隔長江相望的“川東平行嶺谷”,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區的外延。只不過象大部分山地一樣,海拔和密度漸低的外圍地區,生存環境要好于核心地區罷了。
武陵山區所涉及到的主要河流即為路線,它們分別是長江、烏江、清江、澧水、沅水五條河流。其中烏江的中下游河道(也就是南北向的那段),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區與云貴高原的地理分割線(烏江東側的支流也覆蓋了武陵山區的西部);而涪陵——宜昌的這段長江河道,則可視作武陵山區與大巴山區的分界線。至于滋養武陵山區腹地(東部)的任務,就主要由清江、澧水、沅水三條東西向流淌的河流。然而清江直接注入長江。而澧、沅兩水先到湘江再入江。因此清江歸巫郡管轄。剩余的武陵山區,就基本是楚國黔中郡的管轄之地了。
對于楚人來說,要想徹底解決西線的安全問題,除了把緩沖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上庸、巫郡兩地控制在手中。將防線沿澧、沅兩水推進至武陵山區腹地,為洞庭湖平原構筑緩沖之地,也就十分有必要了。
70.4楚國進軍云貴與選擇
秦國已經向南占據了漢中、四川兩大盆地,對楚國形成了絕對的地緣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云貴高原就成了楚國唯一的戰略翻盤機會。從地理結構上來看,秦國所占據的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都可以算得上是四塞之地。由于三晉不會真心與楚同盟,共同夾擊秦,因此如果一定要追求兩線出擊只能從丹江、漢江、長江三個方位,任選兩線甚至三線,同時攻擊秦國。然而楚國在這三個方向上都沒有地理優勢,更何況就算強行展開攻擊,也算不上是兩路包夾的戰術,因為所攻擊的是相互獨立的地理單元。因此,如果要想真正實現兩線攻擊的戰術,只有想辦法在云貴高原開辟建立戰略基地,并尋找一條由高原流入四川盆地的河流作為攻擊線路,那么楚人就可以對四川盆地占據一定地理優勢了。從戰術的角度看,楚人云貴高原建立戰略基地后,除了由南向北,向四川盆地的秦人發動攻擊外,還可以由涪陵溯江而上,攻擊秦人所占據的巴國故地。
從地理格局來看,楚人首先要考慮的是,究竟是把戰略基地放在貴州高原,還是云南高原。
從地緣結構上來看,楚人似乎應該選擇貴州高原作為經營重點。這主要考慮到,貴州高原處在云貴高原東部,靠近武陵山區。不過貴州不適合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為他的相對位置在東,即使楚國攻擊,線路也會是當年巴人所占據的“川東平行嶺谷”地區。而在這些山地中糾纏的話,時間就會站在秦人一邊了;
其次從攻擊線路的具體選擇上來看,楚人如果想從貴州高原上發起攻擊,那條水系覆蓋了貴州大部分土地的“烏江”是最有可能的選擇。不過烏江與長江的交匯處——涪陵已經是楚的對抗秦人的橋頭堡了,繞個圈子去增援涪陵的楚軍沒有任何必要。
再次,貴州高原的生存環境卻大不如云南高原。云南高原的地勢要相對平緩的多,高原之上多分布些低緩丘陵,而這些丘陵之間,則是大大小小的盆地,而貴州高原山勢的起伏較大,由于河流切割的力度大,造成峽谷眾多、相對落差明顯,所以也被稱之為“貴州山原”。
第七十一章 夜郎國、滇國,與莊硚遠征
秦國連橫中原諸國,滲透入了南陽盆地卻是事實。而具體作出了西出云貴,側擊巴蜀的決定,但實際的執行者就是曾經導致楚國內亂,后來又被“招安”的莊硚。中華文明對外擴張,大都是為了緩解正面的地緣動力,莊硚受命向云貴高原滲透,其戰略意義也正是為了緩解秦國的正面壓力。
楚國的開拓正是齊國與中原諸國爭斗期,當時齊國把占據中原腹地半壁江山的“宋國”給滅了(前286年),隨后便成了眾矢之的,被燕國合縱其他諸侯打得半殘(前284年)。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秦國的注意力也自然的集中在中原腹地了。秦人甚至在這輪博弈中,得到以以“陶邑”為中心,邗、濟相交的那塊飛地。而楚國也錯著“救”齊之名,又一次的將勢力范圍滲透至了沂沭河谷(莒國本來就是楚國滅的,只不過后來被更占地緣優勢的齊國奪了去)。——盡管楚國在東線又一次擴張了土地,但在面對楚國最強大的對手秦國時,楚國的地緣劣勢并沒有得到改變,因此借著這次中原大亂,楚國開始著手在云南高原開辟第二戰場。
71.1夜郎國與莊嶠入黔道猜測
楚人如果想從兩湖平原進入云南高原,還是得從貴州高原經過。而此時的貴州高原已經有了一個蠻夷之國——夜郎國。
從兩湖平原繞過艱險的武陵山區,進入貴州高原腹地的話,楚人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
一條就是由江漢平原出發,經夷陵(宜昌),過三峽,溯江而上。在到達楚國的邊城——涪陵之后轉折向南進入烏江,然后再溯烏江而上直到烏江源頭處。
另一條路線,則是由洞庭湖平原出發,溯溯沅水而上,向西直插貴州高原腹地。說到這里,我們需要對烏江和沅水兩條河流的情況作一個解讀。
烏江道——沿烏江水道而上,應該是楚人最有可能選擇的線路,因為烏江的中下游河道,橫穿了整個貴州高原,直到云貴兩大高原的地理分割線——烏蒙山。如果楚人沿烏江到達烏蒙山東麓,意味著他們已經穿越了整個貴州高原,下一步就是思考怎樣翻越烏蒙山進入云南高原腹地了。
沅水道—— “三湘四水”的四水就是湘江,和它西側的澧、沅、資三條河流。由于湘江的位置是靠近湘贛交界的羅宵山脈。因此整個洞庭湖平原大部分是位于湘江以西,并于它西側的這三條支流下游沖積而成的。位置最北的澧水——其中上游所流經的區域,是武陵山區腹地。所以,這條河流對于楚人來說戰略意義不大。在被楚國滅國之后,部分庸人南遷至此,史稱“下庸”。除了庸人以來,隱居于武陵山區,澧水之側如上古仙人“赤松子”;縱橫家的創始人“鬼谷子”;興漢名臣“張良”等。就連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也疑似在此(澧水又名“武陵江”)。資水——所指向的是雪峰山以南的南嶺,如果楚人決心開發嶺南的話,這條線路也許會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在戰國時期,湘、資兩水的上游地區,也就是南嶺一帶,所活躍的主要是百越族的南越。“沅水”——橫穿了湘、貴兩地,北源被命名為“舞陽河”,南源被稱之為“清水江”。
71.2懷化與常德地緣
由于武陵山區按照山脈的形態來劃分的話,可以劃為北、中、南三支,主脈是沅水北側的南支(貴州境內的佛教圣地“梵凈山”是主峰);而雪峰山又是江南丘陵的西邊緣山脈。因此沅水河谷正好是位于武陵山區與江南丘陵兩大地緣版塊的接縫處。而在這整體沅江中上游地區,無論從生存空間,還是戰略重要性上來看,舞陽河、清水江兩水合流的區域都是沅水的樞紐地區。目前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是湘西重鎮“懷化”市。在戰國時期,這里也是楚國黔中郡的重要據點,很有可能也是楚國在西南直接控制區最后一個重要支撐點。
也許當年的莊硚,并沒有選擇沅水作為行軍路線,畢竟沿烏江而上,可以走得更遠,直抵云南高原東側,但沅水河谷無疑是連接湖南地區與云貴高原及至四川盆地的重要戰略通道。而這條戰略通道在洞庭湖平原的出口——常德,也享有了“黔川咽喉,云貴門戶”。這片位土地,當年也成為了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常德會戰)。如果日本控制了它,不僅能夠控制住洞庭湖平原,還能夠對云貴高原構成壓力,以支援在云南緬甸一線作戰的日軍。而如果重慶方面守住了它,則可保西南半壁江山無恙。
在漢朝又一次征服云貴高原后,漢朝所設立的夜郎縣,也因此并不在貴州高原,而在武陵山區,懷化西側的“新晃縣”。如果這個古“夜郎縣”,后來被劃給了貴州,也許貴州就能夠獨享這個“神秘古國”所帶來的“名人效應”了。事實上,不管夜郎古國的覆蓋范圍,是否曾經到達沅江中游地區。但它的核心區肯定是在貴州高原的西部,烏蒙山東麓。
71.3夜郎——安順
貴州高原由于這些山地的切割,使得貴州地區事實上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的地理單元。盡管夜郎國是貴州高原最為重要的“國家”,但實際上,在貴州高原這種邊緣部落性質的“國家”還有很多。即使夜郎國的勢力范圍后來擴展到了湘黔邊界,成為了“大夜郎國”,他的組織形式也是非常松散的。
不過即使夜郎國的主體民族,沒有可能直接控制整個貴州地區,但他所直接控制的核心區,其地緣條件卻一定要是貴州高原中最好的。這個地緣條件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所控制的地理單元,適合開發的山間盆地、河谷,面積相對較大;第二:能夠控制溝通其他地理單元的交通線。——即中部貴陽、安順一帶。這一區域也是貴州高原的核心區域“黔中高原”。而先秦夜郎國的政治中心——夜郎邑,也正是在現在的安順一帶。
夜郎國所經營的這塊高原核心區,是被烏江上游水系所覆蓋。這也就意味著,夜郎國人可以通過烏江航線,也四川盆地乃至其他長江流域的地區相溝通。而在夜郎國的核心區內,出現了另一條重要的河流——北盤江(“牂牁江”)。
北盤江是貴州境內由北向南流的,且屬于珠江水系。它在將云南高原的水資源,匯入珠江,穿越嶺南,送入南海的同時,也為貴州高原打通了另一條戰略通道。
能夠控制地理條件最好的“黔中高原”,又能夠得通過烏江、北盤江溝通“珠江”、“長江”兩大干流,夜郎國最終成為貴州地區的主要地緣力量,就在情理之中了。不過,對于夜郎來說,如果想真正控制整個貴州地區,他們最起碼還要將勢力范圍向東擴展到沅水上游,以獲得溝通洞庭湖平原的機會。而在戰國時期,這一區域先是被一直叫作“且蘭”的部族所占據。
71.4沅江源頭的且蘭——“滇池——撫仙湖”與普渡河地緣
且蘭國的具體覆蓋區域,就是在沅水的兩大源頭:舞陽河、清水河上游一帶。支持莊硚是沿沅水西進的史料認定,楚軍是先滅了“且蘭國”,占據了沅水上游地區后,再向西將北盤江——烏江上游之間的夜郎國打敗。
而滅夜郎、且蘭的目的最終是尋找軍事移民地點。而在烏蒙山的西南角,就有一塊合適的區域,符合楚國的戰略需求——兩個大型的淡水湖,一個叫“滇池”,另一個叫作“撫仙湖”。還有一個體量相當的湖泊——洱海。只不過這個后來成為大理國地緣中心的湖泊,位于云南高原的西側,橫斷山脈的邊緣。與之相比,位于云南高原的東側的滇池——撫仙湖一帶,顯然更符合楚人的需要。
楚人最終在云南高原選定的地緣中心,在滇的南側(現在云南晉寧)。之所以選擇在滇池附近扎根,是因為滇池的西側有一條河流——“普渡河”向北直通金沙江。楚人在滇池周邊經營成熟后,就可以沿滇池——普渡河——金沙江,一路順水而下,在現在的四川省宜賓市一帶進入岷江——長江水道。然后或溯岷江而上,直取蜀地(川西平原);或向東順江而下,與涪陵方向的楚軍一起,合擊“江州”(重慶),將川東的巴國故地盡收囊中。無論采用哪種方案,楚人可以攻入四川盆地內部,徹底扭轉自己在長江一線的地緣劣勢。而事實上滇池一帶,莊硚所帶領的楚軍沒有到來之前,是“滇國”。
如果楚人是為了尋找開發潛力更大的地緣板塊,他們在征調了夜郎國在北盤江的船只后,可以順江直下,直接進入“江水河”。因為他們馬上會發現,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地勢遠低于云貴高原的地理單元——廣西盆地。如果楚人愿意的話,他們還可以順江而下,直到更有開發潛力的,臨海的珠江三角洲。問題是楚人此行,并非為了土地,而是為了在戰略上合圍秦人所占據的四川盆地。因此這條攻擊線路,和那一大片所有誘惑力的土地,只有留待統一后的中央之國去開拓了(漢武帝當時溝通夜郎國,就是聽說可以由北盤江向南,沿水路攻取嶺南的南越國)。
無論莊硚所帶領的楚軍,是選擇由陸路翻越烏蒙山,還是由水路經北盤江轉進南盤江,進入滇池——撫仙湖地區。他們最終還是憑借強大的實力,征服了土著“滇國”。在莊硚為楚國開辟滇池這個戰略基地后,中原那場以齊國吞宋,燕國合縱攻齊為主線的戰事也已經告一段落了。在這場戰事中都收獲頗豐的秦、楚兩國,又一次成為了地緣博弈的焦點。
第七十二章 秦國的地緣優勢(對楚)與戰略分析
要說秦楚兩國在這次中原大戰期間,倒也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公元前285年,兩國的君主在宛邑相會,并用和親的方式暫時性的化解了秦楚之間的矛盾。兩年之后,代表秦國的秦昭襄王,與代表楚國的楚頃襄王又舉行過兩次友好會晤,共商中原大計。不過秦國之所以愿意在占據了地緣優勢的情況下,和楚國議和,都是因為東方的齊國剛剛把宋國給吞并了(前286年),當秦人想主攻一個方向時,能不能穩住另一個方向的對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秦楚實現和解,的確也為雙方帶來了豐厚的利益。楚國不僅收回了之前被宋國所侵占的“淮北地”(淮河至彭城,也就是現在的徐州一線),還從齊國得到了五都之一的“莒”邑。而秦國所得到的“陶”邑一帶的飛地,也讓他們在中原腹地真實的擁有了一個橋頭堡。從地緣實力上來看,大家都有所增強(楚國得到的實惠還更多)。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楚國重新燃起了攻秦的雄心。除了打算合縱其他諸侯兩線攻擊秦國以外,甚至打算入主洛陽盆地,一舉滅掉周王室,以完成當年楚莊王的未盡的“問鼎”之業。不過,在權衡在三后,楚國還是放棄了這樣想法,畢竟在秦國滲透入南陽盆地后,楚國對秦的優勢比,甚至還不如丹陽、藍田之戰時。
就在楚國在為是否主動挑起對秦戰爭而思慮再三時,秦國那邊也形如考慮新的戰略計劃了。畢竟現在的齊國在燕國的攻擊下,已經只剩下一口氣了(僅剩兩城在支撐),無論能不能緩過這口氣來,楚國都重新取代齊國,成為了秦國的主要對手。
72.1秦國攻擊策略——對漢江南下南陽盆地襲擊放棄
如果按照傳統的攻擊路線來看,已經在南陽盆地站住腳跟的秦國,應該向南,由大洪山兩側的“漢江通道”和“隨棗走廊”攻擊楚國所據守的江漢平原。但問題是,這條防線并沒有那么容易突破。
1.防御面較窄,有利于楚人的防守。
2.楚國并沒有完全退出南陽盆地,如果秦人想沿漢水而下,直取郢都的話,并沒有地緣上的優勢。
3.楚國在漢水中游所控制的上庸之地,是楚國可以繼續掌握漢水的主動權另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秦人試圖南進的話,除了正面突破以外,還必須想辦法應對,從上庸之地沿漢水出擊楚軍。
因此,假如秦國想由北至南解決楚國的問題,那么他們首先要完全控制南陽盆地。而控制南陽盆地的關鍵,又在于能不能完全控制秦巴峽谷的漢水中游地區。
盡管占據了漢中盆的的秦國擁有上水優勢,但他們如果想順江而下,將整個秦巴谷地收入囊中時,卻不會有想象之中那么順利。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漢水出漢中盆地后,各河谷盆地并非是沿漢水兩岸分布,而是分布在支流兩側的(包括安康盆地的主體也是)。這也就意味著,楚國的那些重要據點,其實都離漢水有一段距離。——因為攻擊上庸一帶的秦巴谷地(可稱之為“上庸谷地”),很可能會讓秦國陷入一場沒有勝算的拉據戰,因此秦國并沒有選擇在這一線發起攻擊。也可以說,秦國放棄了在南陽盆地,與楚國進行決戰的機會。
72.2秦國攻擊策略——烏江南下
不過,自從秦國得到的巴、蜀之地后,秦、楚之間地緣博弈的戰場,就已經不僅僅陷于南陽盆地了。相比這條困難重重的戰線,由四川盆地沿長江順流而下,直取楚國在江漢平原的都城——“郢”都的計劃,更為誘人。這種中心開花的戰術如果成功的話,再輔以北線的進攻,南陽盆地與江漢平原都會很快落入秦人的手中。而這個時候的上庸谷地,等于已經陷入了秦國的戰略包圍之中,陷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這次攻楚之戰的領導者司馬錯。最終,司馬錯由隴西高原出發,沿西漢水、嘉陵江通道進入四川盆地。然后再征招了巴、蜀本地兵員10萬,糧食600萬斛,浩浩蕩蕩的沿長江向楚國進發。
在做足了軍事和物資準備后,秦國并不出人意料的,攻取了楚國在川東的邊邑——涪陵。在攻占之后,本還需要逐次攻破涪陵以東直至夷陵(宜昌)的楚國江防城邑及“長江三峽”。而司馬錯卻轉而選擇了一條看似南轅北轍的攻擊路線——烏江。也就是說秦軍主力沒有再順長江而下,而是和由此轉進云貴高原的莊硚一樣,先擇溯烏江而上的行軍路線。
1、主要是因為秦軍沒有把握一戰攻破楚軍的三峽防線,也就是楚國所設置的“巫郡”。而轉而向南溯烏江而上,拔除楚國在沿線的據點,然后在接近沅水之時,棄盤登岸,轉而攻擊楚國在沅水一線的據點,最終將楚國的“黔中郡”,變為秦國的邊黔,就成為另一種選擇了。
2、從戰略上來看,如果秦國奪取了黔中郡,那么就意味著長江以南的南楚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平原,將很快陷于秦軍之手。而楚國在江漢平原的核心區,將要面臨北(漢水)、西(長江)、南(湘江)三個方向的壓力。即使楚國集合全部力量保住江漢平原不失,秦國也可以斷續東進,將包括贛江流域(江西)的整個南楚地區作為滲透方向。
3、割裂了莊硚遠征軍與楚國本部之間的聯系,使其成為孤軍。
最終,依靠充足的戰略準備,強大的軍隊,以及出其不意的戰術,秦國攻取了烏江——沅水一線的,隸屬楚“黔中郡”各個城邑。
72.3秦國攻楚——上庸、漢北地之易主
此次之后,秦國提出的條件是用楚國北線的“上庸”、“漢北”兩塊土地,換回“黔中”。從秦國的角度來看,上庸之地一直是他們所渴望的。相比于黔中這個突出部而言(相對于秦國),如果秦國得到了上庸之地,就可以和漢中、商於兩地緊密結合在一起,對楚國所控制的漢水下游地區形成絕對的優勢。而對于楚國來說,并非不知道失去了上庸之地,就意味著他們對秦國再無反擊之力。但早在黔中之戰之前,秦國就已經通過控制析、宛兩邑,滲透入了南陽盆地北部。從戰略形態上來看,楚國在秦巴谷地的控制區,事實上也成為了一個危險的突出部。最終楚國還是決定用上庸換回了黔中。這實際上也等于放棄收復整個南陽盆地的可能性。那個扼守“漢江通道”的鄧邑,成為了楚國對抗秦國的前沿。
除了位于秦巴谷地東部的“上庸”以外,秦國還向楚國索要了另一個地理單元——“漢北地”
分割南陽盆地的是大洪山,分別在兩側與荊山、桐柏山形成了兩條戰略通道。一條是西側的,由鄧邑所扼守的漢江通道;另一條則是東側,當年主要由“隨國”所據守的“隨棗走廊”。那么為什么無論是二千多年前的秦、楚兩國,還是后來的諸多朝代,都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漢江通道一線,以至于漢水兩岸的襄、樊二城(也就是現在的襄陽市)名氣要遠大于東面的棗陽、隨州兩城。
說到“漢北地”,我們就得再說說漢水這條河流了。從流經地區域來看,漢水實際上是把秦巴谷地、南陽盆地、江漢平原,三大地緣板塊串了起來。當然,由于秦巴谷地本身并沒有和漢水河谷完全貼合在一起,所以情況比較復雜。又可以劃出漢中、安康、“上庸”三個地緣版塊來。如果秦人想從已經占據的,南陽盆地北部向攻擊楚國的話,他們的攻擊路線是很清晰的,無非是層層推進至大洪山一線,然后占據漢江通道或隨棗走廊,然后攻入江漢平原。而如果秦人想在控制了整條秦巴谷地后,順漢水而下,由南陽盆地西側滑過,直取漢江通道的話,卻還要打通前進道路上的另一個障礙,那就是“漢北地”。
楚國這次隨同上庸一起交出去的“漢北地”,是一塊真正的,位于漢水之北的土地。由于它的特殊位置,秦國如果沒有得到它的話,也就不能將自己在南陽盆地的控制區,與上庸之地連成一片。而楚國在失去了上庸之地后,再留著這塊土地也沒有太大意義了。——這片位于秦嶺與漢水之間的土地,目前歸屬于湖北省管轄。控制漢水以北,秦嶺以南的這片山地丘陵區,也是為了保證上庸谷地、南陽盆地不被割裂的關鍵。也正因為此,無論是楚國還是秦國,在考慮上庸谷地與南陽盆地的歸屬問題時,都必須把這塊,現在主要包含了鄖西、鄖縣兩縣的“漢北”地,作捆綁處理。
由于漢北之地雖然體量很小,卻具有一定的地緣獨立性,春秋之前,方國林立的時代,有國家叫作“麇國”,只不過麇國都是位于漢水以南的“庸國”的附庸。以堵河盆地為核心(竹縣)的庸人,可以很方便的順堵河而下,在進入漢水之后直接渡江將影響力輻射至江對岸的“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