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自己開外貿
公司的老板,在受經濟衰退影響關閉歇業一年后,準備出來找工作。這一年中,他做足了思想功課,完成了從
創業者做回打工者的心理準備,本以為憑自己的
經驗和人脈,在大公司做個業務經理甚至業務主管應該沒什么困難。結果轉了一圈后發現,你這里愿意屈就是一回事,人家那里肯不肯接受你的屈就是另外一回事。對大公司35歲左右的部門總監來說,誰愿意找個經驗和履歷都不在自己之下的人當下屬呢?招這樣的人進來,誰管理誰呀?
與這位不幸的創業者有著相同境遇的是一些大公司的前
高管們。同樣是在這波經濟衰退中,一位年薪70萬的外資銀行被裁高級職員在花了大半年調整心態之后,對周圍的朋友說:“有工作機會幫我留意著。”不久就有人傳話過來:“有朋友做個咨詢項目,需要人手。月薪1萬。”前
高薪銀行家大跌眼鏡:“什么?才1 萬,最少也得2萬吧。”本以為心態已經調整到最低線了,跳到殘酷的市場浪潮中發現,原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即使不被全球經濟形勢波及,高薪員工也容易被公司經營狀況牽連。一家美資公司為了節約開支,直接就把中國區的總經理裁掉了。據說他一個人的年薪就高達一百多萬,抵得上市場部和銷售部兩個部門所有員工的年薪總和。而他的再就業工程,也隨著這兩年在華外資企業的陰霾期成了個疑難雜癥。這讓我想起另一位被裁高管。賦閑在家兩年后,拜獵頭公司所賜,到另外一家外企的高管層混了幾個月后,再次被排擠。如今依然沒有職業方向。
曾經的高薪高管,在年屆四十之際一腳踏空后,應該怎么運作自己的職業前程呢?
1. 向國企、民企挺進。放下身段,與其做足心理準備從原來外企的高管層下降到外企的經理層,還不如把外企的工作經驗拿到國企、民企去變現。眼下,外企的管理制度和經驗對國企和民企來說還是有價值的,等到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就連這點經驗都開始貶值了。熟諳打工技巧的唐駿正是這條路的先驅。
2. 創業。利用職業積累滿足一下多年來蠢蠢欲動的做真正老大的欲望也是性價比極高的一條道路。好處一,這個年紀再不創業,以后的機會更加微乎可微了。好處二,品嘗一下創業之苦,可以讓當年拿著高薪的坦然變為虔誠,以后再拿同樣的薪水時會增加不少幸福感。同時能夠領悟出,原來高薪的人并非一定高能。
3. 改行。我發現曾經在另一個行業有過輝煌業績的人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里更容易引起別人的矚目,尤其是這個新行業是屬于那種夢幻工作時。比如,金融家去內陸開香草農場;網絡工程師開葡萄酒品鑒課堂;精算師從事幼教行業;等等。當然,你需要準備一個美麗的故事來解釋你的轉行,比如:生完孩子后,我發現我根本不忍離開他,一刻也不想,索性在家里全職教他,結果發現自己深深愛上了這一行……在改行成功后,這將成為一個動人的品牌故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