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策演變
根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目前法律框架下,我國已經對上市公司如何進行股權激勵做出了規定,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激勵依然缺乏可操作性的規定。在實務中,有限責任公司對其高管及核心技術人員的股權激勵有多種形式,如虛擬股票、現金出資加大股東配股、大股東附條件贈與等。但在上市的考量下,作為擬上市公司的有限責任公司則還需更多的去考慮首發管理辦法以及證監會的要求。
根據首發管理辦法以及證監會保代培訓的相關要求,擬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不得使公司股權處于不穩定狀態,且不得產生糾紛或潛在糾紛。因此,也就宣布了股票期權方式進行股權激勵進入了死路當然,采用期權方式的,如在申報前落定也就不成為障礙了。但這種在申報前落定的期權計劃是否還是實質意義上的股票期權以及能否真正達到激勵的目的,就另當別論了。
因此,目前大多數的擬上市公司對高管及核心人員進行股權激勵,多采取了迂回前進的方式,即在擬上市主體股東層面進行,如設立有限合伙或持股公司等。目的就是在確保擬上市主體股權穩定的前提下,在其股東層面實現股權激勵的目的。在江西博雅生物過會以前,投行實務中對擬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激勵大多持否定態度,其主要依據就在于,股權激勵易導致公司股權結構處于不穩定狀態且易導致股權糾紛,與《首發管理辦法》的要求不符。
目前,隨著江西博雅生物及三諾制藥等以有限合伙形式進行員工激勵的案例的出現,以有限合伙等形式在企業上市前進行股權激勵的架構,已經不存在障礙。
二、 股權激勵股票來源
1.存量股份。即以股權轉讓的形式,從老股東中受讓股份。
2. 增量股份。員工參與企業的增資行為。
如上文所述,股票期權形式,由于會導致公司股權結構不穩定,一般不建議采納,但在申報前激勵計劃已實施完畢的(落地),則一般不會對審核產生重大影響。
三、 股權激勵形式的選擇及差異比較
| 員工直接持股 | 合伙企業 | 公司法人 |
優點 | 操作簡單 審核風險低,應為會里目前最易接受的方式 員工處置自己所持股權的方式靈活 | 設立程序簡便,無注冊資本要求,無需驗資;普通合伙人可以勞務出資; 借助于合伙協議的巧妙設計,可以比較方便的融合對員工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入伙機制較為簡便,方便后續核心人員的加入; 員工退出機制簡便,無論是轉讓合伙份額還是退伙。 稅負較低;合伙人為自然人的,只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人為法人的,繳納企業所得稅;合伙企業本身沒有稅負。 后續運營簡便,一般由合伙事務執行人執行合伙事務。 | 股權變動及潛在糾紛均在持股公司層面發生,有利于保持發行人的股權穩定 股東的有限責任; |
缺點 | 對員工缺乏制約機制,難以防止其在企業上市后套現走人 如果擬激勵人員較多,會受到股東人數的限制 潛在的股權結構不穩定因素 | 有限合伙的人數限制 普通合伙人的無限責任 | 設立程序較為復雜,需要時間; 對員工施加的限制性約束不得與公司法的強制性規定相抵觸; 將來套現時退出機制復雜,手續繁瑣,需要一系列的程序; 面臨雙重征稅的風險,如最近發生的平安集團股權確認集體訴訟案件; |
四、 股份支付
根據目前會里政策,無論是采用何種形式的股權激勵,均有可能涉及股份支付事宜。對于股份支付,比如公允價值的確定、股份支付費用的攤銷等等許多問題,目前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定論?,F將流傳的一些要求總結如下:
1、認定從嚴、排除從寬的原則
2、發審委某次會議紀要“高管入股距今時間較長,且入股價格不低于入股時每股凈資產的,可考慮不作為股份支付處理”。
3、發行部對股份支付的態度是申報期之前的不管;報告期前兩年的放寬估值方法的確定,但必須超凈資產;一年一期內嚴格執行;(2011保代培訓)
4、對于創業板而言,符合股份支付準則要求的,嚴格執行準則;多數股權轉讓為股份結構的調整,并不屬于支付薪水,不符合股份支付性質;多數股權轉讓的價格公允性難以確定,凈資產不一定是,PE價也不一定;可以準確計量的,不計量會夸大盈利的,應作為股份支付。(2011保代培訓)
5、公允價值:以每股凈資產為參考依據,輔之以PE價格確定;
6、原則上一次性計入非經常性損益,不鼓勵分期攤銷;
7、下列不屬于股份支付范疇:
1)公司實施虛擬股權計劃,在申報前落定;
2)取消境外上市,將相關股權轉回的;
3)繼承、分割、贈與、親屬之間轉讓;資產重組;
4)基于股東身份取得股份,如向實際控制人增發股份,或對原股東配售股份;
5)高管原持有子公司股權,整改規范后改為持有發行人股份;
五、 外資企業的特殊性考量
2002年第575號文《關于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審批、登記、外匯及稅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暫不允許境內中國自然人以新設或收購方式與外國的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成立外商投資企業?!币虼?,外資企業對如采用增資或股權轉讓方式吸收國內自然人高管或核心技術人員成為股東,面臨法律障礙。因此可考慮由該等自然人設立法人等組織再投資于合資企業的方式,來實施股權激勵。
六、 參考案例
1、江西博雅生物
2、三諾制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