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最近的腐敗案再次說明,許多企業外在光鮮,卻連最基本、最底線的“合規”問題都做不好。而企業乃至政府部門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合規”問題的嚴重性,這將使得中國企業在未來發展中,尤其在國際化進程中栽很多跟頭。
這些年,全球反腐力度加強。例如根據“長臂原則”,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也被嚴格監控,一些不合規做法被無情披露。在美國公開的資料上,就有將近20家跨國公司在中國因違反美國FCPA,即《反海外腐敗法》而被懲罰過。即便有些違規看起來并不算“嚴重”。
全球反腐力度加大的另一個表現是標準越來越嚴格。2010年美國國會通過《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法》,針對這兩年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企業做假賬、欺詐等問題,加大了審查和處罰力度。該法案鼓勵舉報、告密,一旦核實,就把罰款的10%~30%作為給舉報人的獎勵,力度非常大。英國在2011年7 月1日也實行了新法律《反賄賂法》,比美國的FCPA還要厲害,強調企業必須證明自己嚴格防止了賄賂,出事之后才能得到從寬處理。這等于增加了一個新罪名,叫“沒有防止賄賂罪”。這些法律都遵從長臂原則,可以伸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機構。
做好事易,做好人難
世界對企業合規問題的態度有一個演化過程。2000年,在聯合國安理會秘書長安南的推動下,50多個跨國公司聯合出臺了《全球契約》,該契約如同一個自律性宣言,涉及勞工、人權、環境等九個原則,開始強調社會責任。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人們更感覺到,如果企業不合規經營,同時把不合規的做法通過全球化推廣到全世界,就會破壞世界的競爭秩序,于是加大了反對商業腐敗的力度,提高了標準。2011年年初,《全球契約》又增加了第十項原則,并成立了專家組,交流各國的經驗。目前,合規的重點就是反商業腐敗。
其實,多數企業還是愿意合規的。但它們進入中國后發現,中國的經營環境不太好,因此一些企業選擇了“入鄉隨俗”。有的做得比較隱蔽,通過香港或者外國的中介機構來付費,表面看自己沒有責任,實際上按照現在的標準,都有問題。此外,由于管理、培訓不到位,有些企業的當地雇員按照潛規則做事,也造成違規。這是跨國公司在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全球提倡“社會責任”后,有些跨國公司就把做社會責任變成社會公關。但“合規”很難這樣做,因為合規是底線,很難宣傳。做好事容易,做好人難。但總體來說,跨國公司還是想做“好人”。比如戴姆勒,雖然跟中國合資建廠,但是在合規方面,戴姆勒是單方面出錢治理,尤其加強管理相對容易出事的部門,如采購、供應商管理等。我們曾去歐洲考察了10個跨國公司的總部,已經有6個設立了首席合規官,叫CCO。相應的中國區也有一個合規官,以建立起一個直接負責合規問題的系統。有些公司還增加了做合規方面工作的員工數量。例如西門子出事前,大概有100多個員工做合規方面的工作,現在增加到600多個。
中國企業還差得遠
和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合規問題上更落后。如果說別人已經在嚴格治理了,那么很多中國人連什么是“合規”都沒弄懂。
在2000年前后安南提出社會責任和合規問題時,中國正忙著入世,沒什么人關注到風向的改變,導致對企業管理的重大變化反應滯后。直到2005年去日本、歐美考察時,別人告訴說潮流變了,這才恍然大悟。加上2005年部分中國企業在國內外發生了違規行為導致環境污染和安全事故,政府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號召全國行動起來。
中國企業對合規問題的重視落后于跨國企業,但也有中國企業走在了前面,比如中海油。中海油每次開會都要首先讓獨立監事檢查會議的合規性。2010年,中海油做了兩個月的合規大檢查,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制度大于老總”。這說明他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企業的合規文化。
總有些中國企業抱怨,“走出去”的時候,國外總是拿法律卡它們。要求中國企業一出去就達到國外的標準,看起來不太公平。但有沒有可能再給中國10年、20年行賄的機會呢?不可能。所以別無他法,只能快速適應。
中國企業的合規治理存在如下幾個問題:一是反腐敗大多自上而下,全民參與性不夠,特別是企業還沒有很好地參與進來,這不利于發現問題;二是注重單項制度建設,缺乏系統性,各項制度在彼此銜接、相互配套上有所欠缺,不能形成綜合效應;三是多頭執法,缺乏有效性;四是只強調對受賄者的打擊力度,對行賄打擊不力。
中國文化比較強調變通、靈活,有時候這是優點,有時候就容易出問題。總是繞著規矩走,繞來繞去就產生了一大堆潛規則。潛規則就是合規的天敵。目前,商業賄賂資金是整個社會腐敗資金的主要來源。在我看來,企業合規經營如果能夠改善,下一步要帶動政府合規行政。如果政府不合規行政,是會“逼良為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