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是由技術人員直接晉升的,他們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有MBA或PHD學位,受過專業的訓練,然而,他們在本部門做得風生水起,被提拔為高管之后反而成為“團隊殺手”,將企業帶入泥沼,何故? 從技術專家到公司高管,很多人在這條職業發展的道路中經常會不自覺地犯五種錯誤。
五個常犯的錯誤
1.技術偏執
忽視管理的系統性 技術出身的管理者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對技術的偏執,認為技術領先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法寶。在特定的情況下也確實如此,國內外有許多案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僅有技術優勢并不能夠建立和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能夠確保企業保持長久競爭力的是企業的系統能力和組織能力,而系統能力與組織能力的核心是卓有成效的管理,即對企業的各種資源和要素進行有效的配置與組合,確保這些資源和要素發揮最大的效益和效率。
2.細節完美主義
關注細節、對細節完美的追求是技術人員的一大特點。嚴格說起來,細節完美主義本身并不算是一個壞習慣,相反,在許多時候對細節的關注還能夠讓企業的所有員工培養起嚴謹、認真的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企業的競爭力(日本經濟的崛起和日企產品的精密與優良的質量就是日本人注重細節的體現)。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當管理者身居高位之時,除日常的運營管理外,更要思考和關注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企業的未來發展,當然還包括企業的人力資源、財務、市場營銷等方面。而管理工作是如此繁重復雜,相信沒有幾個管理者對每個細節都能關注到。細節完美主義傾向本身并不是問題,但晉升到更高層級的崗位之后更需要關注全局。
3.重事輕人
技術部門或研發部門多為項目型的工作方式,由于部門成員彼此都是做技術、做研發的,在共事的時候談論最多的就是技術或產品本身,也就是所謂的“事 ”,所以管理者的管理對象和內容也更多的是“事”,而不是人員,也就很容易養成重視技術、忽略管理(團隊管理)的壞習慣,這種壞習慣在單個技術部門或研發部門內部影響并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當管理者處于更高的職位時,這種壞習慣很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4.成功陷阱
人們常常聽到的說法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在企業界中最常見的是“成功是失敗之母”。
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形成對過往成功經歷所沉淀下來的依賴、自大和思維定式。事實上,對于企業的高管而言,成功陷阱是最難提防、最具威脅的壞習慣。IBM、APPLE和施樂就曾經踏入成功的陷阱幾乎倒閉,幸好IBM有了郭士納,讓這個藍色巨人再度翩翩起舞;APPLE也在喬布斯的妙手下再度回春;而施樂就沒那么幸運了,最后只能接受被富士收購的命運。這些位列財富500強前列的公司尚且如此,技術出身的高管們又該如何避免呢?
5.重結果輕過程
“請告訴我結果,不要告訴我過程”是許多管理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似乎不這么說不足以顯示管理者的權威,但事實上這是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的大忌。
在管理技術團隊的時候,由于其項目型和研究型的工作性質,以及成員教育背景與所學專業相似的緣故,可以不需要多少管理技巧,管理者通常只需要分派好每個成員需要完成的部分工作(模塊),給予一個基本的要求或操作說明,讓大家在規定時間按照規定的要求完成即可。
而企業管理者不局限于技術和研發部門的管理,還包括對市場、銷售、財務或者其他團隊的管理。管理者更多的扮演著領導者、協調者、整合者、溝通者的角色,不僅需要對工作目標和結果負責,更要親身參與到工作過程當中,絕不能只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否則只會讓企業變得一團糟。技術領袖的管理難題并非沒有解決之道,管理者可以從以下十個解決方法入手,提高自己的管理常識。
十個解決辦法
1.多用常識,少用知識來管理管理技術團隊靠的是管理者的技術權威和深厚的專業知識來服眾。而技術管理者晉升到管理企業崗位就應及時調整角色,避免用知識,尤其是專業知識來管理。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可以不懂技術,甚至也可以不懂管理學,但不能不懂得如何與同事、與下屬溝通交流,不能不懂得如何贊美、肯定和激勵員工。如何肯定、贊美和激勵員工?說到底不外乎多為別人著想,多換位思考,讓員工感到被需要,這些都屬于常識的范疇,企業管理者要多用常識而不是用知識來管理。
2.對事,更要對人 “我只對事不對人”這話相信沒有幾個人沒聽過,但認真想一想,其實這話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管理者。技術管理者被提拔后,其管理的對象和內容會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要管事、更要管人,因為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很難想象一個缺乏訓練、缺乏指導和引導的員工能把事情做好。因此,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人,更要學會帶人成長,換言之,要對事,更要對人。
3.新官上任先別燒火許多管理者履新后做的最多一件事情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乎不這么做不足以樹威。事實上,管理者特別是技術出身的管理者上任后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多聽、多看、多問。在不了解實際情況、不了解新崗位的工作內容和重點、不了解業務流程、不了解員工的情況下貿然“燒火”,與其說是冒險不如說是愚蠢,把自己給燒著不要緊,把公司和團隊燒傷就很難收場了。
4.“如何說”有時比“說什么”更重要技術出身的管理者有一個特點:說話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繞彎子,這是因為技術人員、研發人員都有著對技術上的共同語言,他們更喜歡談論技術本身,并不在意說話的口吻和方法。技術團隊的管理者與下屬溝通之時,自然也無需繞彎子,直入主題反而更能引起技術人員的注意和認同。晉升到更高的職位后,管理者所管理的部門還包括市場、銷售等業務部門,而業務部門最大的工作特點是與人打交道,需要特別注重溝通的技巧和方法。與這一類部門的同事和下屬交流,在很多時候如何說比說什么更重要。
5.放棄尋求“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技術人員的另一大特點是對技術的完美追求。作為技術團隊的管理者,這種特點或許是一個優點,而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則應盡量避免對技術、產品的完美要求。因為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對競爭對手的迅速反應,不可能有足夠多的時間和投入讓企業先把技術和產品做到完全成熟、完美再投向市場。這樣不但會讓企業的成本居高不下,更會讓企業錯失良機。放棄尋求“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不代表放棄對產品、技術或方案的嚴格要求,而是在時間、成本、質量和市場這四者之間尋求平衡,而平衡術是管理者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
6.多與同事和下屬進行非正式的溝通東亞國家屬于高情境、低制度的社會。高情景社會的一大特征是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而在中國向來都有做事先做人的傳統,當然,這也是中國的企業、中國企業的員工職業化程度不高的體現。在這種大文化背景下,管理者在正式場合與同事和下屬溝通無效或低效的情況下,可以在非正式場合與同事和下屬溝通交流。因為在非正式的場合下,人們更容易摒棄成見,也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觀點和立場。
7.要邏輯,更要情理作為管理者,在思考和決策的時候,應該強化其邏輯性的一面,但在管理企業、管理人員的時候,不應當只關注是否合乎邏輯,更要關注是否符合常理和情理。畢竟人不是機器設備,無法按照既定的指令來運行,人是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關注常理和情理并不意味著對制度、對邏輯的否定,而是在管理技術、管理科學和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注入更多的人本內涵。
8.強化戰略性思維,弱化執行性思維技術出身的管理者最大的特點之三是關注結果,強調執行力。作為技術和研發部門的管理者,這是很重要的品質,但作為企業的高管,過強的執行性思維很有可能會阻礙他們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俗話說“在其位謀其政”,當管理者身居高位,其視野和思維的側重點除了要關注企業內部的各個方面,更要關注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關注市場、競爭對手、客戶、供應商等所有利益相關者,而企業的高管,特別是技術出身的高管,應及早培育戰略性思維,弱化執行性思維,竭力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慣式。否則執行對了,但方向錯了,只會讓企業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9.培養下屬能力的提高能力是業績增長的基石,而領導力與員工關系、組織氛圍是業績增長的催化劑。沒有員工會反感幫助自己成長的領導,也沒有員工會接受只關注業績、忽略員工實際能力的領導。 下屬業績、公司業績的提升,離不開員工能力素質的提高,兩者是因果關系。
10.多一些愛心和耐心管理者靠權利來進行管理,領導者靠影響力來進行管理。不能指望每一位管理者都具備優秀的管理藝術和管理技巧,但與下屬共事的時候,多一些關愛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被尊重、被需要,多一些耐心可以讓他們更加努力的工作。 真正的管理者應該像老師教育學生那樣:多一些愛心,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