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示意圖
在很多人心目中,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驕奢淫逸,正是因為他開鑿運河、三征遼東,最終激起民變,葬送了隋王朝的基業。
隋王朝的滅亡,確實與三征遼東有關,而興兵遼東的前提,則是開鑿隋唐大運河的北線——永濟渠。
據《隋書》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于涿郡,以通運漕”。兩年之后,他又開江南河,南抵余杭(今杭州)。至此,以洛陽為中心的“人”字形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乘龍舟從江都(今揚州)北上,經通濟渠至洛口,渡黃河入永濟渠,只用兩個月時間就抵達涿郡(今北京),拉開了三征遼東的序幕。
當時,遼東被高句麗占據。高句麗對隋王朝叛服不定,且無人臣之禮,不時侵擾邊境。隋煬帝遂在涿郡集結大軍,并征發江淮以南的民夫及船只,轉運洛口倉、黎陽倉的漕糧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
大沙河流經焦作城區
然而,隋煬帝三征遼東以慘敗告終,還造成了“耕稼失時,田疇多荒”,農民起義越來越多,直接導致了隋王朝的滅亡。
隋亡之后,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再征遼東,也是派大軍從洛陽出發,沿永濟渠前往涿郡中轉,涿郡的軍事地位越來越重要。元代之后,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軍事及文化中心。
據《隋書》等記載,永濟渠在河南境內可分為兩段。南段為引沁水南達黃河,在洛口與通濟渠相接;北段則引丹水、淇水等,并借用了曹操開鑿的白溝故道。
明代之后,永濟渠又稱衛河。由于泥沙淤積、黃河改道等原因,它的源頭與河道也發生了改變。不過,那些沿岸的運河名城,不會忘記永濟渠的故事,承載了關于永濟渠的記憶。
沁河蜿蜒匯入黃河
壹 沁河入黃河處
《隋書》中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也就是說,永濟渠的渠首在沁河入黃河處,南對洛口。
所謂洛口,就是伊洛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也是通濟渠從西苑“達于河”的地方。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隋煬帝在這里修建了大型糧倉,就是洛口倉。
沁河發源于山西,穿太行山至濟源、沁陽、博愛等,在武陟折向東南,經小巖村注入黃河。
小巖村,過去稱小原村。明代周夢旸在《水部備考》中稱:“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東北,由紅荊口經衛輝府,凡六十里,入衛河。昔隋煬帝引沁水北通涿郡,蓋即此地也。”
沁河連通黃河后,南與通濟渠相接,洛口倉的漕糧可向北轉運。在沁河東岸,人們再引水向東北流入衛河,進入白溝,基本實現了這一段大運河的南北貫通。
不過,后來沁河、黃河淤塞嚴重,永濟渠南段曾遭廢棄,這一帶的運河故道已很難尋覓。
霞光灑在大沙河上
貳 運河源頭與運糧河
沁河淤塞后,永濟渠改道,名稱幾經更迭,源頭也變得復雜起來。
今天,人們通常稱永濟渠為衛河。清嘉慶年間成書的《畿輔安瀾志》記載:“衛河,古清、淇二水所導也,漢為白溝,亦曰宿胥瀆,隋為永濟渠,宋元曰御河,明曰衛河。”
衛河得名與春秋衛地有關。關于它的源頭,常見的說法有三個。
一是丹河。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它從太行山流出,經博愛、武陟等地匯入衛河。
二是大沙河。大沙河與丹水相近,也是源出太行山,經博愛等地匯入衛河。
三是百門泉,也稱百泉。它位于輝縣西北兩公里處,北宋時永濟渠改稱御河,曾以百門泉作為源頭。
無論丹河還是大沙河,從博愛到入衛河這一段都被人們稱為運糧河,這也是永濟渠漕運功能的體現吧。
衛河流經淇門村
叁 淇門村與“三河口”
據《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征袁尚、討伐烏桓時,曾“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
白溝是永濟渠的前身,后稱衛河,而曹操“遏淇水入白溝”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浚縣淇門。
淇門位于浚縣西南,與衛輝交界。它因地處淇河入衛河口而得名,曾是繁華的官道渡口和驛站碼頭。
今天,這兒是一個安靜的村莊。淇河、衛河與共產主義渠在村北交匯,當地人稱“三河口”。
古色古香升仙塔
除了河流交匯,淇門村還有一個標志,就是升仙塔。相傳全真四子曾在這里歸隱,并留下一通四仙碑,刻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
有意思的是,淇河原本是注入黃河的,屬黃河支流。曹操“遏淇水入白溝”后,淇河匯入衛河,最后注入海河,也就成了海河支流。
永濟渠流經浚縣古城
肆 運河畔的浚縣古城
浚縣古稱黎陽,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永濟渠從其中穿過,留下不少古跡,如浚縣古城、云溪橋、大伾山石佛、黎陽倉遺址等。
浚縣古城位于永濟渠畔,渠上有始建于明代的云溪橋,就在西城門外。城中有一座高聳的文治閣,俗稱鐘鼓樓,重修于清代,是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對很多人來說,知道浚縣,是從正月的浚縣廟會開始的。廟會熱鬧非凡,到處可見泥咕咕、柳編等傳統手工藝品,讓人流連忘返。
大伾山石佛是浚縣的著名景觀。上古時期,黃河流經這里,《尚書·禹貢》中有大禹“東過洛汭,至于大伾”的記載。南北朝時,黃河水患頻發,后趙石勒聽從佛圖澄的建議,在城東大伾山上鑿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
到了金代,黃河改道,浚縣終于遠離河患威脅。作為“鎮河將軍”的大佛卻留了下來,與大伾山一起成為永濟渠的見證。
大運河滑縣段 李剛 攝
伍 黎陽倉與隋末風云
黎陽倉位于浚縣大伾山下,是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段的重要糧倉。隋朝末年,楊玄感在這里起兵造反,使遼東前線的隋煬帝亂了陣腳,也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楊玄感是楊素之子,位高權重。楊素生前恃功驕倨,隋煬帝曾說,如果楊素不死,可能會被夷滅全族,這讓楊玄感很不自在。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二征遼東,讓楊玄感在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見天下將亂,遂占據黎陽倉城,起兵造反。當時,李密建議他北上涿郡,截斷隋煬帝的歸路。他卻選擇了南渡黃河,攻取洛陽,以號令天下。
結果,洛陽城久攻不下。隋煬帝聞訊從遼東緊急撤兵,回來平叛,楊玄感很快被殺。
楊玄感死了,他不知道,隋煬帝的“大業”將從此止步。當時民怨沸騰,隋煬帝想第三次親征遼東,但因無人響應,只得草草收場,隋王朝也走向末路。
如今,黎陽倉遺址上分布著84座倉窖,還有倉城、護城河、漕渠及宋代建筑基址等,也許隋亡之后,它到宋代依然存在。
永濟渠上云溪橋
陸 大運河與道口古鎮
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修通后,沿線興起了許多運河名城,道口就是其中一個。
歷史上,道口長期歸屬浚縣。據《浚縣志》等記載,它本是運河邊的一個碼頭,最早有李姓人家在這里擺渡為生,因此也稱李家道口。
明清時期,運河上的船只南來北往,晝夜不絕,道口的生意也十分興隆。這里沿運河建起了順河街,街上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很快成為名頭響亮的一方重鎮。
道口交通便利,位置重要,其歸屬卻變更頻繁。尤其近代以來,它時而歸屬浚縣,時而歸屬滑縣,直到1949年才固定下來。
這一年,滑、浚兩縣解放,道口劃歸滑縣。當年11月,滑縣將縣政府遷至道口,從此一勞永逸。
永濟渠過道口后,繼續流向東北,也催生了天津、北京等運河名城。元代定都北京后,將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成一字形的京杭大運河。永濟渠風光不再,但這些運河名城依舊輝煌。
畫外音
國家4A景區——浚縣大伾山景區
曹操開白溝
白溝是永濟渠的前身,為曹操東征烏桓時開鑿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現成的運河故道,隋煬帝想興兵遼東,還得再多等一段時間。
那么,曹操為什么要征討烏桓呢?
這得從漢末局勢說起。當時群雄爭霸,曹操與冀州牧袁紹成了對手。烏桓是東胡的一支,活動在遼東、遼西一帶,后來加入了袁紹陣營。
世界文化遺產浚縣黎陽倉遺址
官渡之戰后,袁紹落敗,退至黎陽(今浚縣),不久病死。隨后,曹操與袁紹之子袁尚在黎陽城下決戰,袁尚投奔烏桓,謀圖收復冀州。曹操這才在淇門“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隨后東征烏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柳城(在今遼寧朝陽)白狼山大敗烏桓,回程中經過碣石道,遂作《觀滄海》與《龜雖壽》,抒發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
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及浚縣古城
隋煬帝親征
隋朝滅亡的直接誘因,是隋煬帝三征遼東。
這不一定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而是隋王朝統一全國后,發現遼東還有高句麗叛服不定,不得不出手教訓。
《隋書》記載,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黃門侍郎裴矩上奏隋煬帝,稱:“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也就是說,高句麗占據了中國之地,還對隋朝有不臣之心,是可忍孰不可忍?
隋煬帝決定親征,但路途遙遠,從涿郡(今北京)到遼東城(今遼寧遼陽)還有數百公里。他又讓將領互相制約,不得爭功,結果屢失時機,最終無功而返,還死傷慘重,失了民心。
隋亡后,唐太宗也從洛陽出發,親征遼東,唐高宗子承父業,直到公元668年,才讓高句麗從歷史上消失。
北京什剎海前海的澄清上閘遺址
漂來的北京
作為因運河而興的城市,杭州有句話,叫“流成的杭州”;北京也有一句話,叫“漂來的北京”。
是的,在隋煬帝開永濟渠之前,涿郡的存在感并不強。永濟渠開通后,為三征遼東,隋煬帝將大量人馬及軍需物資運往涿郡,并在這里設了行宮——臨朔宮。
沒過幾年,隋朝將亡,涿郡被名將羅藝占據。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羅藝在涿郡督軍,他見天下大亂,而“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遼器仗,倉粟盈積,又臨朔宮中多珍產,屯兵數萬”,遂將其據為己有,后來降唐。
唐代時,涿郡又稱幽州、范陽等,是一座軍事重鎮。唐玄宗天寶年間,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擁兵自重,發動安史之亂,已可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元代之后,京杭大運河取代隋唐大運河,北京仍是名副其實的運河名城。(洛報融媒首席記者 張廣英 洛報融媒記者 曾憲平 通訊員 趙耀東 李忠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