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上 方 藍 字 可 關 注 我 們
論語有多層次:
有人以此知句讀,有人以此明大義,
有人以此治天下。
以腳下為原點,
去探尋支撐中國社會2000年的智慧。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以前和大家講過說,論語的前四篇,學而、為政、八佾和里仁,其實是論語的總綱:
學而篇,講為學之道;
為政篇,講為政以德,也就是學以致用;
八佾篇,講的是禮樂文化;
里仁篇,講的是孔子的學問的重要概念,仁的體用。
我們現在學到講禮樂文化的“八佾篇”,不久前發的一篇微信公號《禮,不是禮貌》里,也談到了“禮”,今天就再說說這個“禮”吧!
大家都知道康有為和梁啟超吧?這兩位書生肇始了一場變革,那就是戊戌變法。雖然不久即告失敗,但它確實是席卷全國的大事情。
對于這段歷史,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一介書生,卻有如此的見識,討論國家大事頭頭是道呢?他們之前是沒有參政議政的經驗的。
聯想到古代很多知識分子,比如王安石、蘇軾,都是考取功名,進入仕途,開始治國理政,他們何以有那樣的見識呢?他們沒有學過政治學、法理學、社會學、管理學...之類的課程啊…… 。
我們學《論語》,其中記載:孔子講“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他還斷言,“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他憑什么這么講呢?
這些背后的支撐,雖然不能說全部是禮學,但它確實是非常給力和重要的。
禮學,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三部書,分別是《周禮》、《儀禮》和《禮記》,故又稱“三禮之學”。這三部書講的是——按照古代的說法——經緯天下,管理國家、治理社會的方法。
01
我們先說說《周禮》。周禮講的是什么呢?
很多人知道柏拉圖這個人吧?柏拉圖有一本書叫《理想國》。在這本書里面,柏拉圖設計了一個理想國家的藍圖。他認為國家必須要讓哲學家來治理,因為哲學家那里才有智慧、正義與善的美德。
那么,我們的中國,有沒有這樣的書呢?有沒有理想國家的設計呢?
大家要知道,文字、文化,乃至國家,和我們身邊的鐘表一樣,都是人類設計出來的。這些人,這些偉大的人,留名下來,就是伏羲、神農、堯舜禹、周公——當然西方也有類似的人物。
我們的理想的國家設計,就在這部《周禮》之中。
周禮這部書,規模宏闊,從國家的理念、布局、官職、權限、賦稅、富民政策、工程管理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詳細的介紹。
比如從官制上,王,居于整個社會的頂端。他生活在整個國家的中心,王城,在那里管理社會。在他之下,以天官為首,下設百官,協同治理,以便能夠讓社會充滿公平與和諧。王有自己的土地,他的兄弟、兒子、公卿大夫,也分得相應的土地。在王畿之外,則是各個諸侯國,眾星捧月一樣拱衛王城。
當時是以農立國,農民們按照勞動力的不同,分別領受一定的土地,以一家一戶為單元進行耕作,這就是有名的“井田制”。在這個國家里面,官員和農民是擁有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的人。
官制之外,還規定了嚴密的國家管理體制,包括基本原則。以法為準繩,講“民一于君,事斷于法”。社會在于官員的治理,而事情要依照“法”來判斷。
同時,規定了對于官員的嚴格的考核。政府機構分工協作,并且相互制約。官員的任用依照一致的標準,對于檔案高度地重視等等。
用這些來對照今天,是不是依舊還在運用呢?
周禮上,還講到,如何讓世界各地的人,移民到自己的土地上來,應該給予什么樣的利益和好處;教育的網絡要遍布全國,刑罰作為一種威懾的力量,必須存在,但居于輔助的地位,主張懲罰是為了挽救,而非單純地為懲罰而懲罰。
另外,周禮還注意到富民的政策。強調節約,因為社會資源總是有限的,生產的速度總是趕不上消費的速度;重視農業,強調技術,注意保護自然資源;設立市場以便于交易,并且說明,國家需要介入市場的管理,規范交易行為,以保證買賣公平。
同時,還要進行交通管理。
除此之外,周禮之中,還有一個部分,非常特別,它叫《考工記》。主要記錄了那時候先進的技術,比如共建、房屋、戰車、陶瓷的做法,對于工藝、度量標準、產品質量、工程管理等等,都做了詳細的記錄。
基本上,如果我們耐心地讀,似乎就可以按圖索驥地,去展開國家治理的工作。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正如不能靠讀《孫子兵法》去打仗,我們也不能照搬《周禮》來管理國家。但真的用起來的話,它會具有強大的力量。
那么《儀禮》和《禮記》是什么呢?
02
禮儀是規定了古代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所需要的規制。
什么是日常活動呢?從一個人來講吧,從我們出生,到入土為安,我們是不是都希望能夠受到“關注”呢?以前的說法是“禮遇”,別人“禮遇”地接待和看待。
比如出生,是不是需要儀式?我們過生日、宴請朋友、成人、出嫁或者娶妻... ...這些是不是都需要一定的流程、器物、行為方式、服飾、合適的話語,才能夠完成的很好呢?
這些都記載在《儀禮》這部書中。我們不能小看這類的規制。
現在大家為什么不能做到很有禮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禮貌,比如我們見面打招呼,是say hi,還是握手,還是抱拳呢?看起來是個簡單的動作,其實背后需要有理念進行支撐的。
我們對于天地的看法,對于祖先的看法,對于生命的看法,對于個體的看法,這些看法,是禮儀的源頭,而不僅僅是一個動作。
03
《禮記》是對于“禮儀”的討論、注釋、心得,輯錄下來而成為的書。我們知道的《大學》《中庸》《禮運》《儒行》這些篇目都是出自于《禮記》。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中國禮儀的背后,具備著強大的、嚴格的思辨和思想。
這是對“三禮”的一個簡單的概括,大家看一下,大到治國理政,再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條理,再到內心的層層深入的指導和教育,這里面都有了。
那些古代的士子們,就是讀這樣的書,能夠對國家和社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如果沒有整體的認識,找個點去鉆研的話,容易走偏;有了整體的認識之后,再參考社會上的各種現象,反復思考,人們就會產生自己的看法,而且更為現實和深入的看法。
這就是為什么古代的知識分子們,讀書人,能夠治理國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