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是心性深厚的,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傻子,事實上,只要人們跳出自己的定勢思維,變換一下觀察事物的眼光,就會看到另一種結果,正所謂傻到極處是聰明,很多事情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但是背后卻有著非常清晰的邏輯,有著渾然天成的大智慧。傻人有傻福,糊涂也是一種大智慧,對于生活中的傷害和誤解,只要我們裝糊涂而不去計較,別人就能感覺到我們的真誠。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很精明,結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做人應該單純一些,有時候糊涂一下要比聰明人費盡心機得到的還要多。糊涂并不是一種傻,而是寧靜、淡泊,在不涉及原則的問題和事情上,不去斤斤計較,不為一點利益而耿耿于懷,也不為一點小事兒而費神。
北宋時期有一個和出名的宰相叫呂端,他得到皇帝褒獎的時候并不顯現得有多么開心,遇到很處理的事務時也不曾有過絲毫的畏懼,是一個非常有氣度的人。他身為宰相,從來不在別人面前擺架子,而是做事非常謙虛謹慎,也很平易近人。
他和寇準都是宰相,寇準很有才能,辦事比較干練,但是性格有些剛烈,呂端就處處謙讓著寇準。宋太宗比較欣賞呂端,于是就下了手諭,說:“不管發生什么事情,都要報給呂端自己分析,然后才能上奏。”但是,呂端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找寇準商量,然后在上奏,從來不按照自己的想法獨自定斷。
有一次,宋太宗得了重病,呂端每天都會和太子一起到宋太宗的床前看望。等到宋真宗登基以后,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朝拜的時候,呂端站在下面不肯下跪,要求卷起簾子,然后就走上臺階,看見是真宗本人時才放心地走下臺階,率領大臣們開始朝拜,接著,他又把幾個犯上作亂分子發配到外地。
呂端一生經歷了三個帝王,在四十年的為官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沖擊,這種經歷是并不多見的,這與他事關個人利益的時候能“糊涂”的品質有很大的關系。
清朝的鄭板橋在奮斗了一生即將離去之時,留下了“難得糊涂”的名訓,被人推崇為最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凡是能成就大事的人,或多或少有“難得糊涂” 的功底,只要我們懂得裝糊涂,懂得裝傻,就擁有了大智慧。
“心底無私天地寬”,對于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我們不該認真的就不要太認真,有時候糊涂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做人貴在把聰明與糊涂集于一身,需要聰明的時候就表現出聰明,該糊涂的時候表現出糊涂,這樣就能做到隨機應變。
“聰明”包括的不僅僅是只是和反應,更應該包括為人處世的智慧。在小事上糊涂要做到有柔有剛,在大事糊涂上要做到有剛有進,這樣才能進退得當,有利于大局的發展。那些自以為很聰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終,聰明過了頭,目光僅限于眼前的得失,根本不會長遠打算,也不會為別人著想,妄想把所有的好處全部占盡,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像個“傻子”。人應該學會聰明,學會生存之道,但是不要學小聰明,小聰明的人只能聰明一時,不能聰明一世。
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是“過猶不及”,說到底就是“分寸”的問題,在為人處世和待人待物上面,沒有什么不滲透分寸的掌握,說話的生熟淺深、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辦事的輕重緩急、處世的高低姿態都體現在分寸的把握上,如果學會把握糊涂與聰明的分寸,對我們做事情將會有很多好處。
人生在世,有的時候需要糊涂,有的時候需要聰明,關鍵看我們怎么把握糊涂與糊涂的時機。如果一個人把“難得糊涂”當做人生的信條,那就真的變成了糊涂的人,一個真正的糊涂者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好“糊涂“的分寸。
糊涂并非要顯示自己的無知,而是在非正常的環境下聰明的保全自己,裝糊涂就不會給自己招來麻煩,什么事情都想究其原因就會把自己弄得很煩惱。但是,有些事情是有確切答案的,是有原則性的,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我們絕對不能糊涂。對于自己來說,我們不能放棄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糊涂。
事情有大小之分,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應該因時制宜,不能斤斤計較,這樣看起來比較精明,實際上是一種愚蠢的做法,往往會因小失大。表面上看起來馬馬虎虎,什么事情都不計較,但是遇到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則毫不含糊,據理力爭,有理有節,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糊涂是一種大智慧,掌握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大智”才能“若愚”,凡事糊涂是不可取的,該糊涂的時候要糊涂,不該糊涂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我們做的明明白白,那樣就會給自己招來煩惱,做事的時候應該拿得起放得下,糊涂一點才能悟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