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管顏青
來源 | 搜狐健康
隨著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爆發式增長,如何有效防治這一慢性疾病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患者關注的熱點。11月10日,在中日醫院內分泌科2017年“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健康教育活動上,中日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楊文英教授指出,我國糖尿病及相關并發癥多發的現狀,很大程度是由于患者在糖尿病的認知上依然存有根深蒂固的誤區。
專家介紹:楊文英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大內科教研室主任。曾任中日友好醫院大內科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榮譽主任委員,現任亞洲糖尿病學會(AASD)副主席,中央保健會診專家,曾任《中華糖尿病雜志》主編,現任榮譽主編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執行編委,Journal of Diabetes編委、《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中華內科雜志》、《中華全科醫師雜志》、《國際內分泌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等多家雜志編委。
誤區一:糖尿病是愛吃糖引起的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是由于吃糖過多引起的,認為只要避免多吃糖就可以控制血糖。楊文英表示,這是最常見的誤區之一。糖尿病是一種體內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的一種慢性疾病,是遺傳環境和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醫學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不僅僅指甜味的食品。因此,雖然糖尿病不能認為是由吃糖所導致的,但是多吃糖會使患者的血糖更高。
誤區二:糖尿病沒什么大不了
一些患者認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一點,身體又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并不需要嚴格采取治療措施。然而,楊文英強調,人體器官長期浸泡在高血糖中,會受到損害,導致多種并發癥(例如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等)的發生,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突發中風和心梗。如果患者不注重血糖的管理,往往造成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甚至致盲致死。
誤區三:糖尿病飲食療法就是饑餓或者全素食療法
飲食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礎。然而,一些患者為了控制血糖過度限制食物攝入的種類和攝入量,采用饑餓或全素食療法。這樣做真的有效么?據楊文英介紹,科學的飲食療法應當以平衡膳食為原則。饑餓或全素食療法只是熱量攝入的減少,可能會出現血糖、尿糖暫時下降的現象。但由于這些飲食中營養素攝入不足,導致體內脂肪代謝紊亂,引起酮癥酸中毒,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誤區四: 得了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有的患者一聽說水果糖分高,就認為不能吃水果,這種做法靠譜么?楊文英認為,雖然水果含糖,但并非完全不能吃。對于病情穩定,血糖基本控制的患者來說,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選擇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對于血糖高、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來說,建議選擇含糖量小于5%的水果和蔬菜,例如草莓、西紅柿、黃瓜等。
誤區五:多吃南瓜、苦瓜能治糖尿病
網絡上有這樣一些流傳,“南瓜、苦瓜能刺激胰島細胞,促胰島素的產生”,那么這是真的么?楊文英表示,這些說法并不科學。目前,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證實南瓜能刺激胰島細胞,促胰島素的產生。苦瓜有一定的調脂作用,但沒有證據表明一定能降糖。
誤區六:糖尿病患者應多食用豆腐
常有患者認為,豆腐可以降糖、調脂,預防便秘,多食用有助于健康。“豆腐雖好,卻不宜多吃。”楊文英提醒廣大患者,豆腐性偏寒,不建議胃寒、脾虛、腎虧的患者多吃。
同時,患者除了要避免這些常見的誤區之外,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管理疾病。據了解,楊文英團隊所在的中日醫院內分泌科已建立起10個與糖尿病患者密切相關的專病門診,包括糖尿病患者教育專病門診、骨質疏松與代謝性骨病專病門診、動態血糖監測與胰島素泵強化治療門診、肥胖與三高門診、妊娠合并內分泌疾病專病門診、內分泌遺傳咨詢專病門診等,將竭誠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