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的自然環境和居民古代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指
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了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 拉、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領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曾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 作為自己的國名??墒?,波斯人、希臘人都泛稱這一地區為印度,我國《史 記》、《漢書》稱之為身毒,《后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認為以上音 譯都不太準確,乃改譯為印度。印度作為地域的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 而來的。
古印度北有喜馬拉雅山,西北有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東臨孟加拉灣, 西臨阿拉伯海,南為印度洋,在古代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是比較方便的對 外通道。
古印度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境大體可以溫德亞山和納巴達河為界 分為南北兩區域。在北部,西面的印度河流域和東面的恒河流域是兩個最重 要的地區。這兩條河的上游水源都是高山雪水,由于雨量在西部很小而越往 東越大,印度河流經的是干旱地帶,而恒河則流經水源十分豐富的肥沃地區。 南部是一多山的半島,中有德干高原,沿著東西海岸又分別蔓延著東高止山 和西高止山兩條山脈。半島的沿海平原是比較適于農業的地區。
在古印度,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居住。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在西北的旁遮普 地區、中部的納巴達河一帶、半島西部的孟買地區、半島東南的馬德拉斯地 區等處均有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則分布更為廣泛。約在公元前4000年代 末至3000年代,在信德、俾路支斯坦和拉賈斯坦等地,又開始進入了金石并 用時代??脊挪牧献C明,整個史前時期直到文明出現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 有人居住的。
關于這些史前文化的創造者的人種問題,現在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大概在他們中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利亞人和達羅毗荼人。這些 人種至今還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不同地區。
哈拉巴文化的發現當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的時候,古 印度的文明時代還被認為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時代開始的。也就 在這個時候,在印度河流域開始發現了新的遠古文明。1921年,在旁遮普地 區的哈拉巴發掘出遠古遺址,發現了許多古物和兩枚印章。在19世紀,這里 就出土過一枚遠古印章,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22年,在信德地區的摩亨 佐■達羅的一個佛教建筑的廢墟下面也發掘出遠古的遺址,發現了類似的印 章和古物。按遺址所在地區來說,這一新發現的遠古文明被稱為“印度河流 域文明”;按考古學界以首次發現的地點命名的習慣,它又被稱為“哈拉巴 文化”。
自從本世紀2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已經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大小遺址數百 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在北起喜馬拉雅山麓,南至納巴達河 下游,東起朱木拿河上游,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地區這樣一個廣闊的地域 里,都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地域要比早期埃及或兩河流域古文明遺址分布 的范圍大得多了。
哈拉巴文化是早已被人們遺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獻中甚至沒有關于它 的傳說,當然更沒有關于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了。由于在兩河流域(特別是 烏爾)遺址發現有印度河流域的或印度河流域式的印章,考古學家推測約在 公元前2350年至1770年間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兩河流域之間曾有商業往來。 據此大體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于約公元前2300—1750年。以后學 者又用放射性碳(碳14)測年法對若干遺址的遺物作了測算,發現不同的具 體地區的年代并不完全相同??偟膩碚f,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 —1750年;具體地說,其中心地區約為公元前2300—2000年,其周邊地區 約為公元前2200—1700年。
哈拉巴文化已經進入文明時期。在已發現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 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號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節的。對于這 些文字符號的總數,學者的統計結果不一,共約400—500個。學者們試圖用 種種有關的語言釋讀這種文字,迄今還未能得出公認的結論。因此,目前還 只能從考古材料來了解這個文明。
社會經濟生活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已發現了鐮刀等農 具。當時栽培的作物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棉花等。在印度河 流域的遺址中不曾發現稻,但在洛塔爾遺址(在今古吉拉特邦)中發現有稻 殼,可能在水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已經開始種稻了。除田間作物以外,椰棗、 果品也是人們常用的食物。當時的人還食用牛肉、羊肉、豬肉、家禽以及魚 類。已經馴養的動物有:牛(包括水牛)、山羊、綿羊、豬、驢、狗及種種 家禽。還不能斷定馬是否已被馴養,因為只是在摩亨佐■達羅的表層才發現 有馬骨。
哈■拉巴文化遺址中雖然仍有許多石器,例如石刀、石臼、石罐、石秤 錘等,但是也有了大量的銅器和青銅器,如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工 具以及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除銅和青銅外,人們也掌握了對金、銀、 鉛、錫等金屬加工的技術。已發現的金、銀、銅首飾有項鏈、戒指、手鐲、 臂鐲、足鐲、耳環等等,顯示出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
紡織和制陶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手工業部門。紡錘和紡輪在許多遺 址中都有發現,它們是當時紡毛和紡棉的重要工具。在遺址中發現了染缸, 可見當時已經掌握了紡織品染色的技術。陶器的坯基本都是在陶輪上制成 的,也有手工制造的。陶坯是在窯中燒制成陶器的。陶窯已被發現。它們都 是圓形的,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置陶坯,下層燒火,中間的隔層是有孔隙 的,以便火焰可以燒到上層。已經發現大量的陶制容器,其中有無裝飾的各 種曰常用具,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的精品。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哈拉巴文化也有了相當發達的商業。當 時的黃金大概是從南印度輸入的,銀大概是從阿富汗、伊朗輸入的,銅則可 能是從南印度和俾路支等地輸入的。陸路的交通運輸主要用牛車。在哈拉巴 文化與古代兩河流域之間,也有商業往來。在兩河流域的古遺址發現了若干 哈拉巴文化的印章,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一些來自兩河流域的圓柱 形印章和金屬制品。與兩河流域的貿易大概是經由海路進行的。在哈拉巴文 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圖形,這種船大概就是當時海路交通運輸的工具。
城市國家哈拉巴文化的幾百個遺址中包括了眾多的小村落遺址,但是 能夠體現這一文化的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不分大小,都有一個共同點, 即包括衛城和下城兩個部分。在眾多的城市遺址中,較大者只有幾處,其中 以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為最大(面積約1平方公里),而遺址保存較好、 迄今發現也最為清楚的則是摩亨佐■達羅。因此,從摩亨佐■達羅可見哈拉 巴文化城市結構的一斑。
摩亨佐■達羅的西部是建于磚砌高臺上的衛城,東部是住宅與工商業所 在的下城。這兩部分又由一道寬厚的磚墻圍護起來,形成一體。衛城的中心 是一個大的公用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用磚建成,涂以瀝青, 以防漏水。浴池附近開有水井,為供水之源;浴池也建有排水溝道。這里大 概是當時人們舉行重大禮儀前的沐浴處所。浴池西面有27排帶有通風孔道的 磚建筑物,它們顯然是谷倉。在浴池的北、東、南三面,還有許多建筑物。 這些可能是政府辦公和大眾集會的地方。
摩亨佐■達羅的下城顯然是按照一定的規劃建成的。那里的大街是筆直 的。它們或者東西向,或者南北向,垂直相交,把下城分為許多街區。每個 街區中又有若干小巷。它們也是東西向或南北向地排列著,并和大街垂直相 交。大街和小巷構成了一整套井井有條的交通網絡。主要的大街寬度可達10 米。街道交叉處的建筑物的墻角砌成圓形,以免有礙交通。街道還有不少燈 柱,大概晚上已有路燈照明。在街道網絡的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道的網絡。 地下的溝道是用磚砌成的,溝上用磚或石板作頂蓋。街道的兩邊都是建筑物 的墻壁。建筑物不開臨街窗戶,窗戶都開在自家的院子里;有門通向街道, 不過門一般都開在小巷里。
建筑物的大小各有不同。小的只有兩間小房,大的則以院子為中心、周 圍建有很多房屋。還有一些象營房一樣的單間住房,可能是窮苦人的住處。 建筑物不僅有占地大小的區別,還有樓層多少或有無的不同。若干建筑物遺 址中有樓梯的殘跡,這說明有兩層或三層樓。大的建筑物中通常都有自家的 水井。幾乎每一建筑物都有一間浴室。浴室地面是不漏水的,并且有一定的 坡度使水流向房屋的一個角落,那里安有管道,可以把水導向室外街道的下 水道中。有些建筑物遺址中還發現了垂直的陶管,這說明浴室位于樓上。根 據各家建筑物的差別,可以推知當時社會是存在貧富的階級差異的。
從衛城的巨大公共建筑物和糧倉的存在,以及下城的街道規劃,都可以 看出當時已有掌管支配權力的國家機構。學者們根據遺址的規模對摩亨佐達 羅和哈拉巴的人口作出不同的估計,一般認為這兩個城市約各有35000人。 這說明當時的國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國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圍一片農村地區組 合而成。
哈拉巴文化的衰亡哈拉巴文化的城市經過其繁榮期以后,先后都變成 了被人遺忘的廢墟。由于文字尚未釋讀成功,這種文明的創造者至今還未確 定。學者們提出種種不同的假說。有人說他們是蘇美爾人,可是提不出切實 證據。有人說他們是雅利安人,可是雅利安人的文化與哈拉巴文化又有明顯 的不同。不少學者認為他們是達羅毗荼人,可是又不能從他們的語言上加以 證實。又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混血人種,這當然也只能是一種推測。
至于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學者們也有種種不同的推測。有些學者認 為,由于雨量減少,信德地區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方。 有些學者認為,哈拉巴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風等災變的結果。有 些學者認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變成了沙土,人們被迫離 去。以上推測都把哈拉巴文化的衰亡歸因于種種自然災害,但是自然災害不 足以說明分布在那么廣闊土地上各城市為何一齊衰亡。有些學者認為,由于 土地的過度耕作、水利設施被忽略或破壞以及長期伐林掘土燒磚,土壤逐漸 惡化,致使哈拉巴文化趨于沒落。有些學者認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富 足,引來了山地部落的入侵,結果造成文明的毀滅。還有學者認為,哈拉巴 文化的衰亡是雅利安人侵入的結果。最后一說曾經盛行一時,但是雅利安的 侵入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而現在已經測定哈拉巴文化在此以前就已經衰亡 了。因此,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仍然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節愛琴文明的發生
希臘和愛琴海地區的自然環境人類最初的文明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和 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形成后,地中海東部地區便在此兩大東方文明的照耀下熠 熠生輝,新的文明中心此起彼出,蔚為壯觀,其中尤為杰出的是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指愛琴海地區的青銅文明,以克里特島和希臘的邁錫尼兩地為 主,亦稱克里特一邁錫尼文化。就其地理位置看,愛琴海處于地中海東部的 西北隅,東接小亞細亞,西連希臘半島,南與埃及、利比亞隔海相望。在歷 史傳統上,愛琴海與希臘更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自愛琴文明形成后,愛琴海 與希臘遂組成統一的文化區,此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古希臘文化區,它是西 方文明的源泉。
希臘是希臘人對他們所生活居住地區的通稱,在古代不是一個國家的名 稱,最初指傳說中希臘人始祖所居住的希臘半島中部偏北地區,后來范圍逐 步擴大而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乃至泛指所有希臘人聚居之地。希臘 和愛琴海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 非三洲交通的要沖。愛琴海屬于古代希臘的東部,海中島嶼眾多,它們和小 亞沿岸構成了東部希臘的地域。希臘本土居于希臘地域的中央,東有愛琴海, 西有愛奧尼亞海和亞德里亞海(它們又都是地中海的一部份),因此希臘本 土實際上是諸海環繞的半島,只在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
和古代東方文明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特色相比,希臘則是以地小山 多、海岸曲折、島嶼密布為其地理環境的特色。溫和晴朗的地中海氣候在這 里也表現得最為典型,既無歐陸冬季的嚴寒,更沒有非洲夏日的酷熱。海洋 主宰了它的氣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于它的歷史與文化。這種冬季多雨而 夏日干爽的地中海氣候有利于橄欖、葡萄的生長,充足的陽光和長年的和煦 則激勵居民喜愛戶外活動。由于都屬地中海氣候,希臘和地中海東部與西部 沿岸各地,雖為海外遠隔的異國,卻在自然環境方面有相近之處。隨著古希 臘航海事業的發達,這些地方,如東地中海的小亞、敘利亞與埃及,西地中 海的意大利、法國與西班牙,都便于希臘向其沿岸移民。愛琴海和愛奧尼亞 海都以風光綺麗著稱,碧海藍天,綠島相連,浩淼的海面使古代航海者感到 親切。夏天的愛琴海成為遠古航海業的天然搖籃,這里的居民從舊石器時代 晚期即開始航海活動,進入文明以后更見興盛。然而,海洋也并非總是風平 浪靜,愛琴海的冬季風暴尤為頻繁,所以古希臘人也把海洋看成鍛煉勇士的 學校。更重要的是,進入銅器時代以后,愛琴海已變成希臘與東方先進文明 建立聯系的主要通道,他們東航經敘利亞而接觸巴比倫文明,從愛琴海南邊 最大島嶼克里特往南往東,也很容易到達埃及。這兩大文明古國和其他東方 文明民族都使愛琴文明和日后的希臘文明得以豐富和發展,使他們能在自己 的文化創造上取得卓越成就。
以愛琴海諸島和小亞沿岸構成的東部希臘由于最靠近東方,在經濟和文 化發展方面也有得風氣之先的優勢。愛琴海中島嶼眾多,總數在480個以上。 小亞沿岸的大島有羅德斯、薩莫斯、開俄斯等。海中諸島大小不等,歸屬于 基克拉迪斯群島和南北斯波拉底斯群島三大組。但是,愛琴海的最大島嶼, 也是愛琴文明的最大中心,卻是處于海域最南端的克里特島,它如長船般橫 列于希臘與北非之間,東西長約250公里,南北則較狹短,僅有12至60公 里。島東部平坦、溪流甚多;中部有全島最高的伊達山,其東坡與南北麓亦
形成多塊平原,兼有戰略形勝及經濟發達之利,首邑大城皆集中于此;島西 部則為丘陵山地,比較落后。克里特島位置優越,海運方便,成為南連埃及、 北通希臘的樞紐。
希臘本土分為北希臘、中希臘和南希臘三部份。中希臘的雅典從古到今 始終是希臘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希臘在地理上又別稱伯羅奔尼 撒半島,其東北端的邁錫尼在愛琴文明后期代克里特而起,地位非常重要。 在希臘文明時期,希臘本土和愛琴諸島都各自建立數以百計的城邦小國,始 終未臻統一,但在民族、語言、文化、風俗方面卻較一致。以紛立的城邦小 國而取得突出的文明成就,這是希臘不同于東方文明的一大特點。它在一定 程度上是和愛琴海島嶼密布、希臘本土又被群山分割為無數小塊區域的地理 環境的特點有關。
早期居民和向文明的過渡希臘愛琴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 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于尼人類型。舊 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于希臘半島。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中 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居民捕捉海魚,并使用黑曜石制作的 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地分布于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最早的時間可推 至公元前6000年前,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 羅和克里特的克諾索斯等。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植 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征豐產的泥塑 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 業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 曜石制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于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 島。這說明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 來。
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 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先在克里特、后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 國家,統稱愛琴文明。自此,古代希臘的歷史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愛琴 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12世紀);(2)荷馬時代(公 元前11世紀一9世紀);(3)古風時代(公元前8—6世紀);(4)古典 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期);(5)馬其頓統治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 一公元前 2 世紀
愛琴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最初實際上為銅石并用時代,銅器并不多。金 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一樣,來自東方。公元前2500—2200年間,愛琴 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金屬器逐漸增多,人口明顯增長,愛琴海上 貿易交通較前更為頻繁,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筑物和城防設施。這 一切反映出物質財富正在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出現了 向文明過渡的跡象。基克拉迪斯群島是由小亞運銅等金屬原料通往希臘半島 的要道,其早期青銅文化在愛琴地區居領先地位。那里出土的大理石“大地 母神”偶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古樸傳神,開后來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的先河。
希臘愛琴地區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 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愛琴地區有不少地名以nth、ss為詞尾,如希臘 半島的科林斯、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和小亞西岸的哈利卡納蘇斯等。從語言 學來說,這種詞尾非希臘語所有,從而說明愛琴地區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臘人。 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大概有較多的關系。 公元前2500年后,一批屬于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大約從多瑙河流域來到 馬其頓等地,其中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 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克里特城市國家的興起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約始于公元前 6000年,以后發展較平穩,居民多居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后,銅器、青 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 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制作引人注目。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進一步的勞 動分工、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化。從大量的私人印章、豪華的金銀首飾和東克 里特發現的大型L形建筑來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 相當發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 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 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 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 宮殿的修筑,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 文化的中心??死锾匾装l生地震,由于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 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一特點將克里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 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 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后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1100 年)。
古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期。從發現的遺址看,最初 的國家主要興起于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有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 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札克羅等。其中以克里特島中部北岸的克 諾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強盛,各為較大的城市,并擁有海港。兩者 之間有道路相通,縱貫克里特島。在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一全島。 按希臘神話克里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學者們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 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死锾卮藭r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 字,初呈圖形,后字體逐漸簡化為線形,向音節符號演進,人稱線形文字A, 至今仍未被釋讀,大概非希臘語。
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于農耕,農業以種植谷物、橄欖、葡萄 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 甕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接成行,甕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 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死锾卦诮洕l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 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 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杰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 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 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成為各城市的主要防 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墻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 視城防建筑完全異趣。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 的聯系尤為密切,所用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 在古王宮時期,埃及中王國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傳于克里特,埃及影響亦普 見于愛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業和海運的發達進一步促進城市的興旺,這是 和日后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一 后王權更有加強,王宮建筑越來越富麗豪華,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統治的中 心,這是它和日后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國家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新王宮時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期。此時克諾索斯 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商站和 殖民點則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可達羅德斯島和小亞的米利都,西北及于 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島。此外, 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系也更為密切,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畫表 現克里特使節奉獻方物,題詞稱“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表 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 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后的希臘人傳為美談。古希臘 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說他“是一個征服了許 多土地并且是一個在戰爭中經常取得成功的國王”。修昔的底斯則在《伯羅 奔尼撒戰爭史》中指出:“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 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份?!泵字Z斯海上霸權的意義就在于它控制了東部地中 海的海運貿易網,它的勢力范圍形成了一個以克里特為中心,東達羅德斯島、 西連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環形帶,這些地區和更遠的歐洲內陸作為待發展地區 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特別是當時最富裕的埃及進行交往, 而克里特控制的環形帶正好處于兩者之間,各方海運皆受其節制,從而使它 得以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克里特首都克諾索斯這時已有8萬人口,加上海港,當在10萬以上,足 可稱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它的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里不僅 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 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征收稅款的機關。實際上,目前所知 有關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資料,有一半以上都來自這座王宮。新王宮時期,此 宮曾多次遭到破壞(可能和地震有關),但每次破壞后都修造得更為宏偉富 麗,最后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筑群,面積達2.2萬 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復雜, 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 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F在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 其建筑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墻望樓,全宮以長 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 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 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 于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 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 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筑最杰出的紀念物。其 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折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 斯建筑的靈巧。廳旁的王后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 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致,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 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和建筑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 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沉 重有別。
由于克里特的線形文字A猶未釋讀成功,我們對其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 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和日后的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此 外,米諾斯王朝統治無疑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近年 還發現克里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公 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志克里特文明的衰 落。從此以后,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第三節黃河流域的夏王朝
中國是世界著名古國之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成果證明, 在中國廣闊的領土上,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史前史上已具有很重要的地 位,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則分布更為廣泛,內容更為豐富。正是在新石器文 化發展的基礎上,中國的黃河流域首先開始進入了文明時期。
關于中國文明的起點中國文明史從何時開始寫起?這個問題至今還 沒有一致的最后答案。不過,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文明史的起點在夏王朝開 始建立的公元前21世紀前后。這種見解比較有說服力,也正在得到考古學方 面的越來越多的證明。
從前的學者寫中國史,往往從黃帝開始寫起。這種寫法起源于漢代司馬 遷的《史記》,此書第一篇是《五帝本紀》,而黃帝就是五帝中的第一人。 也有人把歷史起點更向前提到伏羲氏畫八卦和造文字。例如唐代司馬貞為《史 記》補的一篇《三皇本紀》、宋代司馬光所著《稽古錄》等。不過伏羲傳說 的神話色彩過濃,因此信以為真的人不多。以《五帝本紀》的內容而論,五 帝中最后兩位——堯和舜還實行禪讓制度。這顯然是文明出現以前的制度。 禹接受舜的禪讓而即位,可是在他以后卻開始傳子,子孫世襲王位。以前是 “天下為公”,以后是“天下為家”(《禮記■禮運》語),兩者的交界處 正應該是中國文明史的起點。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文明史的開端應是商代,因為商代歷史已有考古資 料和甲骨文資料作為切實的證明。其實在本世紀以前,商史也是沒有任何考 古資料的證明的。在我國傳統的古文獻里,夏和商、周兩代一直是相提并論 的。在《尚書》、《詩經》、《論語》等古典中,夏、商、周時常作為一個 序列被提到。戰國以后的文獻中則把夏、商、周并稱為“三代”。古代人的 這些認識,顯然來源于夏、商、周在制度上的連續性和一貫性。孔子曾明確 地說過:商代沿襲了夏代的禮,但作了一些變革;周代沿襲了商代的禮,也 作了一些變革。夏、商兩代既在文獻中是并列的,而商代已在考古學上得到 證實,夏代的可信性自然也有提高。何況下面還會說到,夏文化在考古學中 已經出現了曙光。
文獻中的夏史梗概夏王朝的奠基人是治水英雄大禹。堯、舜時期,黃 河中下游洪水泛濫成災。堯曾經任命禹的父親鯀治水,沒有成功。舜繼堯以 后,又任命禹治水。禹率領中原各部落人民辛勤勞動13年,終于疏通了河道, 排除了水患,安定了民生。禹又曾奉舜的命令,率領華夏族各部落打敗了三 苗族各部落,把他們驅往邊遠地區,從而穩固了華夏族各部落在中原的地位。 舜死以后,禹受禪繼位,曾會諸侯(原先的各部落首領)于涂山,據說與會 者有“萬國”。又會諸侯于會稽,并處死了遲到的諸侯。禹命令各地諸侯進 貢方物和銅,用銅鑄成九鼎。鼎上刻畫著各州應貢的方物。這些都表示夏王 是位在諸侯之上的“天子”。
禹死后,其子啟在諸侯擁護下繼位,而有扈氏不服,啟滅有扈氏,從而 鞏固了自己的王位。啟死以后,在先后三個繼任者中,有一人被廢,一人被 殺,政權一度被奪。
啟的重孫少康,在夏以及與夏友好的國家的人民支持下,消滅了奪權者, 使夏王朝得以中興。少康是夏代第六個王。又傳了七個王以后,孔甲繼位, 夏王朝開始衰落,諸侯逐漸不再服從夏王。又經過兩個國王以后,桀繼位為
王。桀荒淫暴虐,引起人民不滿。大多數諸侯叛夏而支持商國的諸侯湯。最 后湯率領各諸侯打敗了桀,推翻了夏王朝。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王 朝從禹開始到桀亡國,共有17王、14代(因為還有兄傳子的情況)。據《竹 書紀年》記載,夏代共經472年。所以,可以大致推斷夏代約處于公元前21 至16世紀之間。
古代文獻中所記的夏代事跡不多,但是也透露了這樣一些重要信息:夏 代已鑄造銅器,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夏代不再禪讓,王位傳子,有時傳弟; 夏本身是一個邦,它的君主作為王或天子的地位是諸侯擁戴的結果,而各諸 侯實際上是各個獨立小邦的君主。夏代諸侯很多,其中很多可能處于從部落 首領向君主過渡之中。
考古學中的夏文化的曙光根據文獻記載,夏王朝的活動范圍主要在 今豫西、晉南一帶。因此,學者們很注意從這一地域的新石器時代后期的文 化遺址中去找夏文化。近30年來。考古學者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有價值的 成果。
1959年,考古工作者開始了對河南偃師縣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經過多年 的工作,到80年代,學者們已根據對這個文化的堆積層次和出土文物的分 析,把它分為四期,并根據對出土標本的碳14測定,得出一至四期的年代約 為公元前1900—1600年的結論。在二里頭文化的第一、二期,工具和武器主 要還是石器、骨器等,極少出現銅器。在第三、四期,則不僅出現了青銅工 具,而且有青銅武器和禮器??脊艑W者認為,一方面,青銅器中有爵和鈴這 樣的空心容器,需有內外二范合起來才能鑄造,這種鑄造技術不大可能出現 于青銅器鑄造的最初階段;另一方面,出現的銅器數量還不多,器物的形制 也比較原始,又不象有了長期的青銅鑄造經驗的積累。所以,大體可以推定, 青銅器的制造在二里頭文化早期已經開始了。在二里頭文化的三、四期,還 發現了一個大型宮殿建筑群的基址。這是一個略呈正方形的夯土臺基,總面 積約10000平方米,上面分布有殿堂、廊廡、門、庭的遺址。雖然至今不能 確定它是宮廷或宗廟,但是作為文明已經存在的一種證據看來是不成問題 的。
二里頭文化是否就是夏文化?學者們尚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二里頭 文化四期都是商文化;有人認為,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 有人則認為,四期都是夏文化。這種分歧只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來 解決。不過從中畢竟出現了夏文化在考古學上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