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世論(LoUyata)是印度古代的一個主要流行在下層人民中的哲 學派別,是印度歷史上三大非正統思想流派之一。在中國古籍中,這個 派別還被意譯為“順世外道”、"世間行”,音譯為"路迦耶陀”等。此外, 順世論還被稱為“斫婆伽”(Carvaka)[1)。
一、發展線索和相關文獻
順世論的思想淵源至少可追溯到吠陀時期,甚至可更早。據印度 學者德.恰托巴底亞耶(D.Chatlopadhyaya)研究,順世論與印度最早的印 度河文明及印度遠古的民間信仰有聯系。在吠陀中,我們可以看到 一些贊歌對神的存在表示懷疑,這與順世論后來的無神論傾向是一 致的。
在奧義書中,一些文獻里提到的某些理論也與順世論的觀點接近。 如奧義書中的元素論等就與順世論后來主張的物質元素為萬有根本因 的理論類似。這至少說明在當時已有與順世論觀點接近的思想在流 行。
佛教產生前印度新思潮中"六師”之一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是此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被視為新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可見順世論 在當時已有一定影響。
佛教中有不少文獻記述或提及了順世論。除阿含類佛典之外,大 乘佛典也提及了順世論的內容。一些佛教史料中說,玄奘去印度時,在 那爛陀寺期間,曾有"順世外道"來與佛教辯論⑷。這顯示了在7世紀 時,順世論在印度思想界還是很活躍的。
在8—13世紀,印度保存的一些印度教等方面的文獻(見下)也細 致記述了順世論的思想。可見在這一時期,順世論在印度仍為人們所 熟悉。
在19世紀后半期,錫克教中的一派曾有數千人相信與順世論相同
的主張[5]。
這些情況說明,順世論在印度歷史非常久遠,曾長期發展,思想延 續到印度近代。
順世論在印度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思想派別。它反對印度流行的種 種宗教哲學觀念,反對印度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因此,它與 印度古代流行的各種宗教哲學流派嚴重對立,其傳播在古印度極為困 難。這也影響到它的文獻的傳播。
順世論本派在古代的完整經典沒有流傳下來。相傳它在公元前7 世紀時有一個經典叫《毗訶跋提經》(ByhaspaU-sOtm),但沒有傳到后
世[6]。與順世論有關的資料被保存下來的極少。目前人們了解順世論 的發展情況和思想觀點主要依靠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對順世論學說的轉 述或批評。現存較多地記載順世論學說的其他派別的典籍主要有:商 羯羅(Sankara,788-820)的〈攝一切悉檀》(Sarva-siddh^nta-sarjigraha)、摩
陀婆(Madhva,約13世紀)的《攝一切見論〉(Sarvadareana-saAgraha)、克里 希那·彌尸羅(Krsna Misra,約12世紀)的〈覺月初升〉(Prabodha-candro-
daya)、師子賢(Haribhandra Suri,約8世紀)的《六派哲學集成〉 (^a^dareana-samuccaya)等等。此外,佛教等派的典籍中對順世論的活動
和學說也有不少記載,但多為零散材料,缺少對其系統觀點的論述。印 度兩大史詩W中也有關于順世論的一些記載。
二、主要理論
順世論的理論表現在多方面。其中包括對世界的基礎、輪回解脫 和業報因果、意識的來源、獲得正確認識的方式、禁欲思想等一系列問 題的分析。以下分別論述:
5.世界的物質基礎理論
順世論與印度絕大多數哲學派別一樣,對自然現象產生的根本原 因或基礎問題進行了探討。它關于世界基礎的論述是一種元素理論。 順世論認為,世界最終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的。除了這四大 元素之外,其他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不僅世間一般的事物是由“四大" 組成的,而且人的身體等也是“四大”結合的產物。
關于順世論“四大"為世界基本元素的思想,無論是在印度保存的 資料中還是在中國保存的資料中都有記述。如商羯羅的〈攝一切悉 檀〉中說:“根據順世論者的觀點,唯有四元素——地、水、火、風是最終 的本原,不存在其他的可作為本原之物。"w<雜阿含經> 中記載順世論 認為:"諸眾生此世活,死后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 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
印度古代流行的宗教與哲學一般都設想有一種超自然的東西作為 創造世間萬有的因,這種因或是神,或是"梵"等等。順世論則堅持認 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此類因,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者或創造者。一切亊 物都是自然而有的。如 < 攝一切悉檀〉這樣記述順世論的看法:"誰裝飾 孔雀?誰使布谷鳥唱歌?這里除了自然而外,不存在其他的原因。 “廟宇、供水房、池塘、井、休息處一類設施的修建,只能受到旅行者的贊 揚,而不會受到其他什么存在者的贊揚。順世論的這些說法表現出 了一種無神論的思想。印度從古至今是一個普遍信奉神的國度。但無 神論的思想也是存在的,如對神存在的懷疑在吠陀時期就已有了。后 來的一些思想派別中也有主張無神論的,如彌曼差派和早期佛教等。 然而它們仍然信奉其他一些宗教信條。唯獨順世論是不僅主張無神 論,而且也反對其他宗教思想,是印度思想史上較徹底的無神論派別。
6.對輪回解脫和業報因果理論的否定
在印度思想史上,主要的哲學派別中除了順世論外都主張輪回和 解脫理論。順世論則明確認為輪回解脫的理論不能成立,天堂地獄根 本不存在,做祭祀毫無意義,社會中流行的宗教派別所提出的種種宗教
義務或要求不過是騙人的把戲。
關于天堂和地獄等的虛假不實性,《攝一切悉檀》中曾這樣記述順 世論的觀點沒有不同于此世的世界,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濕婆的區 域一類地方是由其他思想派別的愚蠢騙子們編造出來的。”[12)在順世 論看來,所謂天堂和地獄中的生活不過就是人們對現實世界中事情的 描述。如《攝一切悉檀 > 中說:“天堂中的享樂就在于:吃好吃的東西,與 年輕女人在一起,享用精美的衣服、香料、花環、楂香糊等等。地獄 中的痛苦即是由敵人、武器、疾病所造成的麻煩。"(14)
關于輪回和解脫,順世論也從常識出發加以否定。如 <攝一切見 論》中這樣記述其觀點:"一旦身體變成灰,它又如何能返回呢?”《攝一 切悉檀 > 中則記述說解脫就是死亡,它是生命的結束。”[15)
與輪回和解脫理論直接相關,印度宗教哲學中長期流行一種"業報 因果"之說,認為人的行為會產生一種力量(業力,亦稱法與非法),它將 對自身以后的生存狀態產生影響。善行會有善報,惡行會有惡報。這 種觀念在吠陀中有所萌發,但明確提出則是在奧義書中。如《歌者奧義 書> 中說:"此世行善者將得善生.·或生為婆羅門,或生為剎帝利,或生為 吠舍。此世行惡者將得惡生:或生為狗,或生為豬,或生為賤民。"n6)后 來的婆羅門教哲學流派、佛教、耆那教等都接受這種觀念,認為人應行 善止惡,以避災趨福。各派對善惡的標準看法有不同。印度宗教哲學 中的主流思想是婆羅門教的觀念,它的善惡觀念影響最大。在該教看 來,所謂善就是遵守婆羅門教的種種宗教規定,各種姓盡自己應盡的義 務,學習婆羅門教的教義,認識梵我同一;所謂行惡自然是與行善完全 相反。印度各宗教哲學流派都要求人們考慮"業報因果”的作用,約束 自己的行為,獲得好的果報。
順世論堅決反對這種理論,特別反對吠陀時期以來形成的婆羅門 教的種種行為規范,認為這類行為不會有什么業果。在這方面,相關文 獻中記述了大量順世論的言論:
《攝一切見論》中記述順世論的觀點時說:"四種姓、人生階段等規 定的行為不產生真正的業果。”順世論的這種說法是對遵守印度種姓制 意義的否定,即認為是否服從種姓制的規定與人們將來的命運沒有必 然聯系。順世論的這種說法還否定了遵循吠陀以來形成的人生主要生 活階段(四行期)的意義,即認為是否按規定過每個階段的生活并不會 必然影響人們的未來生存形態。
關于祭祀,〈攝一切見論》中這樣記述順世論的觀點:“如果光贊(祭 祀)中殺的牲畜自身能上天堂,那么為什么祭祀者不立即奉獻出他們自 己的父親呢?如果祭品能使死去的人飽餐,那么當旅行者要動身時,就 不必準備旅途干糧了。如果天堂中的人可通過我們此處供奉的祭品飽 餐,那么為什么不在屋底下給那些站在屋頂上的人食物呢?"順世論在 這里對婆羅門教祭祀行為的意義完全作了否定,強調了主持祭祀的婆 羅門祭司的虛偽。它要說明:如果祭祀真能給人們帶來好處,婆羅門祭 司應首先將他們的父親在祭祀時奉獻出來。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人們 不可能直接給在旅途中的親人或在屋頂上的人直接送千糧或食物,因 而祭品也就不可能使所謂天堂中的人得以飽餐。
《攝一切悉檀〉中還描述了順世論對祭祀等行為的實質的看法:"火 祭、三吠陀、三叉木杖、用灰涂身是那些缺乏智慧和勇氣之人的謀生之 道。,·〔丨7〕
順世論亦明確地否定了一些為得善果的宗教修持的意義。如〈攝 一切悉檀》中說智者不應為那(解脫)費心,只有蠢人才使自己被苦 行、斷食等所折磨。” "貞潔和其他一些(宗教)信條是由聰明的弱者 所制定的。"U9)
順世論認為人們的幸福和痛苦與業力無關。< 攝一切悉檀》中記述 說:"不應根據幸福和痛苦來設想有法與非法的存在,人是由于自然而 幸福或痛苦的,不存在其他的原因。
順世論這種對因果業報、天堂地獄、祭祀修持等宗教理論的否定與 其主張"四大"是世界唯一根本因的思想是一致的。
7.意識來源于物質的思想
順世論認為,人的意識與人的身體是不能分開的,身體存在,意識 才存在,身體毀滅了,意識也就消失了。人的身體是由“四大”結合生成 的,因此,意識歸裉結底來源于物質元素。盡管個別的元素本身并不具 有意識,但當這些元素以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即組成人的身體)時,意 識就表現出來了。《攝一切見論> 中在記述順世論的這方面觀點時說: “在此派中,地等四元素是本原,僅僅當元素構成身體時,意識才從它們 中產生。這就如同使人醉的力量是從某些制酒用的配料的混合中發展 出來的一樣。當那些構成身體的元素解體時,意識也立即消失。”〈攝一 切悉檀〉中說:"在無精神性的元素的變化中所發現的意識之產生,就如 同紅顏色從檳榔子和石灰的結合中產生的情況一樣。”[2n
印度的不少宗教派別認為,人之所以有意識,是由于有一個精神主 體——阿特曼(Atman,即我或靈魂)。人死后我(靈魂)走了,軀體也就 死了,無意識了。對于這種流行的觀點,順世論是不贊同的。它反對有 一個主宰或控制意識的獨立實體的觀點,反對意識是我的屬性的說法。 認為身體如果解體了,那么意識也就不會存在。不存在能升天、能輪回 的我。在順世論看來,如果一定要說有我存在,這我將亦是由"四大”和 合而生的。那種作為宗教實體或意識主體的我是不存在的。若一定要 說有我(靈魂),那么它就不過是人的身體。《攝一切悉檀 > 中記載順世 論認為:“靈魂(阿特曼)不過就是身體。它由以下一些短語表明的特性 所描繪我胖’、‘我年輕’、‘我長大了’、‘我老了’等等。它不是什么不 同于那身體的東西。”印度主張無我論的不止順世論一家。佛教也 主張無我論。順世論的無我論與佛教的無我論有相同處,也有重要差 別。佛教雖然講無我,但卻并不反對輪回與解脫的理論,順世論講無 我,則是在否定輪回解脫的理論基礎上講的。因此,順世論的無我論是 徹底的無我論。而佛教在后來的發展中或提出變相的有我論,或在做 了一些限定后又講在一定范圍內的有我論。
順世論對意識與物質關系問題的分析是很有理論思維水平的,接 近于現代科學對意識來源問題的解釋。但在古代印度,一般的印度哲 學派別是不接受這種解釋的。印度歷史上較為流行的這方面觀念是婆 羅門教的阿特曼理論和大乘佛教中的唯識理論。
4·感覺是正確認識唯一來源的觀念
順世論特別重視人的感覺(現量)在認識中所起的作用,根據大多 數記述順世論思想的材料,順世論認為人正確認識的唯一來源就是由 感官所獲得的感覺。《攝一切見論》在記述順世論時說:“此派認為感覺
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并不認可推理等認識方式。”《攝一切悉檀》中也說:
“唯有可被知覺之物存在,不可知覺之物不存在。因為它從未被感知
過。,,〔23〕
在強調感覺的重要性時,順世論也分析了其他的認識方式。它重 點分析了推理(比量)。順世論認為它是不可信的,因為推理所依據的 事物間的必然相隨關系(普遍性前提)是不可能完全被人所感知(獲得) 的氣
順世論在分析推理所需的普遍性前提時還論及了證言(圣言量)和 類比(譬喻量)。它認為證言是靠不住的,因為證言自身依賴于對一種 語言形態標記的承認,這種語言是一種老人在兒童出現時所使用的那 種語言。順世論認為類比也不能獲得普遍性前提的知識,因為類比的 目的是產生另外一種聯系的知識,即名稱和某種被那樣稱呼的事物之 間的關系[~。
總之,根據《攝一切見論》和《攝一切悉檀>等文獻,順世論認為推理 等認識方式是不可信的,只有感覺是獲得正確認識的可靠來源。但并 不是所有記述順世論思想的文獻都這樣記載,也有一些材料記述說順 世論并非不加區別地否定一切推理,它所否定的僅是那些關于來世等 事物的推理(26)。
1.對禁欲主義的否定
在社會倫理思想方面,順世論也與一般的印度哲學傳統觀念不同。 它反對禁欲主義,肯定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幸福生活。印度許多宗教哲 學派別都認為,人所生活的現實世界充滿了痛苦,即便是一時的幸福或 快樂也總是伴隨著痛苦并不能持久,人應擺脫這種世界,不應追求這種 世界中的享樂。順世論反對這些派別的觀點,認為只有蠢人才因為快 樂與痛苦相關聯就不追求快樂。〈攝一切見論>中這樣記載順世論的主 張人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感官的快樂來進行享受。不能因為享受總 與某種痛苦混雜在一起就說它們不能稱為人的目的。因為我們的智慧 就是盡可能地享受純粹的快樂,并避幵必然伴隨著它的痛苦。這正如 想得到魚的人得到的是帶鱗和刺的魚,他把可取的魚的部分盡量取走 后才作罷;或如一個想得到稻米的人得到的是帶殼的稻米,他把可取的 米的部分盡量取走后才作罷。因此,對我們來說,不應因為害怕痛苦而 拒絕快樂。……當生命還存在時,讓人快樂地生活!即使欠債,也要吃 酥油。”
順世論的這方面的思想被許多人貶稱為"享樂主義”。不管其他派 別對它的思想的轉述是否準確,順世論的傾向性還是很明顯的,即強調 人應追求幸福生活或世間快樂。這在古印度思想界是不多見的。印度 宗教哲學派別大多也談要追求幸福,但這些派別的所謂幸福主要指的 是宗教上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幸福,其手法主要是所謂智慧解脫,即通過 認識事物的不實本質,消除人的無知或無明,使人放棄對外物或世俗享 樂的追逐,這樣就能避幵由于追求不到享樂等而帶來的痛苦,也能由于 停止相關的行為而消除業力,不再輪回。順世論強調的幸福則是世俗 的幸福。這和此派堅定地反對各種宗教學說有直接關系。既然來世不 存在,因果報應和輪回解脫的理論不能成立,那么,人們在世界上努力 追求幸福生活當然是合乎道德的或應當的。
由于順世論在印度是一個與歷代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相對立的派 別,因此,它幾千年來一直受到壓制,雖然在歷史上一直存在,但相對于 印度哲學中其他主要流派,它在印度古代歷史上的影響還是有限。不 過此派在印度思想史上的地位在總體上說應當加以充分肯定,它畢竟 提出了許多與現代科學極為接近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下層人民群眾 的思想觀念,使燦爛的古代印度文明更具多樣性。
注釋
〔1〕一個早期順世論代表人物的名稱。
〔2〕參見德·恰托巴底亞耶著〈順世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3— 92頁。
〔3〕如〈梨俱吠陀>8,89,3中說:"因陀羅神是不存在的。誰曾見過他?那么我們 崇敬誰呢?”
〔4〕參見〈續高僧傳 >卷第四。
〔5〕參見金倉圓照著:〈印度哲學史〉,平樂寺書店,1%3年版,第203頁。
〔6〕參見 S. Radhaknshnan and C· A. Moore,/! 及ooA: iVi 知,Ox-
ford University, 1957, p. 227 〇
〔7〕即〈羅摩衍那>(lUmliya^a)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8〕《攝一切悉檀〉1。
〔9〕〈雜阿含經〉卷第七。
〔10〕(攝一切悉檀〉5。
〔11〕(攝一切悉檀>13。
〔12〕〈攝一切悉櫝〉8。
〔13〕(攝一切悉檀>9。
〔14〕〈攝一切悉植>10。
〔15〕同上注。
〔16〕〈歌者奧義書>5,10,7。
〔17〕〈攝一切悉檯>14。
〔18〕〈攝一切悉檀>11。
〔19〕〈攝一切悉檀>12。
〔20〕〈攝一切悉檀〉4。
〔21〕〈攝一切悉檀〉7。
〔22〕〈攝一切悉檀>6。
〔23〕〈攝一切悉檀>2。
〔24〕參見〈攝一切見論>〇 〔25〕同上注。
〔26〕參見黃心川著:〈印度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106頁。
主要參考書目
黃心川著:<印度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湯用彤著:<印度哲學史略>,中華書局,1%8年版。
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史>,巖波書店,1965年版。
宇并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巖波書店,1932年版。
金倉圓照著:(印度哲學史〉,平樂寺書店,1963年版。
德.恰托巴底亞耶著(順世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992年版。
S. Radhakrishnan and C. A. 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