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個好的學校,好校長一走,好學校也沒有了。之后,學校行政開始建立規范,走向制度和機制化。現在,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已經從物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這就是對規范的一種超越。”昨日的中外名校論壇上,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對于我國教育改革與學校發展的見解引起了國內外名校校長以及師生們的共鳴。 陳玉琨說,學生的自我發展就是讓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地發展。讓每個學生都取得成功是學校的基本職責。對于教師,作為一種“專業化”的職業,不僅僅是個人謀生的手段,更應當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陳玉琨說,一個優秀的教師要掌握五種語言:自然語言(如漢語)、肢體語言、科學語言、藝術語言、網絡語言。 “從為學校選拔最好的學生,到為學生創造最好的教育,我國中小學教學已經在悄悄地改變和進步。”陳玉琨說,現代教學應當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形成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也應當把創造還給教師,使每個教師的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 陳玉琨表示,我國基礎教育可以建立以課程超市作為校本課程管理的方式,進行自助式的活動課程,同時開發一些注重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研究性課程。 陳玉琨說,中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提高學科教學的“品位”,形式多樣、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激發學生的認識。陳玉琨建議,英語、語文、政治和歷史等科目教學中,學生小品表演、社會調查、實地參觀、對手辯論等能夠使教學更加生動。(儲文靜 胡力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