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年11月12日07:41 來源:紅網
我來說兩句(0)北京租房信息何處尋?訂閱免費RSS租房信息! 近年來,頻繁出現大學生因考試作弊受到退學或不授予學位的處分而狀告母校的案例,從法院的判決看,有勝訴的,也有敗訴的。前不久,西華大學對該校50名大學生作出“勒令退學”的處分,原因是這些學生在上學期數學期末考試中,存在找人代考或幫人代考的作弊行為。
處分作出后,多名學生不服,并擬進行法律訴訟。由此再度引發了學校開除作弊學生是否合法的討論。
從媒體的報道看,高校之外的各界包括法律界,多對大學開除作弊學生持否定態度,帽子還挺大的:違憲。依據是不能剝奪憲法規定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如果按照這樣的因果關系來推理,企業也無權辭退違反勞動紀律的員工,因為不能剝奪憲法賦予公民的“勞動的權利”。然而,事實上,企業與員工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守約方有權依法解除與違約方的契約關系。學校與學生之間也是一種契約關系,進入學校學習就必須遵守學校依法制訂的各項規章制度。憲法還規定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大學生已是成年人,應該為違紀違規的行為承擔責任。
從法律賦予學校的權利看,高校開除作弊學生并不為過。某一學校開除學生并未剝奪其在其他學校、其他時間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法》規定學校有對受教育者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按《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校有辦學自主權,依法制訂管理細則并不違法,高校校長有對學生實施獎勵或處分的職權。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更是明確規定:由他人代替考試、替他人參加考試、組織作弊、使用通訊設備作弊及其他作弊行為嚴重的,學校可以開除其學籍。而《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學位授予單位可制定本單位授予學位的工作細則。當然,相關法律也規定學生對處分有申訴或提起訴訟的權利。允許處罰,也允許申訴,這正是一種社會公平。
在探討對考試作弊學生的處罰問題時,還應考慮作弊的社會危害。一項對七所高校5000名在校學生的調查表明,近一成學生在考試中經常作弊,另有59.5%的被調查者承認偶爾作弊。作弊現象如此普遍,原因之一就是作弊成本太低,如果對作弊者持寬容態度,對不作弊者顯然是不公平的,甚至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作弊,使本已危機的社會誠信雪上加霜。因此,要治理考試作弊,必須從嚴處罰。
說到中國學生的作弊,一位大學教師的親身經歷引人深思:這位教師在美國高校訪問時,遇到一位在北京高校當了兩年外教的女士,談到對中國學生的印象,外教只說了兩個字“They cheat”(他們作弊),便不愿多談。這位教師頓覺無地自容,論及今天中國大學師生的品德問題,他說:“如果教員以抄襲自矜,學生以作弊為榮,總有一天整個民族將背上一個cheat的罵名百口難辯,還談什么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何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