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朝曾經一度有過發達的文明,但是它在歷史上留下的記錄卻并不多。史學家戴錫章在《西夏紀》評價西夏:“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黨項人在建立西夏王朝之前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在李元昊建國之后,西夏王朝曾經有一段非常繁榮的時期。
黨項人,是漢朝時被稱作“西羌”的一個少數民族的后裔。通過現在對西夏的考古發掘來看,這個王朝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從南北朝末期開始,歷史上就已經出現了黨項人的活動痕跡,當時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在隋唐時期,黨項人開始與中原王朝打交道,或者歸附,或者納貢。
▲黨項人畫像
此時的黨項人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只是以少數民族部落的形式存在,其文化相對中原地帶也比較落后。《隋書·黨項傳》中記載有相關記載:“黨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余騎,小者千余騎”。直到唐朝時期西藏高原的吐蕃開始崛起,在這過程中威脅到了黨項人。其中一部分黨項人被吐蕃奴役,另一部分人被逼逃離故土。
在武周時期,一些黨項部落從吐蕃人手下出逃后,向武則天投誠。武則天接受了他們,并將他們安置在了今天的四川松潘這一區域。此后黨項人在這里繁衍生活,逐步形成了數個大部落,部落之間以盟主部落拓跋氏為首?,F在青海的東南地區和甘肅南部,就是當時盟主部落拓跋氏的主要領域。
▲吐蕃人劇照
但是吐蕃并不愿意就這樣放過黨項,他們不斷組織起兵力向攻擊黨項人。拓跋氏所率領的盟主部落也難以幸免,所以黨項人便再次向唐王朝求助,當時執政的是唐玄宗,唐玄宗便讓他們繼續內遷到了現在的甘肅慶陽一帶。
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后,唐朝廷對于少數民族藩鎮起兵作亂這種事心有余悸。在郭子儀的建議下,唐代宗下旨將黨項人的部族遷到了現陜西米脂縣和橫山縣地區,這里曾是南北朝時期的匈奴政權“大夏”的所在地。
▲安史之亂地圖
此后黨項人在此逐漸發展壯大,在接下來的200多年里,黨項人對于與中原王朝的關系處理十分謹慎,不管是何朝當政他們都自稱為臣。而這一段時間中國的王朝更替頻繁,宋太祖登基稱帝之后,黨項人雖然繼續稱臣,但是其內部已經開始產生分化。他們與宋朝沖突不斷,到了宋真宗時期,黨項族已經在事實上獨立。
李元昊在成為黨項人的首領之后,便一心想要徹底擺脫宋朝的牽制,他的態度很堅決,連中原王朝賜的姓氏也不要了,他重新給自己取了個名字曩霄,然后登基稱帝,建立了西夏國。宋朝廷對此異常憤怒,至此兩者的關系徹底破裂,一言不合便開打。西夏和宋、遼之間發生過多次戰役,西夏不但數次將宋朝軍隊擊敗,還曾經把率領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的遼國皇帝耶律宗真擊敗,這也是西夏最鼎盛的時候。
▲李元昊雕像
但是好景不長,成吉思汗率領下的蒙古迅速崛起,蒙古在迅速擴張中對周邊勢力不遺余力的打擊,西夏不是對手,西夏保義二年(公元1227年),西夏最后一個皇帝李睍向成吉思汗投降,但請求寬限一個月再獻城。當時成吉思汗還沒等到一個月就死去,但是怕西夏反悔就沒有對外宣布,待李睍投降之后蒙古人便將其殺死,西夏終于為蒙古所滅。
自西夏亡國之后,黨項族便不知去向,史書上也罕有記錄,此后黨項人的最終下落便成為一個難解的謎題。西夏王陵也被蒙古士兵嚴重破壞,以至于在那之后到現在,在西夏王陵附近都沒能找到太多有歷史研究價值的物品。
▲西夏王陵照片
這個謎題一直到1976年才被揭開,在甘肅酒泉地區發現了一塊記錄著“大元粛州路也可達魯花赤”的世襲之碑??脊艑<铱赐旰蟾锌?,原來他們在這里。這塊碑的碑文上記錄了西夏遺民幾代人的生活,黨項人在滅國之后,他們便改為了蒙古人的姓氏及名字,慢慢融入了蒙古人中。這個結果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其實在西夏與蒙古抗爭時,有一批西夏平民一直遷徙到了現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帶,建立了一個叫做西吳的小政權,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這個小政權也被滅掉,黨項人便再無蹤跡,成為眾多逐漸消失的民族之一。
參考資料:
《西夏紀》
《隋書·黨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