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陽城縣皇城陳氏家譜記載明初陳廷敬的九世祖陳仲民居于澤州晉城縣天戶里溝南其
祖上從彰德府臨漳縣(今屬河北省)遷來。溝南今為村在皇城村的東北部與皇城以樊山為
界僅有十數里之遙。陳廷敬的七世祖陳林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從溝南遷入陽城縣郭
峪里中道莊(即今皇城)。中道莊的意思是“上下皆村落”其為中間必經之道。其六世祖陳秀
任陜西漢中府西鄉縣典史(亦稱縣尉相當于今之公安局長)有詩集《述先草》系陳廷敬在
陽城家族中第一個當官的人。其五世祖陳玨任直隸大名府滑縣典史。陳玨之子陳天■為明
嘉靖甲辰科公元1544年進士陜西按察副使為皇城陳氏家族中第一個進士。陳廷敬的
五世祖陳珙陳玨之弟為陳廷敬嫡系世祖原是個一心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因屢試不中
才“學而治生計”。其四世祖陳修也是科舉失意之人只好“退而鬻冶鐵”從事販賣鐵鍋的
生意。從《陳氏家譜》記載的“慷慨好施常出金粟以濟人急”來看陳修一定是發了財
成為一方富戶否則他何以濟人陳廷敬的曾祖父陳經濟和祖父陳三樂也繼續這種營生家
道越來越好也越來越重視教兒孫讀書上進了。到了陳廷敬的父輩果真見了成效。陳廷敬的
伯父陳昌言于明崇禎甲戌年公元1634年中進士歷任直隸樂亭知縣、監察御史、巡按山
東、提督江南學政等職。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為清順治甲午公元1654年拔貢生。陳廷敬
的叔父陳昌齊系州稟生秀才中的拔尖生由官方發給生活補助費只是死得較早僅活
了24歲。可見到了陳廷敬的父輩陳家的整體文化素質已水漲船高成為名副其實的詩禮世
家、書香門第。到了陳廷敬這一代則更是樹大枝粗、葉茂花榮了。陳廷敬的伯兄陳元為順治
己亥科公元1659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陳元年長陳廷敬6歲而陳廷敬卻比他早一年中
進士和入翰林院。在陳廷敬的七個弟弟中有一個舉人即陳廷翰康熙甲子科。到陳廷鸛的
下一輩出了四個進士一個舉人。四個進士是陳廷敬的二子陳豫朋康熙甲戌科公元1694
年進士入翰林院官至浙江道監察御史、提督湖南學政三子陳壯履康熙丁丑科公元
1697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內閣供奉陳廷敬的侄子陳隨貞陳廷弼之子康熙己
丑科公元1709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陳廷敬的另一侄子陳觀■陳廷統之子康熙
丙戌科公元1706年進士直隸浚縣知縣。陳廷敬的又一侄子陳賁懿陳廷愫之子康
熙辛卯科公元177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到陳廷敬的孫輩出了一個進士和五個舉人。
一個進士是陳師儉雍正丁未科公元1727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改泗城府同知。五
個舉人是陳壽岳康熙辛卯公元1711年舉人四川通江縣知縣陳壽華雍正己酉公
元1729年舉人貴州清平縣知縣陳傳始雍正己酉科舉人福建監大使陳名儉乾隆
甲子科公元1744年舉人山東榮城縣知縣陳崇儉乾隆甲子科舉人揀選知縣陳廷
敬的旁系伯父陳所知為陳天■曾孫萬歷乙酉科公元1585年舉人虞城知縣。這樣
明清皇城陳氏一門共出進士九人舉人十人。進士九人中有六人入翰林院。他們是陳元、陳
廷敬、陳豫朋、陳壯履、陳隨貞、陳師儉。所以皇城陳氏祠堂有一副對聯寫道“德積一門九
進士恩榮三世六詞林”“詞林”即“翰林”“翰”字有“文詞”一義。這副對聯將“翰林”
寫作“詞林”是遵循對聯上下句平仄相對的原則。上句第六字“進”是仄聲下句第六字得
用平聲。“翰”字是仄聲用則失調故用“詞”這個平聲字。九個進士是陳天■、陳昌言、
陳元、陳廷敬、陳豫朋、陳壯履、陳隨貞、陳觀■、陳師儉。有趣的是陳廷敬及其兩個兒子
豫朋、壯履和一個孫子師儉共四人同為進士入翰林幾乎占到了陳氏家族進士的二
分之一占到其家族翰林的三分之二。祖孫三代入翰林亦為人間佳話。
陳廷敬共有兄弟8人他是長兄由于順治皇帝賜他“廷”字弟弟們也都以“廷”字起名。
依次為陳廷繼1644—1689、陳廷藎1645—1664、陳廷愫1648—1718、陳廷■1650
—1710、陳廷統1654—1718、陳廷弼1658—1714、陳廷翰1659—1692。兄弟8人
中除老二廷繼和老五廷■是陳昌期之妾程氏所生外其余均為其妻張氏所生。在這個書香門第中兄弟8人都是芝蘭玉樹繡口錦心為官有政績為文有著述。作為老大陳廷敬無
論從科舉功名還是業績壽命都居于第一。老八廷翰雖系舉人只為揀選知縣清制凡
參加三次會試未中的舉人可以候補知縣稱為揀選其實并未任職他只活了33歲著有《梅
莊唱和集》。其余6人除老三廷藎是州稟生外都為貢生科舉時代在府州縣儒學學習的
人稱生員即秀才經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學習的人稱貢生。老三只活了19歲是兄弟8人
中的最不幸者。老四廷愫生性孝友有經濟才能以撫孤濟急救荒為己任用自己的糧食
辦社倉救饑人。任武安知縣簡辦漕米手續與民方便有“陳青天”之稱離職后武安百
姓建“一錢亭”詞。工鐘繇、王羲之小楷著有《南游草》、《歸田詩錄》等。老五廷■由太
原、平陽訓導調任廣東欽州僉判繼為湖廣鄖陽通判簡辦軍餉惜苦百姓開渠灌田立
決疑案。升為羅定知州百廢俱興聲譽甚好。長于詩著有《梅庵遺稿》、《自怡草》、《信
口吟》等。老六廷統初任四川成都通判由大理寺副升刑部郎中調任湖廣長沅靖道改
福建延建邵道。臨亂不慌指揮若定曾平息地方苗民叛亂。因剔除奸弊寬恤人民而被“吏
議”落職。壯年離開官場即縱情煙霞詩酒之間。著有《握蘭草》、《桑干集》等。老七廷弼
自幼聰穎喜談《左傳》、《史記》行文獨出心裁。任臨江知縣清丈民田革除積弊。改任澧
州知州毀棄淫祀。調任桂陽知州對苗民開誠布公使之心服口服。后調任粵東糧驛道
任粵東糧驛道修倉三百余所平治江岸險途四百余里。著有《澧陽清田錄》、《王屋山莊詩
抄》。老二廷繼因兄弟做官在外留家照顧父母。老人去世后初任永寧學正升任國子監學
錄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性耿直樸實無華謙謹公正為鄉民所敬重。著有《綿齋詩稿》、
《世德堂遺稿》等。
以陳廷敬為代表的皇城陳氏這一北方文化大家族興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康熙、雍正年間。
究其原因不外乎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從經濟上看陳廷敬的七世祖陳林從晉城縣遷入陽
城縣郭峪里中道莊后自其五世祖陳珙科舉不第從事販賣鐵鍋的商業活動起直至陳廷敬的
祖父陳經濟歷經四代的財富積累已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供兒孫讀書考取功名。從政治上看
皇城陳氏家族在明末清初多次受到境內外農民起義軍的沖擊詳情本書后述他們與農民軍
有著不共戴天的階級矛盾。當清兵入關打著為明崇禎皇帝報仇雪恨的旗號、消滅李自成農民
政權進而攻入山西境內的時候皇城陳氏家族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從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上講
依附清廷是其必然而明智的選擇。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同總兵姜■反清陽城縣張
斗光農民起義軍揭竿響應一度占領澤州城。張斗光曾派人以重金婉言勸說陳家歸順陳廷
敬的父親陳昌期裂書大罵予以堅決拒絕。是年十月張斗光軍數千人進攻中道莊斗筑堡
陳昌期率眾抵御。三天后因清兵北下起義軍撤離而去。從這一史實就看得極其明顯。清
政府除了用武力鎮壓的手段外還采取了“懷柔”的辦法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順治三年公
元1646年開始其入關后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將進士名額由明朝的200~300人擴展到400
多人。順治十五年和十六年連續兩年舉行進士考試這都給正在上升階級的皇城陳氏家族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自南宋遷都臨安即今杭州文化中心南移后北方科舉無法與
南方抗衡。而到了清初北方的統一較南方早政治局面較南方安定。南方的抵抗活動幾乎
一直沒有停止。明末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干擾”較少的江南地主階級對明政權及其殘余勢
力仍抱有幻想對清政權抱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和不合作態度。故在清順治年間特別是順治
初期參加其科舉考試的南方知識分子遠遠少于北京。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皇城陳氏
家族的崛起是順理成章的事。當然皇城陳氏家族自明萬歷以后詩書傳家子弟刻苦攻讀形
成一個椿榮楦茂、芝秀蘭馨的書香門第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內因。
陳廷敬家族祠堂“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我子孫之賢。”這種諄諄告誡對陳家不無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