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舜帝之謎》一書終于付梓出版了,作為書的作者,自然有著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輕松與喜悅。
多少年來,我們都習慣了中國四千年文明史的說法,只把中國歷史看成是從夏代開始。這比起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印度、巴比倫的5~6千年文明史來說,就矮了一大截。全世界都承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歷史斷裂的國家,而我們只把國家的文明史斷為四千年,究其原因,與對早于甲骨文的其它文字符號的出土和解讀有關。我們只認識甲骨文,就把中國歷史定位于西周,這是一種固步自封。且不說在中國土地上已經發現了比甲骨文早得多的文字,即便是沒有文字,也不等于就沒有歷史。我們寧愿承認埃及、印度、巴比倫并不連續的歷史,卻拘泥于本國尚不為人識別的文字而置有根有據的傳說于不顧,而對三皇五帝時代的歷史不去作深入的研究,這是國人的恥辱!
解放以后發現的考古資料以及對古代文獻的重新整理,已經證實我國的文明史至少有六千年左右。從七十年代末開始,中國史學界在四千年與六千年之間打了個折扣,將中華文明史說成五千年。近些年的考古成果,使得我們對于上古三皇五帝時代的歷史的研究信心倍增。
史學界通過數十年的爭論,終于達成了采用“模糊史學法”研究傳說時代歷史的共識,考古界也同意以傳說時代的人物與考古資料相比附。這就使得斷代史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終于承認且公布了夏代的歷史,明確了夏代的歷史從公元前2070年開始。與此同時,相當學者,都有了“中國一萬年文明史”的共識,認為在傳說時代的、包括三皇時期的前五千年,是中華文明的產生過程,從五帝開始的后五千年,才進入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階段。這種理念的形成,對于研究夏以往的歷史來說,就形同時風嘉雨。
可以預言:斷代史的研究一定會乘勢而上,由夏而五帝,而三皇。而作為居于五帝之末的舜帝,正處于我國從公天下的原始社會到家天下的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性人物,又是原始文明的總結性人物和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乃至物質文明的源頭。因此,研究舜帝及虞舜文化,對于進一步研究和續寫中國斷代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三皇五帝中,惟有舜帝從出生到卒歿以及一生生平史料記載最多最具體,民間傳說也最多最可信。孟子說:“舜生于諸馮”。早于孟子數百年的《山海經》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正經正史加上野史稗史有關舜帝生平的記載傳留下來的尚有不少。歷史上雖然對堯天舜日予以謳歌者比比皆是,但是,對舜帝其人其事其精神文化的系統研究卻是空白。孔子將上世帝王治理國家的檔案資料整理成《尚書》的時候,對舜帝的光輝佩服得五體投地,后來在授業解惑中言必稱堯舜。孟子亦然。孔、孟的儒家學說只是舜帝身體力行建立起的道德文化的總結、充實、延擴、傳承,由于舜帝時期文字尚未普及推廣應用的緣故,由于孔、孟弟子多于牛毛的緣故,后來名聲遠播的就是孔圣人了。這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舜帝來說,是不公平的。
舜帝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始祖,虞舜文化是儒文化的源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舜“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緣故,位于湖南永州市境內的九嶷山就成了千古名山,其間蘊含了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取之不盡的旅游文化資源,是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傾力投身入對舜帝和舜文化的研究之中,經過了數年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舜帝之謎》一書。
對于舜帝的系統研究可說是剛剛起步,我們的作品僅僅算是一種嘗試,其間錯誤難免,倘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進而引發舜文化研究熱潮,當是我們寫作的初衷,這是我們感到欣慰無比的事情。
該書在“永州日報”連載發表的《舜帝百問》的基礎上,通過修改、補充、整理而成書。書的出版發行,得到了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和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常務委員會主席、拿督陳守仁博士的關注和支持,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署龍新民署長和人民出版社的關注和支持,得到了湖南省和永州市無數有識之士及單位的關注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作者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