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服飾已經成為體現審美情趣、個人喜好和個性特征的物質文化現象。蘇州滄浪區傳統服飾已經漸漸推出歷史舞臺,但是其體現出的悠久歷史文化和藝術風尚依舊被蘇州滄浪區人深深懷念。
草編衣著
蘇州是重要的水稻生產區,稻草也曾是制作服裝的材料,直到50~60年代,滄浪區內,還能見到使用稻草制作衣、鞋的情況。
草鞋一般以韌性較大的糯稻草編織。草鞋在勞動時穿著可以防滑,如無意中踩上蛇蟲,也不易引起蛇蟲反應而被噬咬。專供冬天穿著的“蘆花鞋”,以糯稻草編結的草繩為經,繩上摻以雞毛、蘆花、舊布條等保暖材料編織而成,穿著起來十分暖和。有的還在底下釘上木板,或在木板下再釘上木齒,雨雪天可防濕防滑不沾泥。葑門草鞋灣,就因住戶大多從事草鞋編織而得名,他們編制的草鞋,懸掛在門口出售,鄉間制草鞋的也來這里兜售,逐漸形成較集中的草鞋市場。50年代末,此間仍有人以此為業,60年代塑料鞋興起后,草鞋才漸趨消失。
草帽用麥草編成(也有稻、麥混編的),是過去遮雨、防曬的常用物品。
蓑衣是一種用稻草編織的衣服(后來也有用燈草皮或棕毛編織的),雨天穿著,它前至胸部,后至腳彎,有披肩、短袖(下口不合),便于手臂的活動。
貧窮人家還常用草包作冬衣:將草包一頭破個洞,一頭拆開,往頭上一套,另用一只草包兩頭拆開,往下身一套;上當棉襖,下當褲,腰上用草繩一扎,就可以過冬了。
長裝、短打
清末至民國期間,服式有長、短之分。“長”,就是長衫,一般為讀書人、商賈等非體力勞動者穿著;婦女以穿旗袍為多。體力勞動者為便于勞作,穿短打:上短衫,下褲、裙。短衫或為對襟或為大襟。對襟多為男穿。這種對襟短衫,衣身為平面型結構,正領,兩襟相對,橫釘一字扣,5—7顆。顏色以黑、灰為主。大襟多為女穿,斜襟至腋下,領下一橫形布扣,肩部大襟上一直形布扣,腋下三只橫形布扣。未婚女子以艷色為多,婚后則改月白、淺蘭、藍色等素雅色彩,老年婦女以蘭、灰為穩重。中式的褲子,腰圍特別大,要折疊以后才束褲帶;不論蘭褲、黑褲,都有五寸左右寬的褲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