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
1、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稱王,初稱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滅北涼,結束十六國時期,統一北方,傳17帝,歷171年。天興元年(398)稱帝,都平城。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陜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后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加速鮮卑族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改拓跋氏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于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
2、東魏(534年~550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史稱東魏,傳1帝,歷17年。
3、西魏(535年~556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寶矩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傳3帝,歷22年。
4、北齊(550年~577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18年。
5、北周(557年~581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覺稱天王,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傳5帝,歷25年。
6、遼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歷時210年,傳9帝。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907年耶律阿保機為契丹酋長。916年,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做了皇帝,遼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47年改皇都為上京,1007年遷都至中京道大定府。“遼”的疆域的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國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是當時統治中國北方與宋朝對峙的一個王朝。“遼”最初建國時,國號為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其間于983年至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9位帝王,1125年(遼保大五年)滅于金。
7、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金開興二年(1234年)時滅于蒙古,共經歷10位帝王。
8、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于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滅亡于明朝。
9、清朝(1636年—1912年),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后,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七、中國朝代前綴的含義
中國歷史朝代里的西周東周,西漢東漢,南朝北朝,西晉東晉,南宋北宋是后人什么時候開始這樣稱呼的,南北東西怎么來區分的?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家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家諸如晉、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在后代也經常反復出現,就是因為后代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這些古老的區域內。為了表達自己的傳承(絕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認宗,比如匈奴人劉淵自認是劉禪的后人,嗯,就是那個樂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建立的政權也叫“漢”),后世的一些朝代非得要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國好多朝代名稱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現在的史學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詞以示區別,比如五代的時候,梁唐漢晉周前都加了一個“后”字,因為這些朝代以前都出現過,同樣的還有努爾哈赤建立的金,歷史上亦稱為后金,區別于女真族與宋朝同一時代的金朝。有時又以統治的中心來區別,比如兩漢,為了有所區別,因為劉邦建立的漢定都是在長安,而劉秀的漢朝定都在洛陽,由于洛陽在西安以東,于是就把劉邦的漢稱為西漢,劉秀的漢為東漢,同樣的情況還有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的劃分。
這些全部都是現代人或者后世人對以前的稱呼,當時只會自稱大漢,大宋,大周之類的。
(一)“東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來區分的,就分成了東西兩漢,宋朝、晉朝、周朝皆如是。
例如:
1、西周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東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后人于是根據鎬京在西,洛邑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
2、西漢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附近),東漢在洛陽(今河南洛陽附近)。同上,稱西漢、東漢。
3、西晉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附近),西晉滅亡后晉室東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同理,分西東兩晉。
4、南北朝,是因為他們的統治區域,南朝基本是在黃河以南,后來也萎縮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國北方。也可以這樣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陽(今河南洛陽)等,都在建康北邊,所以,分南北朝。
5、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南宋臨時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一北一南。稱北宋、南宋。
這些都是該王朝經過一重大事件導致幾近傾覆,但是皇統皇權猶在或者可以復建,但是國都變遷過并且東西南北相距甚遠,如西周東周國都為鎬京和洛邑,就是長安和洛陽,西漢東漢也是長安和洛陽,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后來史書,更多的是口頭上,為了更好的記錄描寫述說,就用東西南北來區分,讓人一看一聽,就知道發生在什么時候,歷史背景如何。但有一個例外,就是西夏,因為當時夏國在北宋西面,當時就已經有宋人稱夏國為“西夏”。
另外一個朝代的命名在國號前往往加上主體位置,如蜀漢,劉備在四川建立的漢政權。
(二)“前”、“后”是以建立的時間先后來劃分: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后趙、前涼、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涼等。五代十國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前蜀,后蜀等。
在朝代里標注“前”、“后”在十六國(“五胡亂華”)里和五代十國里非常普遍。不過有人要問了為什么十六國里有個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邊,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國中是前,十六國里有兩個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稱秦,故以前后秦區分。“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且像孫功達《氐族研究》所稱,還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戰國時期。
八、中國皇帝謚號和廟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廟號和謚號聯系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后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一)廟號
帝王駕崩后,子孫在太廟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劉知幾《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于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后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廟號起源于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廟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一般皇帝就用一個年號,才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萬歷帝,崇禎帝,康熙帝,雍正帝。
(二)謚號
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據其生前業跡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死后一段時間。《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鄭玄注云:"謚者,行之跡也"。 《五經通義》:"有德則謚善,無德則謚惡,故雖君臣可同。" 上古有號無謚,周初始制謚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依據生平業績,根據 謚法擬定謚號,奏請欽定。
“謚號”產生于周朝。據說,周公做謚法,每個天子死后,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后謚他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謚他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謚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但是,謚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于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后,認為加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廢除了謚法,自稱“始皇帝”。后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后來到了漢朝,廟號、謚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謚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么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基本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皇帝都有廟號了,加上謚號開始變長,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后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到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后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謚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謚號很短,一般稱謚號。如:劉恒,謚號“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史稱“漢文帝”;司馬炎,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楊堅,謚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史稱“隋文帝”。發展到后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如:李世民,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史稱“唐太宗”;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因為謚號太長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稱呼廟號。而且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因此像趙佶這樣的昏君,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廟號徽宗,史稱“宋徽宗”。
值得玩味的是,綿延幾千年的謚號制度沒有在最后一個皇帝身上終結,而是由國學大師王國維來收尾。因為是廢帝溥儀沒有謚號,但他卻給王國維御賜了“忠愨(que確)”二字的謚號。從此,中國古代的謚號制度沉入歷史。
(三)中國皇帝謚號分類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贈崇禎的謚號為“莊烈帝”。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
1、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莊、宣、懿等都是好字眼;
2、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
3、屬于同情的有:哀、思、懷、愍、悼等。
“惠帝”是平庸的表示,如漢惠帝、晉惠帝。
“質帝、沖帝、少帝”是對幼年即位而且早死君王的稱呼。
“末帝、獻帝、順帝”是新朝對前朝末代帝王的嘲諷。
“大帝”是個特例,孫權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懷”表示“慈仁短折”,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如周厲王就是一個貪婪的君主。
“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如隋煬帝縊殺后被唐皇李淵加的。而歷史真相卻是隋煬帝竟是中國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
“愨”表示誠實。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四)那怎么區分“廟號”和“謚號”
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謚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謚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謚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謚號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后,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五)年號
也叫帝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稱為“奉正朔”。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后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到了明清,謚號已經跟纏腳紗一樣,又臭又長了,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字數這么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比如像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謚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誰記得住?而年號道光,史稱道光皇帝,多么簡單。清朝皇帝在謚號上不要臉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六)尊號
一般很長,因為大臣們會盡量把好的詞語都往皇帝身上加,尊號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有群臣上請,并不斷加長。如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天地天寶圣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應的也有類似的號,名為徽號,如慈禧的徽號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圣母皇太后”。由于尊號太長,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稱呼皇帝的尊號。
九、中國朝代集
一、遠古時代
二、上古時代
三、夏朝
四、商朝
五、西周
六、東周
七、春秋戰國-1、齊國
八、春秋戰國-2、楚國
九、春秋戰國-3、燕國
十、春秋戰國-4、韓國
十一、春秋戰國-5、趙國
十二、春秋戰國-6、晉國
十三、春秋戰國-7、宋國
十四、春秋戰國-8、魏國
十五、春秋戰國-9、秦國
十六、春秋戰國-10、魯國
十七、春秋戰國-11、吳國
十八、春秋戰國-12、越國
十九、春秋戰國-13、鄭國
二十、春秋戰國-14、衛國
二一、春秋戰國-15、中山國
二二、秦朝
二三、西楚
二四、西漢
二五、新朝
二六、玄漢
二七、東漢
二八、匈奴
二九、三國-1、曹魏
三十、三國-2、蜀漢
三一、三國-3、孫吳
三二、西晉
三三、東晉
三四、十六國-1、成漢
三五、十六國-2、前趙
三六、十六國-3、后趙
三七、十六國-4、前涼
三八、十六國-5、北涼
三九、十六國-6、西涼
四十、十六國-7、后涼
四一、十六國-8、南涼
四二、十六國-9、前燕
四三、十六國-10、后燕
四四、十六國-11、南燕
四五、十六國-12、北燕
四六、十六國-13、胡夏
四七、十六國-14、前秦
四八、十六國-15、后秦
四九、十六國-16、西秦
五十、南朝-1、劉宋
五一、南朝-2、南齊
五二、南朝-3、南梁
五三、南朝-4、南陳
五四、北朝-1、北魏
五五、北朝-2、東魏
五六、北朝-3、西魏
五七、北朝-4、北齊
五八、北朝-5、北周
五九、隋朝
六十、唐朝
六一、武周
六二、吐蕃
六三、南詔
六四、五代-1、后梁
六五、五代-2、后唐
六六、五代-3、后晉
六七、五代-4、后漢
六八、五代-5、后周
六九、十國-1、前蜀
七十、十國-2、后蜀
七一、十國-3、南吳
七二、十國-4、南唐
七三、十國-5、吳越
七四、十國-6、閩國
七五、十國-7、南楚
七六、十國-8、南漢
七七、十國-9、南平
七八、十國-10、北漢
七九、大理國
八十、遼國
八一、西遼
八二、北宋
八三、南宋
八四、西夏
八五、金朝
八六、元朝
八七、明朝
八八、清朝
八九、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