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呼運廷?
應?一直?關注?本?賬號?文章的?讀者?們?的??要求?,我們?把?之前?下架?的?呼子易學?思想?基礎知識?部分?的?內容?,??從即日?起在??每日19點左右?,再以?長文?形式??重新?集中補??發?一遍,?以供有興趣?學習呼子??易學?的??讀者?保存閱讀?!
周易 易經 易傳
周易也可以省略周字,直接稱作易,是一篇文章,一篇小文章,本來只有爻辭,爻辭全文不足5000字,在今天打印出來也就是幾頁紙的文字。
沒人會認為周易只是一篇幾頁紙的文章,認為是一本書,說一本書還不夠,要稱作一部書,說一部書還不夠,要說成是一部經書、經典、典籍。一步步地地位越來越高,被譽為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典籍,是中國文化原典,中國人的圣經,反正是在人類文化史上,把易經放到多高的位置都不為過。
把易或周易稱作易經是儒家的功勞,是孔子《易傳》的功勞。儒家把孔子圣人插手過的典籍稱作經典,孔子為周易作過傳,使得周易跟著沾光,也被列入儒家經典之列。儒家經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在早期,周易排名并不靠前,慢慢地慢慢地,地位越來越高,漢代以后,有了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之稱譽。
說易經是群經之首有兩層意思,一是形成最早,二是位于其他經典之上。這實際上還是抬高了群經的地位,在中國,群經指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諸子的著述,諸子著述遠遠夠不上與易經同等高度。說是大道之源,是說諸子著述為大道之流,這實際上需要分辨,闡釋和發揮易經內含與思想的可以稱之為流,否則連大道之流都算不上。
在中國,闡釋和發揮易經內含與思想的有《山海經》、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易傳》。《道德經》是比孔子《易傳》更為易傳的周易的易傳,是真正為歸藏易立傳的一篇作品。《山海經》是連山演易的行為、行動記述。
孔子《易傳》是孔子對周易是什么的個人理解與闡釋,內容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共七篇,由于《彖傳》《象傳》《系辭》各分出上下篇,這樣就有了十篇,故又稱《十翼》,意為給周易添上了翅膀。按七篇算,是三只半鳥,只能按十篇算,是五只鳥,有十只翅膀。不是的,儒家的意思是說是孔子才使得易經展翅翱翔起來,如果沒有孔子,嘿,易經還只能待在草窩里。《朱子語類》記載:“蜀道館舍壁間題一聯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不知何人詩也。”孔子名丘,字仲尼。說四川一個叫唐子西的人看到過,但不知是誰寫下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改動兩個字,可以用在孔子對易經的貢獻上:天不生仲尼,易經如長夜!這是傳統對孔子《易傳》的評價。是不是呢?很難說,可以說也是也不是。說是,沒有孔子為易經立傳,我們現在甚至可能連易經這篇文章都看不到。說不是,到如今,孔子《易傳》已經顯得越來越有點不大對勁,也正在失去其分量。
從一篇不足5000字的文章,到越來越厚越來越厚直至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一部厚厚的大書,是從誰開始添加堆積的?就是從周文王(也直接稱文王,姓姬名昌)、周公旦(姓名為姬旦,俗稱周公)以及孔子開始的。
周易一書中的形式結構
我們今天通常看到的周易一書中,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在結構上都由1、卦符,2、卦名,3、卦辭,4、彖辭,5、大象象辭,6、爻辭,7、爻象象辭也稱小象象辭,共七個部分組成。
卦符:是易經每一卦畫在前面的一長橫或一長橫斷開的兩種線條,稱作爻,一長橫的稱作陽爻,斷開的稱作陰爻,每6個線條上下為一組,稱作一卦的卦符,就是卦的符號的意思。
為了記憶這八個卦符符號,宋代大儒朱熹編了一個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兌上缺,巽下斷。
離中虛,坎中滿。
陰爻 陽爻:即卦符的陰陽屬性。這些陰爻、陽爻是怎么來的?簡單回答,就是由八經卦而來。八經卦中的陰陽爻是怎么來的?簡單回答,就是由伏羲一畫開天而來。是不是這么簡單?一直到宋代,才有了一個叫邵雍的,給出了一個由一個陽爻、一個陰爻推導出八個經卦的來源。
我們還是要問:是不是這樣?八經卦卦符是這么推導出來的嗎?一個陰爻卦符上加一道陰爻卦符就有了太陰,一個陰爻卦符上加一個陽爻卦符就有了少陽,一個陽爻卦符上加一個陽爻卦符就有了太陽,一個陽爻卦符上加一個陰爻卦符就要了少陽,由此有了四象,四象是指這個嗎?
再往上加卦符,于是有了八卦?直至加出六十四卦?那是不是還可以繼續繼續再繼續加,可以加出來多少卦啊?兩爻的稱四象,四爻的稱什么?五爻呢?七爻、八爻……呢?稱萬物?清代《四庫全書》《提要》中就赫然寫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傍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易說至繁。”“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這句話,今天就時常被人使用。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絕對不是!
由陰陽兩爻添加卦符推導八經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方法,應該不成立,也不會是這樣!
呼子易學思想認為,陰爻、陽爻取自伏羲仰頭觀察飛在天空上的大雁雁陣。陽爻,就是大雁一會兒飛成一字;陰爻,就是大雁一會兒飛成人字。飛成一字,表示大雁遷徙途中遇到好的天氣,此時不需要誰來做領頭雁,每只大雁排成一字大家一起往前飛。飛成人字,表示大雁遷徙途中遇上了不利天氣,老雁、有經驗的雁要飛在前面,自己一邊飛,還要同時用自己的翅膀為后面的新雁把逆風、逆氣流推開,便于新雁飛行。
很新的觀點,陽爻,就是大雁在天空飛成一字;陰爻,就是大雁在天空飛成人字。易經是伏羲觀察候鳥鴻雁的產物,不是靈感一動開始在地上畫一字。
孔子在《易傳》中講伏羲是怎么創造易經八卦的:“古者包羲(即伏羲)氏之王(讀音:旺)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一方面使我們知道了易經來自仰觀府察,另一方面,問題很大,傳統解釋仰觀府察的仰觀,無不是解釋為觀察天上的星象,府察則是觀法于地、取法于地,忽略或模糊了后面“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一句,是分別仰觀與府察的內容,仰觀是“觀鳥獸之文”,府察的也是鳥獸,是鳥獸居住在地上時的“地之宜”。觀天上的鳥獸之文,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飛在天空中的鳥。“鳥獸之文”,即可以指向大雁的飛成一字或人字。
仰則觀象於天,是觀天象還是觀飛鳥之文,區別很大很大,大得不得了,決定了進入易經根本不同的兩大途徑。易經的候鳥易內容,是呼子易學思想的思想主體,我們將會一步步深入展開討論。
為什么易經每一卦都設置為六個爻位,就是取自大雁在天空遷徙時基本的雁陣組合為六只大雁一組。這代表鴻雁一個完整家庭的組合。
易經每一卦中爻位上是陰爻還是陽爻,是伏羲、黃帝時代親身觀察記錄下的產物,是不可變、不可更改的原始記錄資料,卦符是不可以變的,具有只有在這一卦、這一爻爻位上是陰爻還是陽爻的固有屬性。整個易學傳統解釋易經方法中慣用的方法是使用承、乘、應、互、錯、綜六法,后三者,已經是在使用變卦、換卦、組成新卦的方法來解釋爻辭意義,是根本錯誤的。
卦名:卦名也稱卦題,即一卦的題目、標題。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可能原初根本沒有卦名,卦名是后人為學習方便添加上去的,大多是取六個爻辭中使用較多的首字當作題目即卦名。
卦辭:據傳是周文王所作。列于每一卦六爻爻辭之前。是周文王在羑里城監獄中得到易經、研究易經,對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卦義的整體把握性的認識。是文王研究學習易經的讀書札記性質,非易經原有。
彖辭:在周易每一卦中稱作“彖曰”,是孔子《易傳》中的內容,是孔子對周文王所作卦辭的再度解釋。彖,即篆書的篆字,篆刻在竹簡上的文字、文章稱作篆書或篆簡。帶竹字頭的篆字是竹簡文字,不帶竹字頭的彖字是指刻寫在甲骨上的文字。我們今天所稱的甲骨文,應該稱作彖書或彖文。“彖曰”,是“甲骨文字說”的意思。孔子從來沒有見到過甲骨文字,因此“彖曰”不應是孔子所作,而同樣應該是文王或周公所作。
象辭:彖辭之后,每一卦六個爻爻辭前面,緊跟著“彖曰”后面有一句“象曰”,稱作象辭,又稱作“大象”或大象象辭,也是對每一卦整個六爻爻義的總體把握與認知。
易經最初的形式是圖畫、圖像的易經。“象曰”應該是“圖像說”或“畫像說”或“畫面說”。是說在有圖畫畫像畫面易經時,每一卦六爻之前,每一卦都有一幅關于這一卦的總的圖像。史實應該是,先有繪制在布帛上或刻畫在骨頭上的圖像畫面的易經,后有刻寫在甲骨上的文字易經,應該是先有象辭,后有彖辭,象辭本應該置于彖辭之前。今天我們見到的彖辭在象辭之前,或許是像我們今天讀書,有人好在書的題目下面做的閱讀提示或札記,在易經,就可能是文王所為,這樣,“彖曰”反而就放到了“象曰”前面。
爻辭:紀事之辭。每一卦都有六個卦符,也稱卦爻或卦畫,每一卦符后面記錄了在觀察、記錄下這一卦符時即大雁在天上飛成一字還是人字時,飛在天上的大雁以及在地上追趕大雁的人發生過什么事、什么事件,并由此組成易經爻辭的實質內容。這一點,非常重要,即易經爻辭中所記錄的人與事,必定是親身參與了創造和完成易經的人。易經爻辭從來不記載與創造易經無關的人事。說其重要,是指在揭示易經原貌、原旨研究上的重要性,是研究易經的根本指導原則和研究規則。
卦、卦符、爻辭,整個易經六十四卦有著嚴密的結構性、組合性甚至是“地圖性”,這是周易這部書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書籍的獨有的特征。
爻象:爻象象辭也稱小象象辭。爻象是解釋易經爻辭內容,即解釋創造和完成易經的人們留下的圖畫紀事內容。我們今天讀到的爻辭,是后人依據爻象圖畫畫面改寫成的文字形式的內容。這個看圖作文的人,應該是周公,因此《史記》有周公作爻辭的說法。說周公作爻辭對不對?只能說周公是二度創作者。
《春秋左傳》集解記載,韓宣子到魯國去,在魯國見到過易象,于是大為感嘆周公之德。魯國正是周公封地,韓宣子見到的易象,會不會是周公留下的圖像易經?
卦符、爻辭釋讀順序與方法
易經卦符的畫法是由下向上畫,讀法也是由下向上讀。六個爻各有名稱,由下向上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遇到陽爻又分別稱作九,遇到陰爻又分別稱作六。乾卦六爻都是陽爻,由下而上分別讀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爻陽爻讀初九,不讀九初,是初在前,表示陽的九在后。上爻陽爻讀上九,不讀九上,是上在前,表示陽的九在后。中間二、三、四、五四個爻都是表示陽爻的九在前,九后面是二、三、四、五順序。坤卦六爻都是陰爻,由下而上分別讀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初爻陰爻讀初六,不讀六初,是初在前,表示陰的六在后。上爻陰爻讀上六,不讀六上,是上在前,表示陰的六在后。中間二、三、四、五四個爻都是表示陰爻的六在前,六后面是二、三、四、五順序。
八經卦(三畫卦)卦符之外其他緯卦(也稱別卦。六畫卦)卦符的畫法與讀法,也仿照這個規則。如火風鼎卦內卦為巽卦,外卦為離卦,卦符畫法由下而上,卦符讀法由下而上,也由下而上依次讀作: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九。如地山謙卦內卦為艮卦,外卦為坤卦,卦符畫法由下而上,也由下而上依次讀作:初六、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其他類同。
對卦符畫法的深入研究與應用,可由以下兩方面入手。
孔子《易傳》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不要認為孔子這是在講易經的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形而下以及后世理解的道與器的關系。孔子所講的形上形下,僅僅指上卦與下卦,講下卦的固定性、不動性、接應性,外卦的游走性,摩蕩性、外來性。
對卦符的畫法,還要理解到黃帝合符層面,以及后世道士畫符、合符、批符的淵源所在。
經卦 單卦 純卦 別卦 緯卦 重卦
易經象思維下的八卦類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這八個卦稱作單卦或純卦時是指三畫卦,稱八經卦時是指六畫卦。
易經是由這八個單卦兩兩重合組成的六十四卦。
經緯一詞,原指紡織中的經線和緯線,合稱經緯。易經八個單卦稱作八經卦,是經緯中的經的意思,有經就有緯,八經卦中每一個經卦與其他七卦以及自身組合,其他七卦與這一經卦自身的重復使用都具有緯的性質。這是易經特有的形式特征,于是說易經具有經緯天地之功能。也即是說,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經卦與緯卦組合,其下卦都是經卦,上卦都是緯卦。組合后的卦稱作別卦或重卦。
傳統把八單卦稱經卦,把組合卦稱別卦。用別卦名卦,掩飾了緯卦的緯線的性質。
我們要記住易經六十四卦組合上的這個經卦緯卦概念,可能會顛覆一個傳統易學認知,即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第五爻都為君位的說法,包括乾卦九五爻為“九五之尊”,為帝王位的說法,這是在經緯天地的功用中,把帝王放到了緯的位置,讓帝王失去了經的功能。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經緯組合,稱作上下組合,這已經形成一種上卦與下卦的習慣性認知。我們還一定要同時把上卦下卦看作是內卦與外卦組合,即下卦也為內卦,上卦也為外卦,有著居內與在外、外來關系。帝王只能居內卦中爻,不可能居外卦中爻。有如帝王只能居于廟堂之上,不可能長期在外。至于皇帝親征,只是特殊現象,一時現象,黃帝不可能長期居于外。長期居于外的只會是臣,是那些封疆大吏。
易經每一卦都有卦名與卦象,如乾為天,乾是卦名,天是卦象。兌為澤,兌是卦名,澤是卦象。離為火,離是卦名,火是卦象……八個單卦由自身重合形成的八個重卦,在叫法上都是卦名在前面,卦象在后面,如乾為天、兌為澤之類。其他56卦則是卦象在前,卦名在后。如澤天夬卦,澤指兌卦,天指乾卦,澤天為卦象,夬為卦名。火天大有卦,火為離卦,天為乾卦,火天為卦象,大有為卦名。天澤履卦,天為乾卦,澤為兌卦,天澤是卦象,履是卦名。其他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