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岡山,屬于南嶺的北支,位于湘贛邊界羅霄山脈的中段,東起永新的拿山,西至湖南酃縣的水口,北起江西寧岡的茅坪,南到江西遂川的黃坳,方圓275公里。論海拔高度,一般為1000-1500米。距茨坪12.5公里的八面山,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的最高哨口,其海拔高度也不過1800米。眾所周知,江西、湖南兩省多崇山峻嶺,井岡山在當地并不出名,但為什么毛澤東偏偏會選中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帶著起義軍直奔而去呢?這里頭是有原因的。
曾經有兩個人向毛澤東推薦過這個“世外洞天”。第一個是叫張瓊的婦女。當時她是湖南衡山縣婦女會干部。1927年2月20日至23日,為了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曾到湖南 衡山縣城訪問過張瓊。張瓊在閑聊中說起她有個表兄,受國民黨追捕,無處可逃,逃進了井岡山。那兒山高皇帝遠,國民黨鞭長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岡山上躲了幾個月,知道山上的詳細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盤踞。毛澤東此時對井岡山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另一個人就是起義軍中的二團團長王新亞。王新亞是江西安福人,早年參加共產黨,當過北伐軍營長。大革命失敗后,他曾潛回家鄉組織農民武裝,與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是拜把兄弟,互相支援。秋收起義前,他接到江西省委的通知,指示他速到安源開會。該會由中央特派員毛澤東主持。在部署完秋收起義工作后,毛澤東鄭重地對眾人說:還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敵強我弱,倘若暴動失利,退路在哪里?眾人七嘴八舌 地議論著。王新亞把腿一拍,說:“要是咱們打輸了的話,就退到我的兩個老庚(袁、王)那里去。那里高山大嶺,險要得很,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連綿好幾百里,安得下千軍萬馬呢!”大家忙問是哪兒,他說:“井岡山嘛!”毛澤東聽后,馬上聯想到張瓊曾經向他說起的情況,十分欣喜,連忙要王把井岡山和袁、王的情況再講清楚些。此后,毛澤東心中就有了底。
三灣改編后,不足千人的隊伍短時間內難有作為,毛澤東自然決定找這個去處。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從此,開始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支工農軍隊,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從此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
有感于秋收起義的重大意義,毛澤東提筆寫下了這首蕩氣回腸的《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云愁,
霹靂一聲暴動。
1928年2月,新城戰斗勝利后,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已經打開。然而,毛澤東始終心系南昌起義后朱德、賀龍等部隊的下落。有了井岡山這個“落腳地”后,尋找友軍,壯大革命力量,保存和發展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成為毛澤東最急切的思慮。派何人去聯絡朱德等革命同志?毛認為這個重任非何長工承擔不可。何長工與毛澤東早在1918年北京留法預備班上就認識,毛十分欣賞何長工的足智多謀、能言善辯。而且何長工參與了組織秋收起義的許多具體工作,比如,設計制作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面軍旗,在起義部隊中擔任連黨代表和團部參謀,深得毛的信任。
何長工(1900-1987年),湖南省華容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在法國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回國,在湖南南縣、華容從事學生運動,創建該地區中共黨團組織。1926年秋任華容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進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后任連黨代表。同年9月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1928年年初奉毛澤東之命多次冒險尋找朱德部隊,為井岡山會師奠定了基礎。以后,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忠心耿耿,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共和國成立后,何長期在教育界擔任領導職務,是中共歷史上最早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
到達井岡山不久,何長工先被毛澤東派到長沙去聯系湖南省委。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對共產黨和革命左派人士大張“捕殺的網羅”,但何長工毫不畏懼,架起了井岡山中共秋收起義前委與湖南省委之間聯系的橋梁。此后,何再度接受更艱巨的任務——尋找朱德。腥風血雨,殺機四伏,何長工只身進入廣州,到處打聽朱德的下落,但讓他失望的是,由于音訊全無,只能鎩羽而歸。原來,在南昌起義軍失利之后,為保存實力,朱德巧妙利用了在云南講武堂同范石生的同學關系,將其所部改編為國民黨軍范部第140團,駐扎在韶關,朱德自己已化名為王楷。因為這個變故,致使何長工第一次出尋沒能成功。
何長工第二次進入廣州時,正值中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當時兵荒馬亂,情勢更加險惡。何長工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在廣州尋找線索。經過千辛萬苦的打探,終于得知朱德部駐防處,找到了朱德。何長工說明毛澤東派他前來聯絡的目的,通報了秋收起義部隊幾經轉戰、落腳井岡山的情況。朱德欣喜過望,他對何長工說:“我們跑來跑去就是要找個落腳的地方,我們這兩支部隊將來要集中。”
何長工不辱使命,幾度冒著被抓被殺的危險,聯系上了南昌起義余部,為以后朱、毛會師井岡山鋪平了道路,功不可沒。現在,在蒼松翠竹掩映的革命圣地井岡山,有一座紀念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開創千秋基業的雕塑園,其中英姿威武佇立于園門醒目處的一座單人塑像,就是何長工。
1928年4月28日,在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的掩護和接應下,朱德、陳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暴動農軍,安全地轉移到達井岡山,在寧岡礱市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毛澤東同朱德的這次歷史性的會聚,是共產黨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從此,毛澤東和朱德的名字便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1928年5月4日,井岡山迎來了喜慶的日子。這一天,慶祝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同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暴動部隊勝利會師暨紅四軍成立大會召開了。會上,勞苦功高的何長工擔任司儀。紅四軍以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下轄3個師8個團,兵力達5000余人,是當時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規模最大、兵員最多、影響最深、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革命武裝部隊。為此朱德賦詩歌頌:
紅軍薈萃井岡山,
主力形成在此間;
領導有方經百煉,
人民專政靠兵權。
井岡山會師和紅四軍的成立,“兩支鐵流匯合到了一起,從此形成紅軍主力,使我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大旗舉得更高更牢。”(粟裕語)它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大大增強了井岡山的武裝力量和有力地推進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而且對推動紅軍隊伍的建設和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對以后建立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井岡山會師之后,極大地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實力,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驚恐。在南京還未坐穩“江山”的蔣介石,鞭長莫及,只能遙令湘贛兩省的軍閥“進剿”井岡山。4月底,紅四軍首戰五斗江,擊破了敵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兩次“進剿”,一度占領永新城,成立了永新縣工農兵政府。5月中旬,紅四軍取得了草市坳戰斗勝利,再次攻下永新城,擊破了贛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進剿”,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革命軍民信心倍增。
6月上旬,贛軍改以第九師師長楊池生為主力,楊如軒為前線總指揮,帶著5個團的兵力,氣勢洶洶奔井岡山而來。同時,湘軍吳南部也出動3個團配合贛軍的進攻。紅四軍以小股兵力鉗制湘軍,主力打贛軍。6月23日,在新、老七溪嶺和龍源口打得來犯之敵潰不成軍。群眾熱情歌頌:
不費紅軍三分力,
打敗江西兩只羊(楊),
真好!真好!
快暢!快暢!
軍事上的勝利使井岡山的紅色割據區域迅速擴大。紅四軍占領永新、蓮花后,“割據區域計有寧岡全縣,永新全縣,蓮花全縣,吉安一小部分,安福一小部分,遂川之北鄉,酃縣之東南鄉一部,橫直數百里”,面積達7200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工農武裝割據”已經初呈規模。
繼茶陵、遂川、寧岡、永新工農兵政府成立之后,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應運而生,酃縣、蓮花工農兵政府也宣告誕生。邊界各縣在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邊界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邊界黨組織風生水起。邊界的地方武裝和赤衛隊、少先隊、兒童團等群眾組織茁壯成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此進入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