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 dwarf planet
定義:圍繞太陽或其他恒星運行、質量比行星小、但依然能呈現為流體靜力學平衡形狀(接近于圓球體)、然而未能清空其運行軌道附近空間區域的天體。
學科:天文學_太陽系_行星科學
來源:《天文學名詞》
相關名詞:太陽系 行星 太陽系行星 太陽系小天體
【延伸閱讀】
矮行星是一類比大行星小而比小行星大的天體,是太陽系天體的一個類別,2006年才被定義。
矮行星這一類別的提出,起因在于冥王星(Pluto)的歸類問題。
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威廉·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發現的一個海王星外天體,最初認為它的質量與地球相近,因而稱之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1978年發現了冥王星的第一顆衛星冥衛一(卡戎星),因而精確地測算出了冥王星的質量。原來它比水星還小,只有水星質量的二十分之一,于是冥王星的行星“資格”受到了質疑。
2002年至2005年期間,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依伯帶中又發現了三顆大小與冥王星相近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是創神星(Quaoar)、塞德娜(Sedna)和鬩神星(Eris)。其中鬩神星剛發現時命名為2003 UB313,被認為是一個體積略大于冥王星而質量比冥王星還要高出約四分之一的天體。有些天文學家因而提出,如果繼續承認冥王星是行星,那么就必須認為2003 UB313是第十大行星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之爭迅即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從而促使國際天文聯合會(IAU)不得不考慮對“行星”概念做出正式的定義。
2006年8月,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聯合會第26屆會議上,天文學家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后通過決議,啟用了“行星”概念的正式定義,還定義了一個新的類別——矮行星。
矮行星與行星的相似之處是都具有足夠大的質量,從而使星體呈現為規整的球形;不同之處是在矮行星軌道附近的空間區域內還有其他一些質量相近的、一起繞著太陽公轉的天體——也就是說矮行星的質量還不夠大,還“未能清空軌道附近的空間區域”。
因此冥王星被降格,從行星的行列中移出,它與鬩神星、谷神星(Ceres)一起進入矮行星的類別。200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又將鳥神星(2005 FY9,Makemake)和妊神星(2003 EL61,Haumea)也歸入矮行星。
迄今為止,得到國際天文聯合會認可的太陽系內矮行星共有5顆,而在太陽系之外尚未發現矮行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 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