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末年的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江南地區連年遭遇災荒,加上元朝廷的橫征暴斂,令老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于是義軍揭竿四起,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家道殷實的畫家倪瓚為了逃避官租和義軍,就將家資散盡,寄情山水詩畫隱居了起來。他曾經在宜興、常州、湖州一帶的村舍和寺觀棲居長達二十年之久。到了朱元璋剪除群雄,將蒙古人驅逐到漠北后,江南的秩序開始安定,倪瓚這才于洪武初年回到了無錫的故里。
當時的人們把倪瓚稱為“倪遷”,其原因是他既愛潔成癖又性情孤僻。倪瓚結束了流浪生活,回到故里之后,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他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張揚。顧元慶《云林遺事》里面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朱元璋統一天下過程中功勛卓著的功臣徐達,在無錫的鄧尉山建造了一座養賢樓,專門用來“雅集”天下的文人墨客。一時之間,天下的名士趨之如鶩,云集于此。
在這些人當中,倪瓚的名聲算是最響亮的。這部分原因恐怕是他的所作所為常常令人不解,所以人們稱他為怪癖。有一天,倪瓚茶癮上來,近在眼前就有湖水,然而他卻不取,而是讓隨從到遠在深山的七寶泉取水。這個隨從就辛辛苦苦挑來兩桶泉水,正準備給倪瓚煎茶。沒想到倪瓚七去只取了前桶水用來煎茶,卻將后桶水桶泉水,正準備給倪瓚煎茶。沒想到倪瓚七去只取了前桶水用來煎茶,卻將后桶水嘩地一下倒了用來洗腳。這簡直是太浪費了,眾人對此大為不解,因此有的人忍不住問他這是為什么。
倪瓚的回答給出了一個似乎很有道理的阿答:“前面一桶水不會碰到什么不干凈的東西,因此我用來煎茶。而后一桶水很可能就會被挑擔人的屁所污穢,因此我就用來洗腳”。這種潔癖簡直達到無理的程度!且不說挑擔人在路途上很可能會換肩而使兩桶水的位置前后顛倒,就說用已經污穢了的水來洗腳,這又有什么清潔可言?一邊正在煎茶品茗,一邊腦子里面還想著已經污穢了的水,這個茶還有什么潔凈、清香可言7這還不如像后來的江南富貴之家那樣,將前桶水貯用,而后桶水干脆就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