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10號載著第一支南極考察隊隊員行駛在太平洋上
1984年11月19日,中國南極考察委員會派出的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乘“向陽紅10號”出發,赴南極洲和南太平洋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這支考察隊由來自全國60多個單位的519人組成,經過20多天的海上航行,12月26日抵達南極洲。1985年2月25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站址設在喬治島南端的菲爾德斯半島東岸,為常年越冬站,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
考察隊在南極洲和南太平洋進行了海洋生物、水文、地質、氣象、地球物理、海洋環境等6個學科23個項目的考察,取得14項突破性的成績,考察活動歷時142無航程4.9萬公里。
新中國檔案:兩極科考
南極科考
南極是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污染的潔凈大陸,那里蘊藏著無數的科學之謎和信息,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和能源。目前,世界上有28個國家單獨或聯合在南極洲建立并運行著72個科學考察站。20多年來,中國的南極科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83年6月8日,我國以締約國身份加入南極條約,自從1984/85年度組織實施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后開展了25次科考活動,并陸續建設了長城、中山、昆侖考察站。
1984年11月19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搭乘我國自行制造的遠洋考察船“向陽紅10號”和海軍打撈救生船“J121”開始了開創歷史的遠航。1984年12月,考察隊抵達喬治王島。1985年2月,我國第一座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落成,結束了中國在南極沒有考察站的歷史,并且實現了當年建站當年越冬考察的壯舉。
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國開展了第五次南極科考活動。此次考察由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和長城站考察隊兩部分組成,首次東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極大陸建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考察隊于1989年1月26日舉行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儀式,2月26日建成中山站并舉行了落成典禮。1989年2月27日開始,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進行冬季科學考察。
1989年7月28日,我國選派秦大河同志參加了由中國、法國、美國、前蘇聯、英國和日本6國6名隊員組成的國際徒步橫穿南極科學考察隊,從南極半島頂端拉森冰架的海豹巖出發,開始了7個多月舉世矚目的徒步橫穿南極科學探險的偉大壯舉,并于當年12月12日到達南極點。
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2月18日,我國在第21次南極科考活動中,首次對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實施了科學考察。
2008年4月,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第24次南極考察活動,緊緊圍繞南極內陸站建設選址、“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三大目標展開,取得了豐碩的考察成果。在這次科考中,第二次成功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并在最有可能建站的900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建站選址系統調查,獲得一大批基礎數據和關鍵資料,為我國內陸建站選址和開展工程建設奠定了基礎和依據。 第25次南極考察于2008年10月-2009年4月完成。此次考察期間我國于2009年2月2日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實現了中國南極考察從南極大陸邊緣向南極內陸擴展的新跨越,也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發展中國家。
北極科考
北極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它與南極地區一樣,在全球變化研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科學考察的重要領域。因此,加強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研究已成為許多國家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我國地處北半球,與北極關系密切,自1999年以來,已開展了三次北冰洋和六次北極黃河站科考,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資料。
1999年7月-9月,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了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依托“雪龍”船在白令海、楚科奇海等海域開展了海洋、大氣、生物等領域的多學科綜合考察。2003年7月-9月,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了我國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雪龍”船成功跨越80°N,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等海域開展了海洋、冰雪、大氣、生物、地質等多學科立體綜合觀測。2008年7月-9月,我國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這次考察也是中國北極科考史上范圍最廣、完成考察項目最全面和到達緯度最高的一次。
2004年7月28日,我國位于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地區的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正式落成啟用。這是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研究基地,是一個跨學科、多功能、開放式的綜合考察研究平臺。作為我國船基北冰洋考察的有效補充,它的建成可以穩固支撐中國在北極地區長期深入地開展多學科研究和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有力提高中國對全球變化科學的貢獻率,積極促進對北極地區與中國自然環境系統影響的認識水平的發展。黃河站落成啟用以來,我國每年派遣科考隊前往開展大氣、高空物理、冰川、海洋、地質和環境等方面的長期觀測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