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國(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
近年來,歐陽中石書寫的文明宣傳標語,貼滿大街小巷,“中石”之名家喻戶曉。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全國民眾學習書法的熱情高漲,他參與創辦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并且主編書法教材,使書法愛好者能夠系統學習書法藝術。1986年,我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廣州分校教授書法,那時就知“中石”大名,用的就是他主編的教材。
“草木得天滋雨露,江山如畫煥文章。”這幅行書《七言詩句》大概是中石先生隨手寫下的許多行書作品中的一幅。作品呈現出來的質樸平實、墨豐筆潤的審美特征,就是他書法的典型風格。
夸張變形,平中見奇。中石先生早年學書即臨習《大唐皇帝等慈寺碑》,這奠定了他一生的書法基礎。結體寬博,用筆平實,沒有文人雅士的貴族氣派,而是呈現出與大眾文化接近的平民書風。這一切全都從此而來。
一般說,行書作品的局限就在于章法布局上難有變化,拘謹規整,只能“如排算子”。這幅作品也是前四行每行三個字,最后一行兩個字,再加落款,看上去十分平常。但是,他對一些字的偏旁、點畫做了特殊的夸張處理,使本來寫得平常的字變得奇特起來,甚至這些特殊的筆法成了代表他書法風格的符號。例如,“草”字結體看似平淡無奇,甚至有點平俗。但是,它部首夸張,過分放大的草字頭與最后一筆短細的一豎形成鮮明對比;而那粗重的一橫則形成有力的托舉和平衡作用。“天”“文”二字的長撇短捺,特別是那一撇收筆時的重頓回鋒,更加赫然醒目;而且撇曲捺伸,撇長捺短,對比明顯。“滋”“江”二字“氵”寫成粗重的短點長豎;“山”字的曲折收筆、“畫”“章”二字的夸張長橫。落款時輕靈的“中”與重大夸張的“石”字對比更加強烈。這些特別的都是典型的“中石家法”。
順鋒平移,不見鋒芒。中石先生習書走的是一條將唐法、魏碑和晉韻融合的道路,其楷書《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他這種探尋的成功之作。晚年他名聲大振,他的書法筆法反而不再講究。例如,這幅作品在筆法上除了“木”“天”“文”三字的撇捺有提按頓挫的變化外,其它幾乎全都是順鋒平移。“如”字的寫法非同一般,有奇姿,可是因為全無提按,只是平移畫字,筆法十分單調;甚至如“滋”“江”二字“氵”的筆法也缺乏變化,流于滑俗了。正因為如此,在筆法上他也就遭人詬病,說他就是側鋒抹字。
中石先生推崇魏碑。不過,他臨習魏碑并沒有以筆師刀,刻摹方剛的鋒芒和突出的尖角,而是取法魏碑古拙質樸的逸趣,追求婉柔秀美。特別是他的行書作品幾乎全都是收斂鋒芒。例如,這幅作品中除了“天”“露”“文”三字中少有點出鋒的筆畫以外,其它全不見筆鋒。這雖然構成了他的書藝特色,但是也成為弊病。殊不知,書法用筆無論是中鋒還是側鋒,均以筆鋒來展現書家的性情和心意,得鋒則得意,見鋒可見心。若是全無鋒芒,都是順鋒平移,豈不是與美術字無疑,書家性情如何表現?
行草相間,墨豐筆潤。行書與草書不僅字形各異而且書寫的速度不同。為了改變章法上過分規整的弊端,這幅作品書寫上采用行草相間的寫法,如“得”“山”“如”“煥”“章”“中”均為草書。這不僅帶來字形和線條上的變化對比,而且還調節著作品的節奏。此外,作品用墨豐潤,加之結字寬博,充分體現了“重、拙、大”的碑派書法特色。不過,用濃墨雖然可以增添字的神采,但前提是須有健筆相配合,方才不至于多肉而少風骨;況且整幅作品一黑到底,缺乏墨色上的變化,也未免沉悶單調。其實,書法用墨蒼潤兼施方為上策。
此外,作品的字勢敧側右傾,這原本可以增加字的豐姿和動感,補救章法布局上呆板。可是,他寫得每一個字都是右傾,結果物極必反,變成雷同單調,甚至變成不良習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