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并沒有發現尋找可居住區里地球大小行星的捷徑,”霍華德說道。“這將要求新一代的極穩定的光譜攝影機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然而,開普勒-78b也提出了一個更加直接的謎題:為什么這顆行星會存在?當行星系統形成時,年輕的恒星更大,它將完全吞沒處于軌道的開普勒-78b。這意味著這顆行星應該形成于非常遠的距離然后朝恒星逐漸靠近。但如果事實的確如此,那么應該已經完全落入恒星內部。
無論是哪種情況,這顆行星的診斷都不容樂觀:理論學家預測在未來30億年,重力將導致開普勒-78b旋轉落入自身恒星并被撕成碎片,
2013年12月10日據美國《探索》雜志網站報道,在眾多系外行星中,開普勒-78b顯得與眾不同,這不僅是因為它的大小與地球相當,可能擁有巖石的地表和一個鐵核。開普勒-78b與地球之間的相似性可能還并不局限于此。它圍繞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開普勒-78”運行,距離非常近,一“年”的長度僅有8.5小時。事實上,由于它和它的“太陽”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過接近,其地表的平均氣溫要比地球高出近2000攝氏度。因此,將其稱為一個“巖石”行星實際上是不嚴謹的,因為它更像是一顆被巖漿淹沒的地獄星球。
但這還并非是開普勒-78b背后謎團的全部,事實上,科學家們認為這顆行星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大衛·拉森(David Latham)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這顆行星完全是一個謎團。我們不知道它為何會形成,也不知道它如何會遷移到它今天所在的位置上。但我們的確很清楚一點,那就是這樣的狀況將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按照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這顆行星簡直就是異類——它的體積很小,大約僅比地球大出20%左右,它不可能在所處的位置上演化形成,并且理論中也找不出任何一種機制能夠使其從別處遷移到這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它將無法在位置上堅持太久,它將注定被恒星的大火吞噬。
不過這里的“不久”當然是天文學意義的尺度,對于一顆根本就不該存在的行星來說,這樣的壽命已經夠慷慨了。按照估算,開普勒-78b將在大約30億年后落入恒星的熊熊烈焰之中。
恒星開普勒-78位于天鵝座,距離地球約400光年。當其處于恒星演化的早期階段時,其體積要大得多。而當天文學家們嘗試計算這顆恒星在其演化早期的體積大小時,他們發現那時候行星開普勒-78b的軌道將會位于恒星內部。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迪米特·薩塞洛夫(Dimitar Sasselov)說:“它當然不可能在今天所處的位置上形成,因為你不能在一顆恒星的內部形成一顆行星。”
那么是否有可能是這顆行星早期曾經擁有更遠的軌道,而在此后才逐漸發生了向內遷移?這一種可能性也已經被研究人員排除。薩塞洛夫表示:“它不可能是在遠處形成之后再向內遷移到目前位置的,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它就會直接一頭撞上恒星。因此我們處于兩難境地。”
但盡管擁有此類奇特的特征,開普勒-78b并不孤單,實際上它代表了一類由美國宇航局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發現的新類型系外行星。這類系外行星的大小與地球接近,并且軌道非常靠近恒星(公轉周期低于12小時)。在這其中,開普勒-78b是首顆被測定了大小和密度的成員。拉森表示:“開普勒-78b是這一新類型系外行星的典型代表。”
盡管是開普勒小組最先發現了開普勒-78b,但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還借助了設置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上的天文觀測設備,以及夏威夷凱克望遠鏡的高分辨率觀測數據。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探測系外行星的原理是所謂的“凌星法”——即對恒星進行精確測光,當有行星從恒星面前經過時便會遮擋恒星的一部分光芒,從而導致恒星的亮度出現輕微下降而被檢測到。這樣的測量數據可以用來估算系外行星的直徑大小。而另一種方法則被稱作“徑向速度法”,其基本原理是:當行星圍繞恒星運行時,盡管其質量相比恒星而言很小,但仍然會對恒星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其出現輕微的晃動。通過檢測這種晃動效應,科學家們便能估算出系外行星的質量大小。將徑向速度法與凌星法獲得的數據資料相結合,科學家們便可以計算出系外行星的密度數值。
天文學家們指出,在我們太陽系的內部水星軌道內側也完全可能曾經過一顆大行星,只是后來整個被太陽吞噬,沒有留下一點痕跡。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盡管這類奇特的系外行星的起源問題尚不明朗,但或許可以將它們稱作“伊卡魯斯行星”——正如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伊卡魯斯那樣,它們飛地離太陽太近了。這無異于飛蛾撲火,最終會將它們引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