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上把“要官”的詩叫著“干祿詩”或“干謁詩”[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歷史上把“要官”的詩叫著“干祿詩”或“干謁詩”

 

    唐朝的田園詩人孟浩然不知怎么突發(fā)奇想,跑到首都(長安)跟當了丞相的張九齡“要官”,寫了一首《臨洞庭上張丞相》的“要官”詩,有“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名句。

不過,孟浩然的“跑官要官”很是高雅。理由正當,還留著臉面。夸對方而不過分;要官當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含蓄啊。原詩是這樣的: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歷史上把這種“要官”的詩叫著“干祿詩”。所謂“干祿”,就是不給“濕祿”,不真給錢,而是向上級領導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

    孟浩然的詩寫得很有水平,詩中的“垂釣者”,暗指當朝的執(zhí)政者,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羨魚情”言外之意如果有人引見自己就會由“坐觀”變?yōu)閳?zhí)竿而釣的人啦。

    這種羞羞答答的要官,要是在現在肯定是不靈了。時代不同了,社會在前進嘛。“臉皮薄,吃不著;臉皮厚,吃塊肉。”別說你寫一首高水平的“干祿詩”,你寫三百首也白搭,沒用。因為,現在送“濕祿”的人多得很,都是白花花的“銀子”。真金白銀多好啊,實惠得很啊。錢多了有什么不好?誰跟錢有仇啊,沒聽說有錢就有一切嗎?所以啊,“書記賣官,市長賣地”的主角們,在懂得了這個簡單道理后,不但大把大把地、大張旗鼓地收錢,而且還要在收錢的過程中享受收錢的快感。“干祿”有什么意思?又有何用呢?不實惠。一不能吃,二不能喝,三不能穿,四不能用,五不能傳給子孫,再說啦,這么雅致的高深的“干祿詩”,人家也讀不懂啊!

    

【擴展閱讀】 

 

【原詩】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韻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
水天含混迷迷離離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
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
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
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注解】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④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⑤濟:渡。⑥端居:安居。

 

【評析】
  這首詩是一首“干祿詩”。“干祿詩”即是祈求引錄薦用的詩。作者托興觀湖,表現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詩中氣象較為開闊的一首。此詩氣勢磅礴,又含蓄蘊藉,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43)。作者重游京師,張九齡為相,便以此來詩為相贈。
  首聯(lián)說金秋八月,洞庭湖面平闊,水氣彌漫,湖天連成一片。讀來音節(jié)抑揚而含古意。“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極言洞庭的雄壯,從最可表現的湖的特點的霧氣與波涌著筆,說水氣蒸騰,漫于云夢之境,波涌連天,聲撼岳陽古城。一唱三嘆,洞庭湖浩曠雄渾如在眼前。
  后來首作者含蓄而又得體地表露了欲求出仕的思想感情。想渡洞庭湖。卻可惜沒有渡船,實際是說欲出仕而無人引薦。這樣閑居,有愧于圣明之世。這里要表達的是作者不甘心伏處草野,而欲出仕。
  尾聯(lián)緊承上兩句,希望張丞相能引薦自己,使自己有機會出仕。
  孟浩然此詩,以望洞庭湖托意,詩意超絕,不亢不卑,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又不露甘乞之痕。


【比較閱讀】
  宋人胡仔《苕[sháo]溪漁隱叢話》:“《西清詩話》云: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皆見稱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這段話將孟浩然句與杜甫句作了比較,肯定了二者對洞庭湖的廣闊景象的贊美俱是神來之筆,孟“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lián)寫出了洞庭湖的廣闊的水勢和恢弘的氣勢。上句寫湖豐厚的氣蘊,仿佛廣大的云夢沼澤之地都受其滋養(yǎng)哺育,處處草肥水美,蒼綠一片;下句寫湖的澎湃浩蕩和波濤洶涌的聲勢,力度驚人,似乎要撼動湖邊這一座小小的岳陽城了。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聯(lián),寫出了廣闊無垠的洞庭湖浩浩蕩蕩、一望無際的壯觀景象。湖水無邊無垠,東方的吳地和南方的楚地在此相連,水勢連天,天地似乎都受其水勢蒸騰而日夜漂浮其中。從詩人個人情感來看,孟浩然只寫出了個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詩的結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渴望得到援引;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顯開闊、博大,不僅寫出了洞庭湖壯觀景象,詩的結旬“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更顯出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干謁詩

簡介
  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些干謁詩,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跡。
實例
  唐代詩人孟浩然,苦學多年,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他給丞相張九齡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薦:“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蕩漾,水天相接,混為一體;湖面之上,霧氣升騰,波浪翻滾,撼擊岳陽。后四句轉入抒情,言明心跡。想渡湖而無舟楫,圣明時代卻不能有所建樹,心感愧恥;看著別人垂釣,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詩歌委婉地表達了希望為圣朝干一番事業(yè)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詩人朱慶余,在臨考前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近試上張水部》探聽虛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此詩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
  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從以上幾首詩歌可以看出,我們的先人推薦自己時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國是一個不喜張揚、崇尚含蓄的國度。中國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顯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識”,得“千呼萬喚始出來”。侯贏在信陵君幾次盛邀之下勉強應邀,諸葛亮在劉備三請之后方才出山。歷史上雖有自我推薦的毛遂,有個別文人寫詩文求謁的故事,但為世人不屑,君子不齒。我是千里馬,沒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來,豈不掉了價丟了面子。這種心理加上社會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懷才不遇也就不足為怪了。
后話
  唐人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行卷其實就是一種干謁行為,行卷之詩,從寬泛的意義上說,都可以視為干謁詩。

 

唐人干謁詩例說


先看一首唐章碣的《東都望幸》:
懶修珠翠上高臺,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
唐以洛陽為東都。詩中字句,大意說東都的宮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陽,自己有機會承恩受寵,轉念一想,又陷入絕望:因為君即使東巡,也會從長安帶來他寵愛的美人,自己仍舊沒有機會;以致懶于梳妝打扮,整日雙眉緊鎖,也不再上高臺眺望了。
表面上,這是一首宮怨詩,而實際上,據《唐摭言》記載,作者寫這首詩乃是為了諷刺高湘。高湘回長安時路經連江,邵安石將自己寫的詩文呈獻給他,很受賞識。高湘便將邵安石帶到長安。后來他以禮部侍郎主持進士考試,邵安石就及第了。(當時試卷不糊名)章碣在詩中以望幸的宮女比 包括自己在內的不第舉子,以君王比高湘,以美人比邵安石,暗寓褒貶,語含怨憤。然而話說回來,章碣的怨恨其實并無多少道理,高湘所為,也算不得科場舞弊,并未違犯什么原則。當時,應試舉子在考試前將自己平日所作詩文呈送給主考官或社會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預留一個好印象或得到社會名流褒揚于主考官從而對正式科舉有所幫助,這已蔚為風尚,時人稱之為“溫卷”或“行卷”。
行卷其實就是一種干謁行為,行卷之詩,從寬泛的意義上說,都可以視為干謁詩。唐人行卷實為一代風尚,由此產生了不少佳話佳作。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其出處《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一首行卷之作。據唐張固《幽閑鼓吹》所載,白居易年少時進京應舉,以平日所作行卷于顧況。顧況見了卷首署名,熟視白居易,笑道:“長安米價正貴著呢,要在長安居住,大不容易啊!”這才翻閱詩卷,首篇即是此詩,顧況一讀之下,大為贊嘆,說道:“寫得出這樣的詩句,要在長安居住也就容易了!”于是四處稱道白居易,使他聲名大振。  
下面完整地看一首行卷之作。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詩又題《近試上張水部》。張水部即張籍,他以擅長文學而又樂于提拔后進與韓愈齊名,合稱韓張。朱慶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賞識,可是臨近科舉,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詩,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張籍,以舅姑比考官,就應試前景征詢于他。詩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禮次日清晨拜見公婆。此詩抓住這一社會風俗中的生活細節(jié),刻劃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遲疑的心理,可謂體貼入微,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畫面美、風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賞愛不已。難怪張籍特別作了答詩《酬朱慶馀》: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這一首詩也用比體寫成,以越女比朱慶馀,同樣含蓄地回答他,你雋秀超拔,不用為考試擔心。
其實,含蓄正是好的干謁詩的必備條件之一。干謁詩之“干謁”,乃是“求拜”的意思。干謁詩是求人之詩,用時髦的話說,就是自我推銷的廣告詞。然而,詩歌畢竟不是廣告詞。廣告詞不妨直接吆喝,詩歌卻不能不顧及藝術美,何況干謁詩的作者還要籍此展現才華。干謁詩難作,正在于此:又要有求于人,又不能低聲下氣,滿臉寒乞相、諂媚相;又要稍露崢嶸,又不能矜夸自大,通身孟浪氣、狂傲氣。正如高空走鋼絲,不是高人,難成佳作。
例如,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一生基本上過著隱居生活,然而他的內心卻充滿了仕與隱的矛盾,畢竟,他生活在盛唐。盛唐是一個洋溢著朝氣的時代,受此熏染,士子們大多胸懷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唐承隋制,用科舉將士子們的政治熱情納入常軌。孟浩然其實是想有所作為的,他在四十歲那年赴京應試,原以為功名唾手可得,卻不料名落孫山,失意而歸。這首詩大約是在長安應舉前后贈給時任丞相的張九齡的。
詩的前四句承題寫洞庭湖風光,境界闊大,特別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lián),更是氣魄非凡,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齊名,同為寫洞庭湖的名句。有這樣的佳句,作者的才力、胸襟自不必說了。后四句因景設喻,所謂“欲濟無舟楫”,字面說想要渡過洞庭湖而沒有渡船,實際是說想走上仕途卻無人援引,所以“端居恥圣明”,只好在圣明之世平居在家,這實在使人羞恥,表達了想要有所作為的意愿。“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兩句承上申足意思,“垂釣者”喻指一般當政者,“羨魚情”用古語“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羨慕他人無補于事,總須自己實踐才好,再一次表達了出仕的愿望。同朱慶馀相類,孟浩然的表達同樣以比體為之,得含蓄之美,而尤為難得的是將眼前景、心中情、書中典巧為融合,這一番天衣無縫的裁剪功夫,斷不是凡筆可為的!
科舉考試固然將行卷之風推向極盛,而盛唐噴薄向上、尚賢使能的時代氛圍產生的推動作用也是顯然的。此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自由的時代,當時大批說客游士奔走天下,干謁王侯,他們依時事所需,隨機設辭,憑著宏辭雄辯為王者師,由白衣立致公卿。毛遂自薦創(chuàng)造了一代讀書人的行為典范,千金買骨則時時鼓舞著讀書人對賢明君主的期待,而諸如蘇秦、張儀、衛(wèi)鞅、范睢等人的成功更是堅定了自信的讀書人孜孜以求的信念。秦漢一統(tǒng)之后,社會由動蕩步入安定,走上常軌。漢以征辟察舉選用人才,戰(zhàn)國策士的進身方式失去了社會土壤,不再是出仕的主流方式,卻沉淀為不少知識分子心中的理想,從朱買臣、諸葛亮直至唐太宗時的馬周,也算是代有其人,不絕如縷了。在李唐這樣一個革故鼎新,自由奔放的時代里,讀書人的熱情被極大地煥發(fā)出來,他們是敢作敢為的,行卷之所以產生和盛行于唐朝,恐怕和千年以來對戰(zhàn)國策士精神的承傳不無關系。
更有少數人,不僅從戰(zhàn)國策士那里得到啟發(fā),更將其作為現世的目標。這些人大多特立獨行,自負自傲。李白,是他們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干謁文字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
試看他的《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四年游北海郡時寫給北海太守李邕的。頭四句用《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詩人自比大鵬,字里行間豪氣激蕩。五六句表現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諷刺,也飽含著世無伯樂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貞觀年間下詔尊稱孔子為宣父。《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勸李邕重視自己。此詩言辭頗為自負,乍一看犯了干謁詩之忌,卻通過“時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兩兩對照,巧妙地恭維李邕超越“時人”,有“宣父”之雅量。這樣既無礙于干謁之體,也保持了自己略無拘束的個性,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的地方。此外,這首詩前七句純是大言,第八句仍是大言,竟能扭轉大言之害,當是作者有意弄險逆挽,籍以展現高超的技巧,暗示大言不是空言。
唐人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同為干謁詩,朱慶馀溫婉,孟浩然懇切,而李白竟能出之于豪邁,優(yōu)秀的作家即使是戴上腳鐐舞蹈,也總能創(chuàng)造典范、展現風格。

 

唐代干謁詩的類型

 

 

    摘要:干謁作為一種請求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為方式,始終和古代士子的仕途休戚相關。作為其主要形式的干謁詩在唐代形成了一枝獨秀的局面。本文在參考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和干謁對象身份的基礎上,主要根據干謁目的之不同將干謁詩厘分為四類,從另一個側面來初步感知唐人的求仕之路。  

    關鍵詞:干謁詩干謁目的仕途分類

 

    干謁詩作為一種帶有明確請求援引目的的詩歌類型,自漢以來,歷代都有,而在唐尤為壯觀,不僅創(chuàng)作隊伍龐大,數量可觀,而且一些經典的干謁詩句歷久彌新,被累世傳誦,所以對干謁詩進行研究不僅有意義,而且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葛曉音先生《論初盛唐文人的干謁方式》一文的基礎上,參考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和干謁對象的身份,主要根據干謁目的的不同將干謁詩進行細致的分類研究。

干謁依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有方法,按照干謁目的不同,或為求取科舉而干謁,或為授官、銓選而干謁,或為入幕出幕而干謁。以干謁者身份的不同又分應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資官、在朝官員等。在干謁方式上則又有互利法、懇請法、激將法等不同。因為干謁詩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所以,我們就從干謁詩的寫作時間、干謁者的生活狀況及干謁者的身份出發(fā),以干謁目的的不同來對干謁詩進行分類研究。  

  一、求取科舉登第的干謁詩

  唐代科舉主要有常科、制科兩類。因此,求取科舉入仕的干謁詩也相應地針對常科、制科而有所不同。

  (一)求取進士出身的干謁詩

  唐代常科的科目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共有秀才等十二種之多,但這些科目受人重視程度卻大不相同,正如清人王鳴盛所說:“其實若秀才則為尤異之科,不常舉。若俊士與進士,實同名異。若道舉,僅玄宗一朝行之,旋費。若律、書、算學,雖常行,不見貴。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約終唐世為常選之最勝者,不過明經、進士兩科而已。”(1)從錄取數量、概率上看,明經得第者,每年有一二百人,進士科得第者每年則只有十幾人、最多也不過三四十人,中第概率明經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為百分之一二,不可謂不懸殊。(2)物以稀為貴,所以當時不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3)之說,而且,“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4)可見,在唐常科各科在唐人心目中,進士科居于何等重要地位。  

  正由于進士科以詩賦為主,及難于上青天的登第概率,為取得進士出身,一批批應試舉子紛紛加入到以詩干謁的洪流之中。舉其要者如: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入長安,干謁一代賢相張九齡,其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句則成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既表明了入仕的愿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實屬干謁詩中第一等文字。  

  中晚唐用于進士考試的干謁詩也不少。孟郊曾留下大量的干謁詩,《古意贈梁肅補闕》約為貞元八年(792)所作,謁右補闕梁肅。此外尚有《上包祭酒》、《獻漢南樊尚書》、《贈蘇州韋郎中使君》等。  

  正因為知貢舉、侍郎等高官和社會名流對進士及第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成了仕子干謁的首選對象,傳誦久遠的唱和詩《閨意獻張水部》和《酬朱慶余》,實際上就是干謁詩。《云溪友議》記載:  朱君(慶余)尚為謙退,作《閨意》一篇以獻張公,公明其進退,亦和焉。詩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狀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張籍郎中酬曰:“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朱公才學,因張公一詩,名流海內矣。(5)  

  由此可見,試前干謁不僅必要而且往往卓有成效。兩首詩均采用了詩歌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比”的手法,既生動優(yōu)美,又委婉含蓄。贈詩寫得好,答詩和的妙,可謂珠聯(lián)璧合,不僅是干謁詩,也是整個唱和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求取制舉入仕的干謁詩

  相對于定時、定科取士的常科,制科是由天子下制詔舉選的一種考試形式,由于考試科目、考試時間的不定性,制科則可以說是“特科”。制舉是舉制和選制的結合,具有舉士與選官的二重性。正因為制科是登上仕途的終南捷徑,進士落第舉子、前進士、前資官、現任官紛紛加入到制舉的行列中來。由于制舉要求無論薦舉還是自舉,均須由現任官員相保,所以為求制舉,士子們不得不展開對權貴的干謁。著名詩人王勃、賀知章、高適、李益、元稹、白居易、杜牧,名臣張說、張九齡、裴度、牛僧孺等都有制舉登科的經歷。

  杜甫于開元二十三年參加了進士考試,年少輕狂的他似乎并沒有把落第放在心上,繼續(xù)自己的壯游生涯:“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壯游》)。時過境遷,當天寶五年(746)三十四歲的杜甫再次來到長安時,已時不我待,詩人急切的參加了來年的制舉考試。此時人到中年的杜甫少了些年輕氣盛,多了些理性務實,但等待他的依然是艱辛的十年長安困守。在此次制舉前后,杜甫為求登第,作了許多干謁詩,但等待他的卻是命運無情的捉弄。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約作于初入長安的天寶五年(746),汝陽王為天寶三年初封為汝陽郡王的玄宗侄子李琎。《贈比部蕭郎中十兄》作于天寶六年(747)詔試下第之后,比部郎中屬刑部,蕭郎中為杜甫姑表兄。還有天寶七(748)年同寫給韋濟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贈韋左丞丈》、《奉寄河南韋尹丈人》,時韋濟任河南尹、尚書左丞,主持尚書省日常工作,韋家三代為相,權傾一時。天寶九年(750)杜甫又以《贈翰林張四學士》干謁張說之子,翰林學士、玄宗女婿張垍。

  由于制舉特殊的性質,此類干謁詩干謁的對象多為皇親國戚、朝廷重臣。面對這些身高位顯的達官貴人,干謁者往往沒有求取進士的干謁者那樣理直氣壯、自信滿滿,更顯得畢恭畢敬、甚至卑躬逢迎。尤其以急于入仕的杜甫為代表,取排律的形式,用鋪排之手法,不惜歌功頌德,極力抬高對方之德行,夸大自己受困境況,極盡夸張、逢迎之能事,就連表兄也成了自己稱頌的對象。

  唐代制舉終于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唐會要》、《文獻通考》等文獻記制科科目與及第者姓名,都止于大和二年(828)。但可以肯定的是制舉的停考和舉子借對策抨擊弊政有關。其實中唐以后,隨著政治的日益腐敗,制舉(尤其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變成了舉子抨擊時弊的平臺。先有憲宗元和三年(808)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閔三人在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攻擊權貴而獲罪的著名科場案,(6)后有穆宗長慶元年(821)沈亞之在對策中直指朝政缺失事件。(7)而發(fā)生在文宗大和二年(828)劉蕡事件更是成了制舉停科的導火索了,(8)頻發(fā)的抨擊朝政事件為一些弄權者所忌憚,為根除此患,只有廢除此科。隨著制舉的衰落和廢止,中晚唐圍繞制舉的干謁詩寥寥無幾了。

  二、圍繞銓選、調遷的干謁詩

    唐代是一個將“舉士”和“選官”嚴格區(qū)分開來的朝代,舉士與選官分屬不同機構,各自運行自己的一套機制和程序。唐代舉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須先守選(9)若干年后,還要參加吏部的銓選。而六品以下的旨授官任期滿后也要加入到銓選的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銓選中規(guī)定選人還須有保官擔保。所以前進士為求早日出仕,前資官為求順利通過銓選,保人及主持銓選的銓選三銓(一般由吏部尚書與侍郎擔任)自然也成了詩人們干謁的對象。  在這方面存詩最多的當屬杜甫。天寶十年(751)杜甫獻《三大禮賦》,得玄宗贊賞,命時相試其文章,等待分配,不料為時相所忌,沒了下文。蹉跎十余年尚是白丁的杜甫只有不停干謁權貴,以期早日授官。《敬贈鄭諫議十韻》、《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敬贈鄭諫議十韻》均作于次年。前者干謁諫議大夫,中者干謁京兆尹鮮于仲通,時楊已代李為相,鮮于與楊友善,故干謁鮮于請求代為薦舉。  

    這類干謁詩多出于已經科舉及第的前進士、前明經或者任滿待選的前資官,也包括一些被貶官吏,總體上說,由于干謁在銓選和科舉中發(fā)揮的作用大小不一,這類干謁詩數量不如求取科舉出身的干謁詩多,同時在干謁心態(tài)上更加平和,語氣上更多的保留了一份自尊。

  三、請求入幕的干謁詩

    科舉制度的產生給中下層知識分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入仕機會,但這條路不僅“路漫漫其修遠兮”,而且“難于上青天”,所以懷抱出將入相的理想,面對輕裘肥馬的官場,更多的士子陷入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窘困之中,只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所以科舉雖好,但它并不能滿足所有士子進仕的愿望。中國的養(yǎng)士、入幕之風由來已久,世亂則幕府盛,養(yǎng)士之風也盛。無論是戰(zhàn)國七雄爭霸,還是漢末群雄逐鹿都是幕府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唐代幕府的興盛是由中唐以后方鎮(zhèn)的設置而引起的,唐代幕府一開,一大批官場失意的文人紛紛投身幕府,唐代那些出身卑微的文學大家如駱賓王、王勃、陳子昂、王維、李白、高適、杜甫、岑參、孟郊、權德輿、韓愈、黃埔湜、李商隱、杜牧、溫庭筠、韓偓都有入幕經歷。盡管他們入幕或被動、或主動,但仕階難進的現實使他們不得不摒棄那種“學成文武藝,賣于帝王家”的傳統(tǒng)觀念,產生“功名只向馬上取,安能終日守筆墨”(10)的思想。或以幕府作為進階的跳板、或以入幕作為謀生的手段、或在幕府實現自己的經邦理想。畢竟,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入幕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正如李益所言:“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11)歷來幕主往往非貴即顯,要想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得到幕主的垂青,就需要事先或文或詩以顯才華來打動幕主。  

  如李白的《贈何七判官昌浩》作于被賜金放還后的天寶十年(751),希望能得到舉薦公共效力于幕府。《贈韋秘書子春二首》作于至德元年(756)應征入李璘幕府后贈韋子春的。“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謝公不徒然,起來為蒼生”表明了李白入幕的原因和理想。杜甫也于天寶十三年(754)作《贈田九判官》與《寄高三十五書記》,干謁已在哥舒翰幕府任行軍司空的田梁丘和書記高適請求援引入幕。并于同年作《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親謁哥舒翰。  

  中唐以后,隨著幕府的興盛,請求入幕的干謁詩也多于初盛唐。盧綸有《送顏推官游銀夏謁韓大夫》,韓大夫為夏綏銀節(jié)度使韓譚,請求入韓譚幕。李益的《獻劉濟》作于貞元十三年(797)至貞元十五年(799)間,時詩人在幽州劉濟幕府任從事,后進營田副使。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傳達出了詩人對幕府生活的認可。

  四、求取薦舉入仕的干謁詩

    唐代在實行科舉取士的同時,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廢止傳統(tǒng)的薦舉選官的方式,不僅表現在科舉中薦舉依然發(fā)揮著的巨大作用,而且,朝廷還可以直接征錄人才。也就是說,士子可以不參加任何科舉考試,直接經過薦舉而入仕。如果說制舉相對于進士科等常科稱之為特科的話,因薦舉而直接入仕相對于通過考試而入仕則可稱之為“特招”。能通過薦舉而直接入仕的人要么是奇才奇人,要么在社會上已經頗有影響。李白就是這樣一個自認為超凡脫俗,同時敢以一生為代價來踐行此道的代表。終其一生李白寫下了大量求取薦舉入仕的干謁詩:《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走筆贈獨孤駙馬》、《贈從兄襄陽少府皓》、《贈徐安宜》、《贈任城盧主簿》、《贈范金鄉(xiāng)二首》、《贈瑕丘王少府》、《贈薛校書》、《贈何七判官昌浩》等等。李白用一生的干謁換來的只是曇花一現的榮耀,當年志在“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雄心壯志,到終老也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可見此路的艱難。  

  干謁一般是毛遂自薦、為己干謁,但也有一部分是明確的代人干謁,尤其是中唐以后,而且這種干謁往往和送別緊密相連,筆者權且稱之為送別干謁詩。如司空曙的《送高勝重謁曹王》,白居易的《春送盧秀才下第游太原謁嚴尚書》等均屬此類。

 

 注釋:

(1)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一《取士大要有三》。  (2)杜佑:《通典》卷一五《選舉》三。  (3)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  (4)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  (5)范攄:《云溪友議》卷一二。  (6)參見傅璇琮:《李德裕年譜》,齊魯書社,1984年版。  (7)參見李昉:《文苑英華》卷四九二。  (8)參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四三。  (9)參見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中華書局,2001版。  (10)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11)李益:《獻劉濟》。    參考文獻: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8.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文中所選唐詩均出自全唐詩[M].中華書局,1999年版.  吳晶黃世中.古來才命兩相妨——李商隱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9]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宋]王讜.唐語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周勛初.高適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  [13]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4]文中所選唐詩均出自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張榮靖,陜西省西安市陜西警官職業(yè)學院)
 

干謁詩簡介:
  【干謁】gānyè,為某種目的而求見(地位高的人)
    【干謁詩】 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些干謁詩,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跡。
實例:
  唐代詩人孟浩然,苦學多年,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他給丞相張九齡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薦:“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蕩漾,水天相接,混為一體;湖面之上,霧氣升騰,波浪翻滾,撼擊岳陽。后四句轉入抒情,言明心跡。想渡湖而無舟楫,圣明時代卻不能有所建樹,心感愧恥;看著別人垂釣,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詩歌委婉地表達了希望為圣朝干一番事業(yè)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詩人朱慶余,在臨考前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近試上張水部》探聽虛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此詩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
  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從以上幾首詩歌可以看出,我們的先人推薦自己時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國是一個不喜張揚、崇尚含蓄的國度。中國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顯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識”,得“千呼萬喚始出來”。侯贏在信陵君幾次盛邀之下勉強應邀,諸葛亮在劉備三請之后方才出山。歷史上雖有自我推薦的毛遂,有個別文人寫詩文求謁的故事,但為世人不屑,君子不齒。我是千里馬,沒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來,豈不掉了價丟了面子。這種心理加上社會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懷才不遇也就不足為怪了。
后話:
  唐人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行卷其實就是一種干謁行為,行卷之詩,從寬泛的意義上說,都可以視為干謁詩 。


 唐代干謁詩的類型
http://szwzhm.blog.sohu.com/137673897.html 

歷史上把“要官”的詩叫著“干祿詩”或“干謁詩”
http://szwzhm.blog.sohu.com/145815355.html 

具有表里雙層意蘊的詩——唐代干謁詩趣談 

http://szwzhm.blog.sohu.com/145817209.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盛唐干謁風行原因新論
觀唐習律16 最重要的一個面試被孟浩然搞砸了 他究竟錯在了哪里?
四處干謁,孟浩然展現豪放一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
“斗酒詩百篇”的李白為什么不以科舉取功名?
40歲的孟浩然為了找工作,給宰相張九齡寫了一封求職信,卻讓人誤以為是山水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五莲县| 曲阜市| 澄迈县| 巫山县| 土默特左旗| 肥西县| 泰来县| 揭阳市| 大宁县| 调兵山市| 沙坪坝区| 彩票| 磐石市| 宝山区| 新蔡县| 安多县| 城固县| 辽宁省| 克东县| 大同市| 开原市| 邯郸市| 报价| 山西省| 克东县| 南投县| 五河县| 库伦旗| 繁峙县| 大兴区| 景泰县| 太白县| 壤塘县| 宁南县| 甘谷县| 洛宁县| 永新县| 靖西县| 太康县|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