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科技萌芽植根于石器的打制、陶器的燒制、裝飾品的磨制和青銅器的鑄造。大約在七八千年前,漢中人的祖先即能將粗糙的石器打磨使之光滑鋒利,掌握了陶器燒制技術,并在陶器上描繪、雕刻圖案,制作玉、骨、綠松石裝飾品。龍崗寺遺址陶器器形千奇百怪、紋飾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城固縣寶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陶窯從技術上被譽為“中華第一窯”。以前我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窯多為橫穴式和豎穴式,火焰直接接觸器物坯體,而寶山陶窯采用環行火道,使火焰傾斜進入內、外窯壁,不直接接觸器物,且有控制火勢設施,其功能與后世燒制瓷器使用的匣缽設施相似,大大提高了成品率和陶器質量,極具科學性。
龍崗寺陶器人面壺
漢中城固、洋縣一帶出土的殷商青銅器,也體現了那個時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漢中青銅器制作精美,器形美觀性、紋飾多樣性、銘文領先性等得到考古界高度認可和贊譽。青銅器總體風格與其他地方出土的相比大致相同,但器形、紋飾等都有變化,地方特色明顯。國內僅見的高22.8厘米、重4743克的圓形四足鬲(城固縣龍頭出土),制作精致,紋飾規整而精美;彎形器、C型尊等器物,或為本地獨有,或與他處區別較大,都是漢中先民高超技術水平的體現。據專家研究,城固、洋縣青銅器的紋飾有19種之多,出現于各類青銅器和青銅器的各個部位,造型美觀,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極富動感。其中禮器花紋常見饕餮紋、夔紋、云雷紋等,大致與中原出土青銅器紋飾相同。而兵器上的蜈蚣紋、人面紋,特色突出,地域文化鮮明,是城洋青銅器獨具特色的紋飾。器物上的紋飾大都采用立體雕與平雕相結合的手法。20世紀80年代在西鄉縣何家灣遺址發現的骨雕人頭像和骨管線雕三面人像、豬頭形陶塑,都是精湛的原始藝術品。特別是兩件骨雕品,是彌足珍貴的藝術品,國寶級文物,這表明6000多年前漢中先民的聰明才智已達到很高水平,閃爍者遠古文明的火花。青銅器上刻鑄銘文集中出現在西周,而城固縣的兩件罍器上即有銘文。城固縣蘇村小冢出土的一件方罍耳下有表族氏的“亞伐”二字;城固縣博望鎮陳邸村出土的一件圓罍耳下有“山,父已”銘文。銘文的出現,既體現了青銅鑄造理念先進和技術提高,也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和氏族歷史提供了文字依據。
城固縣蘇村小冢圓罍
漢中的青銅鏡和古錢幣鑄造技術也有悠久歷史。漢中各縣館藏有戰國至清代各類銅鏡七百余件,分為祈福鏡、葡萄鏡、神獸鏡、鳥獸龍鳳鏡、花草云紋鏡、畫像鏡等,形式多樣,紋飾生動。城固縣的戰國時期銅鏡,徑9.8厘米,雷紋為底,飾以四鳳紋;西鄉縣的海馬葡萄獸鏡,徑39厘米,為本區之冠;勉縣的海獸葡萄鏡,中鑄圖案,外區飾30字銘文;漢中市博物館的漢代七乳神獸鏡,徑24厘米,飾以龍虎及多種禽獸紋,圖間以七乳釘分隔,有41字銘文環繞一周。據史籍記載和專家研究,漢代漢中即有鑄幣廠,北宋時西縣(今勉縣西)還沒有鑄錢監;近代國民政府地方當局和共產黨紅軍政權,都曾在漢中造幣。漢中各縣館藏有大量古錢幣,近300個品種,包括張獻忠、李自成、吳三桂、太平天國等政權或人物鑄造的局部地區使用的錢幣。略陽縣有僅流通一年的漢恒帝時“和平通寶”;勉縣的蜀漢時五銖錢,“五“銖”二字位置及“銖”字“金”“朱”結構位置均與正常的相反,為國內僅見。民國20年(1931),漢中綏靖司令部設立銅圓鑄造廠,制造陜西一分、二分銅圓,填補了陜西省沒有銅圓鑄造的歷史空白。在漢中鑄造銅圓一直延續到1934年,鑄造總量在25-30萬枚之間。
(L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