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wù)撛姼韬屠L畫時,我們常用到“意境”這個詞,尤其是在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人繪畫作品時。然而什么是意境?在欣賞一幅傳統(tǒng)繪畫作品時,除去畫中的具體物像之外,我們又可以獲得哪些意境呢?
壹 什么是“意境”
首先,來了解一下組成“意境”的“意象”,“意象”這個概念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比如在《周易·系辭》中就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的說法。在《周易》中說的“象”,是指卦象,古人用卦象來記錄和推斷宇宙萬物的變化,并推算其運動規(guī)律。
后來這種“象”便被借用到文學(xué)、哲學(xué)的范疇中,特別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常常借助客觀物像來表達作者的主觀思想、情緒,這些外在的事物——包括人物、社會、自然的形象,在文學(xué)作品中就形成了很多典型的、符號化的意象。
詩人們對這些典型意象進行了擬人化、人格化的加工,比如:借用菊花,來表達清高、脫俗的氣質(zhì);借用梅花,表達純潔、不屈、獨立的高尚情操;借用荷花,表達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常用的自然意象還有:松、蘭、竹、梧桐、杜鵑、鷓鴣、寒蟬、鴻雁、柳樹、明月、芳草、芭蕉、秋水等等;社會意象包括:長亭、關(guān)山、羌笛、琴瑟、月老、青梅竹馬、逐鹿問鼎、杜康等等。
在了解了上述意象之外,我們再來談?wù)勔饩场R环嫞绕涫侵袊奈娜死L畫,特別強調(diào)畫中要有意境。而意境正是由上述這些意象所組成的。畫家們將自己的思想、觀念、情緒、感悟與客觀對象融合后,通過筆墨語言創(chuàng)造出各類意象,再將這些意象綜合組織、排列、經(jīng)營,由此創(chuàng)造出一種氣象、氛圍、格調(diào)、風(fēng)格——這便是畫中的意境。
貳 淺析中國文人繪畫中的七種意境
文人繪畫正是通過創(chuàng)造意境,讓畫家本身的主觀情思與客觀對象融合一致,能夠誘發(fā)、激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想像,將畫中的意象和主觀感情融合,從而獲得審美愉悅,體會到精神的高度以及能夠打動靈魂的力量。畫家的情思包括他本人的思想、理想、觀念、信仰,因此傳統(tǒng)文人們在評價畫作是否優(yōu)秀時,便將其中的意境作為最重要的指標(biāo)。
對于畫家本人來說,首先要追求一種畫外之意,也就是說畫畫的終極目的不是再現(xiàn)客觀物像,也不追求技巧本身,而是要表達自己的感悟。其次,在追求神似的基礎(chǔ)上,追求靈性,將自己與客觀世界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人生境界。
而繪畫,是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獨特體驗、生命過程中的瞬間體驗。這種通過繪畫表達“自然之性”,“本人之性”成為文人畫家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biāo)。正因此,在評價一幅畫是否優(yōu)秀時,畫家本人的人品、學(xué)識、修養(yǎng)、格局、境界也成為標(biāo)準(zhǔn)之一。
那么,具體說來,傳統(tǒng)文人繪畫的意境有哪些呢?
筆者嘗試結(jié)合一些經(jīng)典作品,做大致的梳理,主要包括有以下幾種意境,或者也可以稱做幾類美學(xué)思想,分別是:寒荒、孤寂、虛幻、丑拙、瀟散、淡雅、簡約
以下,我嘗試結(jié)合具體作品欣賞,來看看這幾種意境所產(chǎn)生的美學(xué)效果:
1,寒荒之境
古人善用枯樹、寒鴉、野鶴、雪松等意象表現(xiàn)一種寧靜、空靈、幽遠、蕭條的氛圍。在王維時代,就開啟了用水墨畫寒林圖的先河。此后的文人畫家更將這一意境與空虛、寂靜的禪意相結(jié)合,形成中國繪畫中特有的寒荒美學(xué)。
比如傳為范寬所做的《雪山蕭寺圖》,此畫構(gòu)圖不同于范寬其他作品,山石樹木直現(xiàn)于幅前,不留空間,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間布置古剎、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霾的天空。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
另外本文上附的李成《讀碑窠石圖》,也充分展現(xiàn)了這種寒荒的意境,整幅畫面透露出一種孤傲、曠遠、蕭瑟的情緒。
2,孤寂之境
傳統(tǒng)文人心靈上一貫保持孤獨寂寞,追求獨立的人格,超越塵世、世俗的羈絆,這樣更能感受宇宙、生命的本源。元四家之一的倪瓚更是將這種寂寞做到了極致,他所畫的風(fēng)景中,很少敷色,他所描繪的山、水就是純粹的山與水,其中沒有任何的人物、車馬、舟船、鳥獸,最多也就有一個簡單的茅屋,這孑然孤立的棚子中,空空如也。
倪瓚認為,所有那些用于點景的人物、車馬、舟船、鳥獸都顯得俗氣。倪瓚這種真寂寞的世界已經(jīng)達到:水不流、花不開的境界。在很多時候,這種孤寂之美也伴隨著寒荒的意境,比如倪瓚這幅《幽澗寒松圖》:
3,虛幻之境
傳統(tǒng)文人繪畫并不看重對客觀事務(wù)的再現(xiàn),認為那太工具化,他們更看重如何表達作者的主觀感受。這種思想來自于老莊和禪宗,認為宇宙生生不息、一切處于變化之中,我們所感受到的是虛幻的事物。只有充分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性,才可能理解實體性。
從傳為米芾的這幅《春山瑞松圖》,可以感受下他所獨創(chuàng)的“米家山水”、“米氏云山”,其主要技法稱為“米點皴”。這一技法突破了傳統(tǒng)運用線條表現(xiàn)峰巒、云水、樹木的方法,用點、橫表現(xiàn)煙雨迷蒙、變幻無常的江南自然景色,他尤其擅長畫煙云變化,雨霽煙消的山水。
《瀟湘奇觀圖》畫心部分
4,丑拙之境
與美和巧相對應(yīng),中國文人并不迎合世俗所謂的美和巧,而是追求丑與拙,這種思想來源于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在繪畫中,便形成不過分強調(diào)技術(shù),將技巧的痕跡降到最低,產(chǎn)生出一種率性、天真的拙樸之美。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山水風(fēng)景畫中,便是所追求的奇峰、險峰、枯木、丑石等等這些意象,用它們來達成丑拙的意境。
李成生活的年代是919-967年期間,由五代入宋的畫家。他的筆法之中兩類獨創(chuàng)的特點,一類是將山石畫得如卷云,后人他這種皴法為“卷云皴”;二是將冬日的枯樹樹枝表現(xiàn)得像“蟹爪”。在此畫中,這些蟹爪構(gòu)成的枯枝,產(chǎn)生了一種內(nèi)含生命張力的筆墨語言,它們與肅穆的石碑形成一種動與靜的對比,這些張牙舞爪的樹枝,從亂石中一直肆意地、毫無顧忌地伸向天空。這些扭曲而張揚的蟹爪密密匝匝、上下呼應(yīng),與紀(jì)念亡故之人與事的石碑,疊加成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它們代表著對生與死追問和敬仰。
5,瀟散之境
瀟散,顧名思義便是蕭瑟、瀟灑、閑散、疏曠等等,如陶淵明、竹林七賢、孟浩然、王維等一類的文人所提倡的自然不拘,超越傳統(tǒng)秩序,回歸本性,如此方得大自在。
《高逸圖》
唐代畫家孫位做《高逸圖》,在卷中表現(xiàn)了四組不同的人物和侍者。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絹本設(shè)色。縱45.2厘米 橫168.7厘米。《高逸圖》為其所作《竹林七賢圖》殘卷。目前我們只能從圖中看到四賢,這四位人物面容、體態(tài)、表情各不相同,四周的侍童、器皿、坐墊也起到豐富人物性特征的作用。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這幅圖刻畫了魏晉士大夫“高逸風(fēng)度”的共性,又刻畫出了他們的個性。人物著重眼神刻畫,得顧愷之“傳神阿堵”之妙。
南宋畫家梁楷的這幅《潑墨仙人圖》,不僅透露出描繪人物的閑散、不拘的性格,也是作者本身精神狀態(tài)的自然流露,被“梁瘋子”梁楷,本身就超凡脫俗,瀟灑不羈。這幅人物畫一氣呵成,不做雕飾,也展示了一種丑拙的藝術(shù)境界。
6,淡雅之境
以魏晉時期的隱士為代表,他們深知淡雅才能夠讓人更加清醒,在畫作中不強調(diào)形似,而追求淡而無味,內(nèi)斂而雋永。到了北宋時期更將這種淡雅美學(xué)推到極致,包括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家具、瓷器等均受到這種淡雅美學(xué)的影響。
比如王冕的《墨梅圖》,圖中的梅花枝條伸展交錯,用筆挺勁有力,畫花朵時用了“一筆兩頓挫”,簡潔暢利。王冕這首題畫詩更充分展示了對這種淡雅美學(xué)的追求:
我家洗墨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7,簡約之境
面對紛繁復(fù)雜的世界萬物,畫家們抓住其核心本質(zhì),盡量用最簡單的筆畫畫出其精神上的真實。這與我們?nèi)缃癯Uf的“極簡主義”有類似之處。一方面,古代的文人畫家們盡量做減法,同時也常在畫面中留白,形成一種簡約的風(fēng)格,但卻創(chuàng)造出更豐富的意境。
比如南宋遺民鄭思肖所繪這幅《墨藍圖》,就用極簡的幾筆,勾畫出清新疏朗、古樸恬淡的蘭花。鄭思肖(1241—1318)本名因之,為了紀(jì)念被蒙古滅國的南宋,改名“思肖”,因為“肖”是“趙”字的一部分,這就像他為自己所取的字“憶翁”、號“所南”一樣,都暗含著對南宋故國的懷念。宋滅后,他隱居吳下(今江蘇蘇州),坐臥不肯向北。他為居室匾上題為“本穴世界”,“本”、“穴”兩字相加,暗指“大宋”。
鄭思肖的這幅蘭花沒有畫根,體現(xiàn)了他雖為亡國之民,但仍是布衣傲骨,堅貞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