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139期 美育·藝教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與倫理學教授杰瑞·卡普蘭(Jerry Kaplan)曾經統計過:美國注冊在案的職業有720個,而在不久的將來,將有47% 的職業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當然,機器超越人類的只是智商和運算層面,而人類所擁有的情感和創造力卻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超越的。而人類這種獨特的情感和創造力,是可以通過美育培養的。
情感和創造力雖然是人類天生的,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這兩種天賦的培養和展現可能會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甚至掩蓋。正如席勒在其名作《審美教育書簡》中所說,伴隨著工業文明而產生的一系列緊迫性問題撕裂了人類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其結果是“我們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犧牲品”,從而導致精神危機的出現。
如何拯救不完整的人?如何彌合感性和理性、精神和物質之間的裂隙?席勒提出經由“非現實的道路”,也就是美育之路,來彌合二者的分裂,并最終達到和諧。正如席勒所說,改造人的目的不是別的,正是為了人本身,人既是改造的對象,又是作為目的出現的,所以審美教育于當今來說,與其將其寄托于理想,不如落實于現實中的個人。
在大多數人看來,幼時所上的美術、音樂課不過是文化課之外的娛樂、休閑,似乎并無其他意義,只有專門學過藝術的人才理所當然地具有對“美”的欣賞能力。這不禁讓人思索,多年來,我們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中“美”是否發揮了作用?美育到底是什么,它可以和藝術教育、美學教育掛鉤嗎?現代社會是否應該更重視美育?
我認為,美術、音樂、舞蹈、哲學美學所接受的專業教育必然不能涵蓋美育的概念。一方面,因為這些專業教育所針對的只是部分人群而非大眾,另一方面,它雖然能夠對部分人起到美育的作用,但事實上教育的目的卻是為了對受教育者起到知識、能力上提升的作用。
美育是通識教育,或者說它本該是通識教育。所謂“通識教育”,簡單來說是一種人文教育,這是一種要求識見博通的教育理念,它重“育”而非“教”。在通識教育中沒有硬性的專業劃分,受教育者可以普遍地依據自身意愿汲取所需而不受所學專業的限制,這樣教育下所“孕育”出的才是真正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而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生產流水線的“產品”。
美育不是填鴨式的強行灌輸,而更像是教人頓悟。這種益處并非是直接轉換成物質的有用,而是被藝術浸染后擁有的一種感知世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它以無利害的姿態面向大眾,期望改善的是大眾的審美態度。
美育所帶來的新的審美態度可以說是一種“無態度”的態度。對于“美的東西”看不懂便大加指責、謾罵,人云亦云“價高便是好”的也大有人在,而美育所要達到的便是讓觀者普遍地摒棄實用、功利的目的而進行審美活動,用艾利森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要保持一種“空靈閑逸”的精神狀態,這是單純的知識教育、能力教育所不能達到的。
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心中對美的追求就從未停歇,不過是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被一些外物所蒙蔽而變得不那么清晰了,所以培養人的生活和審美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偽存真,讓感性和理性得到調和,喚起人內心深處最原始的對于美的追求,讓人文精神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