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3 10:09:56
德國是一個“制造大國”,其工業制造業占GDP的29%,成為其經濟的“脊梁”,帶動了相關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德國的精密機械、制藥、工程機械、汽車制造、環保產業聞名于世,德國的產品以質量可靠著稱。去德國旅游的中國游客,往往會帶回菲斯勒的鍋、雙立人的刀。
正是由于制造業的發達,面積與中國云南省相當的德國,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自2003年開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大國,一直到2009年才被新崛起的“世界工廠”中國推到世界第二的位子。 德國實體經濟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支撐。早在1991年,法國經濟學家米切爾?阿爾伯特把“德國模式”稱為“萊茵資本主義”或“萊茵模式”。 “萊茵資本主義”更講究社會保障,兼顧公平與效率。 上世紀90年代兩德統一,西德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展到前東德地區,德國經濟陷入近10年的低迷。過高的福利保障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從1991年算起的11年間,德國政府債務整整翻了一番,企業的負擔也很重。 默克爾上臺后秉承了這一思路,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比如,金融危機爆發后允許企業消減工作時間,政府對職工收入予以補貼,避免企業解雇員工。總而言之,通過這些與時俱進的改革,德國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實體經濟的活力,奠定了應對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挑戰的基礎。
正是由于注重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發展,德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與后果也與美國、英國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的措施是動用巨額資金救助岌岌可危的銀行業,導致政府債臺高筑,直接導致如今的主權債務問題。德國的救助措施則通過政府補助刺激消費,著眼于維穩實體經濟,保證就業。因此,即使在金融危機浪潮最猛烈的時候,德國的民眾并沒有風聲鶴唳的感覺,生活如常。
在德國,實體經濟中的許多“藍領”收入很高,與大學教授、公務員相比并不落下風,高級技工和工程師的待遇更高。因此,整個社會并沒有形成“白領”瞧不起“藍領”的風氣。
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體系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上任伊始就提出要進行“痛苦的、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失業保險金和社會救濟金將合為一體,領取者必須無條件接受勞動中介機構介紹的任何合法工作;從2006年起,將縮短失業金的領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