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日月穴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膽的募穴,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主要穴位之一。
日月穴的準確位置圖
日月穴位于乳頭直下,當第七肋間處《針灸甲乙經》。另說“在期門下五分”《備急千金要方》;“在期門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循經考穴編》;“在期門直下八分”《針灸集成》。
患者可采用仰臥的姿勢,日月穴位于上腹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乳頭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處“期門”之下,第七肋間隙中)。
日月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部深筋膜、腹外斜?。炷ぃ?、腹直肌、肋間外韌帶、肋間內肌、腹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6、7、8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胸膜薄而透明,是非常堅韌的漿膜。它可以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包繞肺的表面,稱臟胸膜(肺胸膜);外層貼附于胸腔各壁的內面稱壁胸膜。由于貼附部位不同,壁胸膜又分為:襯于胸內筋膜內面的是肋胸膜;覆蓋于膈肌上面,并與其緊密相貼為膈胸膜;從兩側覆蓋縱隔器官的漿膜是縱隔胸膜。此外,胸膜壁層,突出于胸廓上口,第1肋上方的部分稱胸膜頂,其突出的程度,與胸廓的形狀有關。胸膜壁的臟與壁層相互移動,形成潛在性間隙叫胸膜腔。胸膜各部的相互移動行處,肺的邊緣不能伸入其內,這些空隙稱胸膜竇。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處,是胸膜竇中最大,而位置最低的,其最低相當于第12肋處,稱肋膈竇。因此,針刺該穴時,若盲目進針,除穿經上列結構以外,可經肋竇膈、肺、膈達肝(右側)、胃(左側),其后果是嚴重的。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肋間外肌。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和第七肋間動、靜脈。
日月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日月穴功效:收募膽經氣血,日月穴有疏肝利膽、化濕和中、利膽疏肝、降逆和胃的作用。
日月穴主治脅肋、膽、胃等疾患,如嘔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黃疸、胸悶、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
現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療膽囊炎、膽道蛔蟲癥、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
日月穴主治脅肋痛,嘔吐,吞酸,呃逆,黃疸,胃痛,腹脹;以及膽囊炎,肝臟疾患等。
消化系統疾病:黃疸,膈肌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肝炎,膽囊炎;
其它:肋間神經痛。
防止肌肉老化,增強性能力的指壓穴位之一。
日月穴配膽俞穴治膽虛;
日月穴配內關穴、中脘穴治嘔吐、納呆;
日月穴配期門穴、陽陵泉穴治膽石癥;
日月穴配支溝穴、丘墟穴治脅脹痛;
日月穴配膽俞穴、腕骨穴治黃疸。
日月穴配丘墟穴、陽陵泉穴、支溝穴,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疼痛。
日月穴配內關穴、中脘穴,有降逆止嘔的作用,主治嘔吐。
日月穴配大椎穴、至陽穴、肝俞穴、陰陵泉穴,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黃疸。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沿皮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胸脅部擴散。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日月為經穴名(Rìyuè GB24)。出《脈經》。別名神光。屬足少陽膽經。日月是膽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日即太陽,月即月亮,日為陽,指膽;月為陰,指肝,此穴為治肝膽的要穴,故名日月。
特異性:日月穴為膽之募穴;足太陰、少陽之交會穴。
日月。日,太陽穴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并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附注: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募穴。
針刺日月、期門等穴,可引起膽囊不同程度的收縮,又可使膽道術后置T管引流患者奧狄氏括約肌開放頻繁;開放時間稍延長,關閉時間稍縮短,但對膽總管壓力無明顯影響。
針刺膽石癥患者日月、期門等穴,可在短時間內引起膽囊顯著收縮,促進膽囊排空。
《針灸甲乙經》:足太陰、少陽之會。
《針灸甲乙經》: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日月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醫宗金鑒》:嘔吐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