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穴在跟區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水泉穴位于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直下1寸,跟骨結節前上方凹陷處。
水泉穴的準確位置圖
仰臥或正坐垂足取穴,水泉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水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踝管及其內容。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流向大隱靜脈,向后外方則歸流小隱脈。深筋膜發達,局部增厚,在內踝與舟骨、距骨、跟骨內側面之間形成屈肌支持帶,韌帶和跟骨之間形成隧道似的踝管。管又由韌帶深面的纖維向跟骨面發出間隔,將通過管內的肌腱之間和血管神經束分開。在踝管內,自前向后排列纖維鞘的內容有: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后動靜脈及脛神經、(踇)長屈肌(腱)。脛后動脈和脛神經在未入踝管前,發出跟內側動脈和神經布于跟骨內側面。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跟骨內側面。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并有脛后動脈的跟骨內側支通過。
功效作用:傳遞水液、清熱益腎,通經活絡、通經調血、疏利下焦。
附注:腎經郄穴。特異性:足少陰經之郄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極少部分循經傳于照海穴,大部分則流散于足跟各部。
水泉穴意義: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水泉穴主治婦科、前陰及本經脈所過處的疾患,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陰挺、妬乳、小便淋瀝、疝氣偏墜、腹中痛、目昏花等。
現代又多用水泉穴治療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膀胱痙攣等。
水泉穴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小便不利,目視昏花等。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月經過少,子宮脫垂,不孕癥;
其它:近視眼,膀胱痙攣。
水泉穴配中極穴、水道穴治腎氣虧虛;
水泉穴配氣海穴、血海穴、腎俞穴、三陰交穴、氣海穴俞穴治腎絞痛、腎結石;
水泉穴配腎俞穴、中極穴、血海穴治尿血。
水泉穴配氣海穴、三陰交穴,有調經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水泉穴配承山穴、昆侖穴,有舒筋活絡壯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補之多提插。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水泉為經穴名(shuǐquán KI5)。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水泉是足少陰腎經的郄穴。水即水液,泉即水泉,腎主水,此穴屬本經郄穴,能治小便淋瀝的水病,故名水泉。
1、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質為大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
2、腎經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經水因本穴所處位置低下而為聚集之狀,只有極少的滿溢之水外傳照海穴的高位,經水的運行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腎經郄穴。
《針灸甲乙經》:目不可遠視。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月事不來,來即多,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循經考穴編》:踝骨痛,偏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