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名稱:南寧市那馬鎮新農村生態農業示范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二、項目地點: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八尺江畔,距離市中心21km。
三、項目背景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容否認的是,一些地方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不惜違背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將GDP視為發展的全部要義。在農業發展上大量使用農藥和過量施用化肥,使農業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生態環境嚴重退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太匹配。技術體系不太健全等方面的問題。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各種污染源的治理技術,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新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技術體系的不健全,使環境污染不僅將“小污”變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經釀成“大害”,給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給農業的發展設置了障礙。
在當前農業面臨人口增長,耕地減少,農業資源開發不盡合理,工業“三廢”污染、農業自身污染比較嚴重,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信任度不高的情況下,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是保護和合理開發農業自然資源,遏制農業環境惡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同時,我國正在極力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增長和農業發展。因此,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符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發展生態農業,對于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農業良性循環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新途徑。
圖1:生態農業示范區平面布置圖
四、建設思路
項目區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構建多種產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體現城郊型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特點,既注重系統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又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把項目區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農業發展新型模式,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的載體,現代農業科技信息的輻射源,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那馬鎮農業產業升級和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經濟發展起示范與推動作用。通過項目的引導與示范,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傳統農業的改造與升級。
五、發展重點
1.發揮先進技術對農業的示范作用。項目要采取多種形式,引進、試驗、示范一大批農業高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特別是有機化生產技術、水果和瓜菜的反季節生產技術及有機農業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2.促進觀光農業大發展。山水資源對旅游業和農業有共用性。如果把旅游業比喻為花朵,那么農業就是綠葉,花與葉相互依存,更要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3.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項目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進行詳盡的規劃,提高每一寸土地的科技含量和觀賞價值,要對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市場化設計和開發,以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爭取達到“以項目養項目、以項目建項目”的目標。
4.發揮科技示范的輻射作用。利用自身的技術、種苗、銷售渠道等優勢,在農村建立生產基地,異地生產自己的名牌產品和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成為南寧市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建設新型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項目建設,結合旅游功能,將旅游社區概念引入項目建設區,建設那略坡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將其建設成為南寧市新型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典范。
六、建設目標
將項目區開發建設成一個風格獨特、具有濃郁鄉村氣息又有現代文明的有機農業、觀光農業、新型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讓世界的農業科技在這里開花生根,讓這里的農業科技成果成為發展當地經濟的示范典型。以發展有機農業、名優果蔬、觀賞動植物為重點,利用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加快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以旅游觀光為內涵的現代農業發展。經過3年建設,項目區生達到科技貢獻率高、土地產出率高、投入產出率高、市場占有率高,以及農田標準化、管理企業化、產品市場化、生態良性化“四高四化”要求。建成集科研,生產、推廣、觀光休閑多功能于一體,經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現代化農業建設項目。在時間上,1年成雛形,2年見成效,3年成配套。
七、項目布局
功能布局為三個區域: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區、服務區。
1.新農村建設示范區
布局在那略坡一帶,功能是布局高端養生、修身養性項目和休閑度假高級農舍、會所,市場定位為高端市場。
2.生態農業示范區
生態農業示范區布局在天龍、共和、壇僚坡的規劃范圍內,包括現在的水塘、八尺江、柚木和小桐樹苗圃基地、乘風寨跑馬場這一帶區域。功能是農林漁牧等有機農業示范建設區域。
3.服務區
服務區布局在壇僚坡一帶,包括現在的住宿區、竹泉島山莊、龍泉灣山莊一帶。功能是中低端住宿服務、文化娛樂、停車、接待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服務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