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美國女詩人。出生于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diào)而平靜,受正規(guī)宗教教育。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從25歲起棄絕社交,女尼似的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30年,在文學史上被稱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留下詩稿1775首,生前只發(fā)表過7首,其余的都是在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狄更生的詩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誼、愛情。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描繪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強,極富獨創(chuàng)性,被視為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之一。
I Died for Beauty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scarce
Adjusted in the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lain
In the adjoining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failed?”
“For beauty,”I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One
We Brethren,are,”Hesaid--
And so,as Kinsmen,met a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lips--
And covered up--ournames--
我為美而死去
我為美而死——對墳墓
幾乎,還不適應
一個殉真理的烈士
就成了我的近鄰——
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為了美”——
他說:“我為真理,真與美——
是一體,我們是兄弟”——
就這樣,像親人,黑夜相逢——
我們,隔著房間談心——
直到蒼苔長上我們的嘴唇——
覆蓋掉,我們的姓名——
《我為美而死》是女詩人對美與真理關系進行探討的一首詩。該詩行文短小,描述性強,利用了對話的方式,將內(nèi)心的想法即追求真理通過詩中的人物的嘴吐露出來 ,且質(zhì)樸清新,很少雕飾,有一種“粗糙美”,只言片語中卻能讀出其中的意味,這體現(xiàn)了狄金森傾向于微觀、內(nèi)省,近乎于“婉約”。在這首詩中,詩人透露出生存的秘密:為美而生,為真而在。只有為美為真的人,才能在死后得以安息,并得到永生。
艾米莉·狄金森詩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死亡是人生無可回避的一個話題。人類對死亡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并將繼續(xù)下去.而這種認識被作家或是詩人以各種文學形式記載下來,構(gòu)成了人類死亡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狄金森年輕的時候。先后經(jīng)歷了家人和戀人的辭世,詩人對死亡帶來的痛苦感受至深.在心靈中亥4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成為詩人創(chuàng)作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在狄金森的詩歌中,有三分之一是描述死亡的。詩人運用了死神、死者、葬禮等死亡意象刻畫了死亡的多個側(cè)面,探討了死亡以及生命的真諦。狄金森像許多西方人一樣.認為死亡與永生相連.死亡導向永生。因此,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引導人走向死亡世界的死神也不再是面目猙獰,相反,它更像個紳士、朋友、甚至愛人。《因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就深刻地體現(xiàn)了這點。在這首詩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死神是一位親切的車夫,他停住等“我”上去,車里還坐著“永生”。“我”被死神的和藹和禮貌所打動,決定放棄勞作和休息,_起踏上了死亡的路程。在《放下門閂,啊死神》一詩中,詩人乞求死神打開門閂,讓疲憊的人們進去休息,這樣,他們就可以停止尋找,停止奔波。在這里,詩人以一種平和冷靜的態(tài)度看待死亡,認為死亡只是肉體的毀滅.而不朽的靈魂只有經(jīng)過死亡這一必經(jīng)階段才能得以永生。只要領悟了這個秘密,死亡將不再可怕,而變得悠然而平靜。
狄金森所刻畫的死者形象也不是恐怖駭人的,而是在“安睡”,“面容勝柔嫩花枝”,呈現(xiàn)出一種超凡之美,沒有抑郁、腐臭的死亡氣息,詩歌的基調(diào)變得輕快起來。詩人采取這種創(chuàng)作傾向的原因在于詩人對于死亡本質(zhì)的理解,即死亡是快樂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特權(quán)。
葬禮作為生與死的分水嶺,往往是令人心碎的、哀傷的。如在《我感覺葬禮在我腦中舉行》一詩中,詩人作為一個死者來感受死神的降臨,暗示只有在瀕死的時候,人才能懂得生命的價值,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但是一切已經(jīng)來不及了,“我”雖然經(jīng)過了痛苦的掙扎,但是仍然未能擺脫地獄之門,這也表明了狄金森對死亡的恐怖與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