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改以來,根據教研室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導學式教學法。我認為,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是“講述法”,有時甚至教師“一講到底”,忽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也難以獲得反饋信息,課課一個樣,堂堂一種腔,脫離學生實際,只重視“教”,不重視“學”,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法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和學習負擔過重的狀態,致使學生的心態不斷扭曲。新的課改形勢下,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推行了“導、學、議、講、練、饋”六步導學式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精心導學,這是六步教學法的前提和基礎。我堅持使用導讀提綱,導讀提綱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點,找準教學內容的切入點。突出重點,引導學生很快進入自學角色,明確目標,集中解決關鍵問題,但要注意教師的設疑必須有層次。第二點:導言簡潔。要一語中的,留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一堂課開始,精心設計幾句開場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設計一段高質量導言,猶如磁石吸鐵緊緊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思維的興奮之門,對學新知識很有幫助。第三點:方式要靈活巧妙,既要給學生指明自學方向,還要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
第二步,根據導讀提綱學生自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教師要巡視導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維,深入分析,思考,解決有關問題。
第三步,積極討論,邊議邊學。根據精心設計的思考題,教師用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議論解答,課堂氣氛融洽,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得人人得到訓練,教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畫龍點睛”為學生創設情境,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講到底”的教法。
第四步,聯系已學的知識小結本節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綜合概括,學會用問題鏈形式串聯知識。
第五步,鞏固練習,讓學生分小組議論歷史背景,歷史過程,歷史結果,然后分組競賽,學生問,學生答,教師查,鞏固所學知識,達到當堂消化的效果。
第六步,反饋糾正,查漏補缺,當堂完成書面作業,根據練習中出現的錯點,及時反饋糾正,力爭做到所學知識當堂掌握。
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是容量大,密度高,節奏快,有效時間長,學生活動多,達到教與學的多向交流,同時把交流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的始終。學生不再僅僅是教學對象,而是積極參與其中的主體。在這六步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獨立性、創造性和學習效率可表現出來,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負擔輕,課堂效益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