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缺工人!珠三角缺工人!春節剛過,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似乎在拉響新一輪“用工警報”:民營經濟重地浙江臺州市僅市區企業提供的崗位數就有4.5萬個,而進場求職的農民工只有1.4萬人,供需比為1∶3;杭州市外來勞動力市場更是創造了勞動力供需比的新紀錄1∶20。
浙江紅葉制傘有限公司為了能夠招到工人,
開出了最優惠的招工條件:老員工每介紹一個新員工,就給予600元的獎勵。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調查顯示,這輪“用工荒”幾乎蔓延到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服務業等大部分企業,“有52%的企業今年春節后招工有困難。”
人們疑惑,是什么原因導致當前一些沿海地區面臨如此嚴峻的用工短缺?
受金融危機影響,春節前,部分企業因訂單不足擱置了新一年的用工計劃,但最近,長三角、珠三角外貿明顯回暖,訂單急劇增加。
新求職人群以“80后”、“90后”為主,約占70%。新一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資薪酬外,更加注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相當部分新勞動力不愿意從事流水線的一線普工工作。
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惠農和就業扶持政策,如今選擇在家鄉務農或就地打工生活成本反而更低。
“用工荒”釋放出了哪些新信號?
用工短缺正在倒逼沿海企業提升農民工薪資福利步伐。浙江義烏市就業管理服務局局長黃允龍說:目前義烏農民工工資水平普遍在每個月1200~1600元,遠高于政府規定的850元最低工資標準。為了留住想回中西部地區的工人,沿海企業已經大幅追加了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各項福利保障。
注重新生代農民工求職群體的訴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新生代農民工對享受社會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務的要求比較高,要增強對求職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相關的綜合服務,保障其合法權益才是長久之計。
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用工體制。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是按照屬地化管理,即勞動力在哪里打工,就屬于當地人口的一部分,其低保就會納入當地政府的管理范疇。而目前我國還沒有把農民工納入當地的屬地化管理,農民工對打工地缺乏歸屬感。
“用工荒”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此輪“用工荒”既要消化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又要徹底擺脫用工短缺的困境,沿海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轉型升級,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深圳商報》2.25 傅丕毅 陳冀 章苒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