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州
鳳州山館有清輝,古木扶疏散陸離。
紅尾錦雞鳴古埭,綠頭花鴨蕩幽池。
荷聲策策秋來后,桂影團團月上時。
病馬嚙荄思故櫪,驚烏繞樹宿何枝。
三分割據人如夢,滿目興亡客自癡。
走筆成詩聊紀實,岷峨風土出蹲鴟。
鳳州歌(一)
鳳州南去是南岐,大散橫盤勢更危。
躍馬紫金河畔路,萬株楊柳撒金絲。
鳳州歌(二)
去路迢迢入兩當,三千三百到華陽。
黃花川上黃花驛,千百猿聲斷客腸。
汪元量,號水云,南宋末年較有影響的愛國詩人。同國家日益衰微的命運一樣,宋詩發展到南宋后期已趨頹靡。南宋滅亡之際,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登上詩壇,使宋詩爆發出最后一道耀眼的閃光,驚現了回光返照的奇觀。他們用血淚寫了許多感天動地的愛國詩篇,表現了民族的浩然正氣。作為一名宮廷琴師,汪元量見證了南宋王朝一步步走向覆滅的全過程,并為此椎心泣血,痛不欲生。他以隱居守節、終老山林的人生方式,表達對國家的拳拳之愛。他的詩作大多抒寫“亡國之戚,去國之苦,間關愁嘆之狀”,前人贊曰:“水云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在他的三首鳳州詩中,這些特點體現得非常鮮明。
古體詩《鳳州》是典型的以美景襯悲情之作。前六句詩人通過密集的意象,描繪鳳州的秋色之美——山館清輝、古木扶疏、錦雞長鳴、花鴨戲水、秋荷有聲、桂影弄月。后六句借景抒情,極寫自己的亡國之痛——面對美景,詩人悲從中來,覺得自己像一匹“病馬”,啃吃草根(荄gāi),思念故櫪,又像一只“驚烏”,繞樹盤旋,無枝可宿;雖然詩人明明知道,歷代紛爭不已,如同三國割據,興亡更替,乃世間規律,但他仍如夢中之人,眷戀故國,癡心不改;國破家亡的悲傷和無奈,使詩人只能寫詩紀實,聊以自慰,走筆成詩之后,詩人萌生取道西蜀之意,想在岷山、峨眉山一帶棲身,像一只貓頭鷹(鴟chī)蹲伏山野,為破滅的國家守節。全詩景美而情悲,如此反襯,使悲情更加濃重,難以化解,具有令人不忍卒讀的藝術魅力。
絕句《鳳州歌》(一)是懷古傷今的佳作。詩人贊頌當年駐守大散關的抗金名將吳玠、吳璘的英雄業績,諷喻當朝統治者的衰敗無能。“萬株楊柳撒金絲”一語雙關,既指鳳州以“金絲柳”為特征的美麗風光,又象征鳳州在唐朝盛極一時的景象。
唐時,鳳州“三絕”——金絲柳、父子酒(父子倆自釀的進獻給唐玄宗喝的酒)、媳婦手——名滿天下。“三絕”之中,以金絲柳為最。各地商賈慕“三絕”之名而來,鳳州遂成商貿繁榮之地。“萬株楊柳撒金絲”就是從鳳州“三絕”中的“金絲柳”化用而來,表達了對昔日繁華鳳州的懷戀之情,抒發了國家山河破碎、鳳州風光不再的感慨。絕句《鳳州歌》(二)直陳其事,直抒胸臆,寫詩人離開鳳州,千里跋涉,經甘肅兩當,到達華陽的見聞和感受,抒發羈旅之苦、思家之愁、懷國之痛。
這三首詩,都表達了國家滅亡給詩人帶來的心靈傷痛。詩人把鳳州當做一面鏡子,折射出國家覆滅,令人悲戚難抑、創巨痛深的重大主題。這束歷史的折光,給鳳州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深厚的人文積淀,使今天的鳳縣——王勃筆下的“仙鳳”,因為有了先賢光芒的照耀,在山水靈秀之中平添了古樸而厚重的歷史韻味。